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从甲骨文释读到分组,再到甲骨文“书法”特征

说完师组甲骨卜辞的“书法”特征,我们接着读其他组卜辞的“书法”特征。读书之前,我们先说两句闲话。

学甲骨文,要沉得下心。

现在,只要一提甲骨文,首先就是王懿荣如何因生病抓药而发现“龙骨”(甲骨文),又为保护甲骨文殉国云云,进而越传越神,直至成为“传奇”。时至今日,还有北京的某些药店争先承认自己就是王懿荣当初发现“龙骨”的地方,更进一步,很多与甲骨文有关的纪录片也大肆渲染这个故事,再有某些书刊,甚至某些教材、乃至公众号、视频号等各种自媒体都把它当作“佳话”,一传再传……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其实,甲骨文本身就是无与伦比的传奇,不需要再在它身上附加乱七八糟的故事。对于甲骨文初期的事件,如果仅从书法史角度出发,我们需要知道的,就是如下这段内容: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秋天,一姓范的古董商以甲骨向精通古文字的王懿荣请教(当时王为国子监祭酒,是古文字权威)。随后王懿荣认识到重要性并开始有意识地大量收购。次年,北京城破,王氏殉国,其子将甲骨卖与《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三年之后,刘鹗从他所收藏的5000余片中选出1058片,编成了《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第二年,孙诒让(《周礼正义》和《墨子间诂》的作者)又据此写就《契文举例》,这是第一部甲骨文考释书

(孙诒让着彩像)

依科学断代研究,甲骨文虽然距离我们已有三千多年,但它却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体系,所以,想要学习甲骨文,必须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积累,学一个字是一个字,最终略有所成。古文字学习是需要忍得下孤独、耐得住寂寞的修行。不要想着一朝悟道,立地成佛。

在甲骨文之前,存在着我们尚不清楚的文字发展过程,对此我们只能猜想,猜想的种类也有数种之多,我们不知道哪种猜想更接近真实。这直接导致了我们并不能确定汉字某些字的造字原理,对于他们的原始字义,我们可以分析,可以猜测,却不必执着,更不必在网上互相攻讦,争论不休,甚至要抱着“多歧为贵”的学习态度,分歧越多,越珍贵。

释读举例

前文曾经说过,甲骨文卜辞一般分四个部分,即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我们举个例子来看:

(甲骨拓文举例)

这是《甲骨文合集》的14002正,如图所示,其中有两条卜辞,其一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具备,另一条则只有前辞、命辞、验辞三个部分,所记内容都是贞问妇好分娩一事,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正贞”和“反贞”。

右半边,是“正贞”,内容是:

前辞:甲申卜,㱿。(甲申日占卜,贞人㱿)命辞:贞:妇好娩,嘉?(卜问:”妇好要分娩了,会生男孩吗?”)占辞:王囗曰:其隹丁娩,嘉。其隹庚娩,引吉。(商王观察卜兆后推断:“若是在丁日分娩,则会生儿子,若是在庚日分娩,则会非常吉利。”)验辞: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隹女。(占卜后过了三十一天,甲寅日,妇好分娩,不好,生下了女孩。)

左半边,是“反贞”,内容是:

前辞:甲申卜,㱿。(甲申日占卜,贞人㱿)命辞:贞:妇好娩,不其嘉?(卜问:“妇好要分娩了,不会生男孩吗?”)验辞:三旬又一日,甲寅,娩,允不嘉。隹女。(占卜后过了三十一天,甲寅日,妇好分勉,果然不好,生下了女孩。)

其中的“甲、申、卜、贞、其、王、女”等常见字,要初步形成记忆。

不过,以上内容都属文字学领域的内容,与“书法”关系不紧密,与“书法史”也只是相关而已。

说回“书法”。

至于甲骨文“书法”,它有它所特有的神秘与稚拙、原始意味,却不能把这种意味“神话”,把它视作某种高不可攀的“境界”。

关于甲骨文书法部分,《书法史·先秦·秦代卷》用列举的方法解说,对甲骨文“书法”以分组描述的方法介绍,这很清楚完备,但却过于细致琐碎,不利于对甲骨文书法的“梗概式”理解。初读之人,往往会觉得没有重点,我们稍稍加以条理化。

先把分组方法列出来(原书漏掉了“出组卜辞”的小标题):

(甲骨文分组描述图)

甲骨文的“书法”发展历程,如同一个人的习字过程一样:

最早阶段,文字字形尚不定形(文字尚在初造阶段),笔画也不固定(或者刻手并不识字,而只是照着墨迹施刀),刻手对于刻刀的使用也不娴熟,于是,早期的甲骨文是稚趣横生的,象孩童写字,天真烂漫,妙趣横生,却欠缺法度,比如“师组”甲骨文的书法特征(师组卜辞的书法特征见上一篇);

到中期,甲骨文文字字形渐渐定型,刻手习刻也越来越多,对文字也越来越熟练,于是,甲骨文“作品”法度渐成,并且形成了甲骨文锲刻的“规矩”和审美定式,这也是甲骨文“书法”所谓的“正体”,所谓的甲骨文"正体",即黄天树老师所说的“典宾”(如上图所示的宾组一B类),即最典型的宾组,也即黄德宽所谓的“宾二”期,用大白话来说,这是甲骨文“书法”中字体最好看的,这大致是武丁巅峰期的甲骨文,因为商代政治经济在这个时期达到顶峰,因此文化也达到顶峰。

当然,最需要注意的是典宾作品,即原书2-3.3中C图:

(“典宾”的书法特征)

原书对它的描述只有“字势开阔雄伟,契刻技艺更趋成熟”的描述,至于典宾的书法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其实后来的甲骨文的书法一般都是模仿“典宾”的,就像“行书”书法,大家一直模仿晋代行书,“楷书”,大家一直模仿唐代楷书。

到后期,因为文字字形已经定型,且刻手越来越熟练,在契刻文字时越来越自如,也渐渐带有自己的契刻习惯,这些习惯呈现出来的,就是甲骨文的不同“书法”特征,甚至还有了甲骨文里的“草体”之类的作品。但要注意,至出组二B类作品为发展标志,其后,直到商王朝灭亡,殷墟甲骨文书法的终结,都没有超出出组二B类的规范。

出组二B类的规范,原书的描述为:“用刀富于提按变化,极具美感,非契刻高手而不能为。”进而又有总结“从师组、宾组到出组,契刻技艺在不断地提高,从单刀、双刀、重刀、中锋、侧锋、拙陋、刀附从于笔,到普遍用单刀中锋、树立锲刻书法的楷模,出组二B类都是一个发展阶段的标志,也是契刻传承系统步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出组二B类)

《中国书法史》这套书,对于某个阶段,某种书体的具体书法特征均没有详细介绍,因为它毕竟是“书法史”,不是技法教程。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单刀中锋”契刻文字,对于篆刻学习者也有启示,篆刻的单刀边款与甲骨文的契刻颇有共通之处,值得借鉴学习。

(【跟着布丁学书法史】之8,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