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写好书济天下;出版:出好书传文明;读者:读好书创未来

新华社照片

“全民阅读”,自2014年以来,连续第十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且看看今年两会代表是怎么说的——

作者:写好书济天下

出版:出好书传文明

读者:读好书创未来

读书好出境界

好读书成习惯

多读书厚学养

读好书养精神

会读书事功倍

心读书心幸福

越读书创价值


中学教师说——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

来自教育部新闻办微言教育

引导青少年善读书,必须处理好考试与读书的关系。提升阅读素养是要引导学生把读书作为相伴一生的习惯,而不是集中精力为了应对选拔而阅读。建议同学们多读一些“无用之书”,即跟考试不一定相关的书,来激发思维能力;同时关注全学科阅读,加强对学科思维的教育。



图书馆馆长说——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图书馆馆长李燕锋:

来自教育部新闻办微言教育

今年两会,我比较关注完善全民阅读体制机制建设、重视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群体基本阅读需求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为切实解决群众看书难、借书难问题,我们延伸服务内容,完善服务设施,建设24小时开放自助图书馆,把图书分馆建到机关、企业、校园等地,方便群众就近阅读。



大学教授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

来自教育部新闻办微言教育

怎样形成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首先要在心里解决“我要读书”的问题;然后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方式读起来;并且,要在阅读中结交朋友,也在阅读中带动他人。

我们国家一直在大力推广全民阅读,我们的阅读产品也越来越丰富。有这样的动力和基础,有我们耕读传家、诗礼传家的好传统,有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推动,我们一定能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定会更丰盈,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一定会有更深厚的基础和更强大的动力。



出版总编辑说——

全国政协委员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

来自教育部新闻办微言教育

推动青少年阅读,首先在于阅读习惯与兴趣的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养成能给青少年发展人提供强大的动能。个性化是阅读有效性得以实现的关键。从发现兴趣,到个性指导,再辅以适当激励,有益于推动青少年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在书籍选择上,建议青少年将经典性阅读与活力性阅读相结合,充分汲取具有恒久价值的、体现人类文明智慧的文化滋养,实现在继承中创造。



著述人说——

《品读经典》作序人汗青:

读书好,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心读书,神读书!

读书好,就是读书是有益的,而且好处非常多。

好读书,读书要有益,就要对书产生兴趣,要喜欢读书。

多读书,读书要有益,就要多读书,持续不断读书,终生读书。

读好书,读书要真有益,就要读好书,读那些值得读的书。

会读书,读书要有益,还得要会读书,会读书才能从中受益。

心读书,读书要受益,关键在用心读书,用心读书才能有大受益。

神读书,信书不如不读书,读书就是力图要超越书的境界。可以批注,可以评论,可以批判……这都是神读书,都是在超越。



序言叫《与书结缘》,《与书结缘》全文如下:

与书结缘

君嘱我为“品读经典”丛书作序,颇为难,非名人,作序似乎无甚大益;亦非权威,谈不出什么高深玄论,会让读者失望的,学养有限,啰里啰嗦的,难免徒费学子寸金时光;亦非“网红”,于宣传帮助不大……辞几次,拗不过,只得赶鸭子上架了。

从何说起呢?犹豫颇久,既是书序,就从与书结缘谈起吧。

小时候,我不怎么读书,就是想读书,那时书也少得可怜,无书可读,有趣的书就更少了,况且也没识几个字。倒是畅快淋漓地在读大自然这部大书,常常“忙”些现在城里孩子做梦都眼馋的事儿——丛林里听鹊儿莺儿蝉儿唱歌啦,荒草地上看蚂蚁抬青虫啦,小溪边捕鱼网虾啦,石坝下点油灯炸螃蟹啦,灌木丛里抽青藤采野花编花环啦,大树下藤蔓上荡秋千啦,山坳里采山菌摘野果啦,竹林里捉迷藏啦,山岭上看夕阳白云啦……上灯的时候,道场上追逐点点流萤啦,葡萄架下听神鬼故事啦……一切都是那么有趣,一切都是那么迷人!

