阳气不足,血压高!妙用五积散合四逆汤温阳、散寒、化湿、降血压

很多朋友一直在和我交流,问我高血压的发病原因。

血压升高,原因在哪?

这是一个复杂、艰深、宏达的问题。

在我们中医上,对高血压有自己的看法,比如:肝阳上亢,痰瘀内阻,当然也有阳虚寒凝。

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则医案,重点谈谈中医对阳虛寒凝型高血压的思路。

曾经有一位患者,女性,45岁。

什么毛病呢?这位患者患有高血压,近2年来,一直感觉到阵发性头晕,而且还伴有心慌。这中间一直都有在口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血压稳定在130/80 mm Hg左右。

但是最近这段时间不行了,患者因为工作忙,压力大,加上生活琐事多,头晕心慌症状不断加重,血压波动较大,晨起血压多为190/100 mm Hg。

这个时候患者吓坏了,赶紧来看诊中医。

刻诊,见患者头晕,心慌,视物旋转,乏力腰酸,喜热饮,自觉腿部发凉,大便日2次,不成形,小便尚可。舌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中医诊断:眩晕,辨证为脾肾阳虛,寒湿凝滞。

治法:温阳散寒化湿,处方予五积散合四逆汤加减,见:

炙麻黄、黑附子 (先煎)、桂枝、干姜、白芷、炒苍术、清半夏、陈皮、厚朴、炒枳壳、炙香附、当归、川芎、生薏苡仁、肉桂、泽泻。7剂,水煎服日1剂。

药用完后复诊,患者和我说以前不适的症状明显缓解,没有头晕、心慌,而且乏力腰酸好转,腿部发凉也有减轻,大便已成形。血压120/85 mm Hg。

我继续辨证,患者舌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较前有力。

效不更方,原方黑附子重量增加,去白芷用细辛以加强温通经络。

三诊,这次患者说所有不适的症状都已经消除,血压120/76 mm Hg,感觉很满意。这个时候我就嘱咐她,平日可服右归丸调理巩固,忌寒凉,起居有常。

好了,这张医案,我就给大家说完了。

为什么说阳虚寒凝,血压就高呢?

《黄帝内经》上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现代很多人都不太注重保护体内的阳气,生得凉的食物都不忌口。

时间长了,人体阳气就一点一点磨没了,阳气有温煦、气化的作用,阳气不足,温煦气化的功能就弱,这个时候人体水湿不化,寒邪趁虚而入,寒湿痰邪就会内生。

寒湿内生,浊气不降,清气升不起来,堵在那,日久亦可化热。

这个时候患者常表现头晕,乏力,四肢沉重,胸闷,畏风,纳差,大便不成形,重者可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胖大、淡暗、边有齿痕,脉沉滑或细等。

上文的患者,吸热饮,腿部发凉,舌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这是脾肾阳虚的表现,而且以肾阳虚为主。

阳虚,阳气无法升发头面,令元神失养,所以她头晕迷糊。

至于说血压高,这就比较好理解。阳气少,血管经脉得不到温煦,于是就变得紧张僵硬。

就比如一根管子,冬天放在外边,被冻僵了一样,这个时候血管失去弹性,气血在里头,会受到阻力。为了冲破阻力,需要加大血压,这个时候血压就高了。

所以这个时候,温阳散寒,是重中之重。

大家来看我用的方子,用的是五积散合四逆汤加减。

五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半夏、茯苓、麻黄、肉桂、枳壳、桔梗、当归、白芍、干姜、白芷15味药组成。

麻黄、桂枝解表散寒;甘草、芍药和中止痛;苍术、厚朴平胃土而祛湿;陈皮、半夏行逆气而除痰;芎、归、姜、芷人血分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热;茯苓泻热利水、宁心益脾。

五积者,寒积、湿积、血积、气积、痰积是也。也就是说,用这五积散的方子,可以把上头这五种邪气,通通解决。

四逆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药,有附子、干姜、甘草3味药组成。其中,附子大补脾肾之阳。干姜温补脾阳。炙甘草善于健脾和中。

因此,这个方子就能起到很好的温补脾肾之阳的作用。

这就是基本的用方思路。

两方合用共奏散寒化湿和中,宣畅温通经络之功。根据上文患者桂枝川芎、生薏苡仁、泽泻,活血行气,驱寒祛湿,渗湿利尿,帮助寒湿之气尽快排出。

阳气足了,寒湿化散,血压自然也就降下来了。

《灵枢·论痛第五十三》曰“黄帝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少暑日: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黄帝内经》中的这段话告诫我们,阳气足的人得病了也容易治愈,阳气虚的人生病之后不容易好,一语中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现代人得得高血压病不都是肝阳,上亢,甚至可以说肝阳上亢已经不常见到。

有的患者一些热的表现也只是表症,而本质上还是阳气不足,从而导致很多疾病包括高血压病久治难愈。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