大自然是迷人的,也常常伴着你所不知道和无法预知的危险。若是在山林走得深了,有时会遇到狼的。跑是最糟糕的念头,大人跑不过,小孩子哪里逃得了,就就近爬树了,呼叫大人来救。有时也会捣蛋地逗引公牛斗架,那可得格外留神,若让牛蹄子踢一下,轻则乌青肿痛,重则骨折腿断,要是牛角剜着了肚子,那小命可能就没了。翻石块石板捉蝎子风险最小,若是蹿出一条蛇来,也让你毛骨悚然的,惊出一身冷汗。

采野果是最安全的,但也会因不辨果性而中毒。有一种植物俗称“红眼子”,学名至今也没有搞弄清楚叫什么,果实与覆盆子很相像,味道酸酸甜甜的……这红眼子可是有毒性的,吃多了会出人命的。不过,眼珠子滴溜溜转的孩子是能区分的,红眼子枝干粗壮而无刺,覆盆子茎蔓细弱而多刺。虽然如此,胆子大的孩子总想尝一尝。我就曾吃了红眼子,差点儿丢了性命。我不知道家人和医生是怎么救我的,只模模糊糊记得有一针扎屁股上,疼醒了。后来知道,是母亲背着我,在黑森森的夜里,深一脚浅一脚回家了。

采药的时候,小腿胳膊脸呀,被划伤是家常便饭,最让你防不胜防的是土蜂。我曾遭遇一群拇指大小的土蜂追击围攻。荆棘丛中有条诱人的火头根秧子,火头根是一种药材,学名叫黄姜。镰刀伸进荆棘丛中,还没有来得及动手,就突然从地下旋出一群土蜂来。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我就被蜇了几下,慌乱中就地滚出了五六丈远,而蜂子仍如机群般紧追不舍。山里曾有牛被土蜂活活蜇死的事,我想自己是要完了,就想着阎王、判官长啥样。我又被蜇了几下,立刻清醒了,绝不能乱跑,否则,还会有更多的蜂子飞来。四五分钟后,蜂子飞走了。我中了九毒针,脖子肿痛了几天,前三天都吃不下饭,褐色毒斑四五年后才消失……

一切都是那么惊险,又是那么刺激,男孩子的探险、坚毅、无畏,也许就源自这大自然吧。

父亲爱读书看报。他回家后的第一件事,便搬把圈椅放在老楸树下的石桌旁,沏碗菊花茶,坐在圈椅上读起来。嬉闹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像我这样天不怕地不怕的顽童。不过,父亲读书的时候,我可不敢疯玩。一边悄悄玩耍,一边偷偷瞄几眼父亲,渐渐发现父亲读得很陶醉,在书上画着什么的。其实,疯玩也影响不到父亲,只是那时并不晓得。父亲有时还微笑,父亲虽然绝少打骂我们兄妹,却是个极严肃的人,书里究竟有啥稀奇居然能让父亲笑?溜进“书房”,翻看父亲刚刚看过的书,都是黑乎乎的字,这些白生生(俗语:白如新生,很白的意思)的纸、黑塌塌(俗语:黑糊糊的意思)的字也可笑?白纸就是白纸,没啥稀奇的,那这黑字里一定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于是我就不自觉地就开始认字了。

认字稍多的时候,渐渐从只言片语的小故事里沉醉到长篇里去了,到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之外的神奇世界去神游了。我读的第一部长篇是儒勒·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大概是小学二年级吧。书中讲的是15个孩子的故事,他们流落荒岛,后来用风筝飞离荒岛,历尽艰险,最后成了一群小豪杰。书是繁体版,简体字也没认几个,大部分繁体字都不认识,不过是连猜带蒙翻翻看看罢了。可是,小主人公们的机智勇敢,还是让我羡慕得如痴如醉。“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形成的吧。

这本书情节离奇,语言又有评书味道,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悟到,这世界上还有比玩耍更多的更神奇的事情。就这样,我迷上了书。吃饭时读,路上也读,蹲茅厕也读,被窝里打手电读。放牛时候,如果是雨天,我就把牛赶进山坳里,然后冲到山头,寻个平坦的大石头,铺上化肥塑料袋子,盘着脚坐上面,打着油纸伞读起书来。放牛时经常坐的那块巨石,很像一把靠椅,成年后回忆那时读书,便称它“读书石”。探险、推理、科幻、传奇的书读得多,读得如痴如醉,后来被声嘶力竭的嚷嚷声惊醒,原来牛进了庄稼地。牛糟蹋了那么多庄稼,回到家里,教训是免不了的了,我没敢犟,怕下次放牛不让带书了。

读书实在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有人说读书“如雨后睹绚烂彩虹,如江岸沐温馨春风,如清晨饮清爽香茗”,这可能是大孩子或成年人读书的感觉吧,那个时读书,感觉就像是踩着彩虹桥去跨在弯弯的月亮上摇啊摇的。

父亲是教书先生,在宛城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作家了。父亲的书柜是个杂货铺,我的文学萌芽,就是从这杂货铺里萌发的。书柜里有《格林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地球到月亮》之类的文学书,也有《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也有《上下五千年》之类的历史故事书,也有《十万个为什么》《新科学》《本草纲目》之类的科学书,等等。这些书,有的我一翻就入迷了,有的翻来翻去也不懂,便不感兴趣了。不过,有来客的时候,就算看不懂,我也煞有介事地读。《本草纲目》是一部医学书,小孩子自然不感兴趣,我知道了李时珍写这部书不容易,花了三十多年,中国人读它,外国人也读它。于是就随便翻翻,我没有学过医,却通一些医道,大概与此有关吧。

我不怎么热乎书的时候,书柜好像没有落锁,迷上了书后,书柜落了锁。这书柜就块巨大的黑磁铁,越是锁着就越有魔力。忽然发现,锁没有直接锁在门扣上,倒是门扣用一条松弛的链子穿过,再用锁锁着链子,可以“偷”书了哟!手伸进柜缝,能取出中间的书,取两边的书就不容易了。我想了一个法儿,用铁丝钩出想看的书。书钩出来容易,要还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有次把书弄破了,心里打鼓了几天,后来察觉担心是不必要的,父亲只是看了看那本书,就把它放到最里面了。

不久,我有新发现,隔几天书柜中间总摆着一些我没有读过的书。现在想想,书柜的落锁与不锁,那是父亲的良苦用心和智慧。有时书柜也不锁,后来再也不锁了,倒是父亲时常提醒我,读书是好事,但读上十几分钟,眼睛要向周围望望,看看绿叶青草什么的。有朋友说我读书写文章没日没夜的,却总不见我近视。其实,我读书从不一直盯着书看。有时看我在盯着书本看,心里却在琢磨书的内容,眼睛并不累。边读边想,眼睛有张有弛,就不会疲劳。这可能得益于这一习惯吧。

有时,我也和父亲坐在老楸树下一起读书。父亲便教我怎么读书,起初让我点点画画一些词呀句呀的,后来让我写写自己的想法,说用不着长篇大论,三言两语就成。父亲爱惜书是有名的,有个亲戚还书时不小心把书掉到泥地上,父亲心疼了好一阵子,但他从不在意我在书上画呀圈呀的。就这样,快上中学的时候,书柜里的书我几乎读了遍,尽管许多我还似懂非懂的,却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比同龄人懂得多一些。

父亲也让我读些报刊,给我订有《文学故事报》《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少年科学》《向阳花》,等等。书是文明的沉淀,报刊虽不及书厚重,却是一扇通向新世界的窗口,读读报刊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父亲读报有个习惯,文章精彩了,就把它剪下来。若背面也有不错的文章,父亲就把它剪下来,贴在他不用的课时计划或旧杂志里。遇到报纸上优秀的连载小说,就一篇不落地贴在旧杂志里,父亲在杂志封面上写上小说的名字,就成了一本书。父亲剪贴文章小说,不是为了保存,是方便我们读。这样书,初中毕业的时候,我读过的已有二十多本了,迷上文学,与父亲的剪贴书有很大关系。

父亲爱写东西,在我刚上小学二年级时,也硬让我开始写。那时候,我连“观察”“具体”之类概念都还没弄明白呢。写的无论长短,父亲都要仔细改的,哪处写得好或不妥,都一股脑儿指出来,有时候批改的比写的还要多。渐渐地,渐渐地,我就能随心而写了。父亲没有给我买过作文书,但在班里我的作文向来都不差。老师评讲作文,也常常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学校出校刊也常有我的“大作”。老师在我作文里批语说:“有很好的文学素养”,“你将来能成为东方文坛最明亮的那颗星”……我常常渴盼上作文课,不是只巴望老师读我的作文,更多的是想知道老师又会出什么新鲜作文题……

我陶醉了。感觉良好的我,很快就得到了教训。我写了一篇两万余字的小说《彩云悠悠》,自以为很完美,寄给了父亲,“谦虚”地让提点意见。父亲读了三遍,没有改一个字,只是在文末批了四个字:“华而不实!”要知道,那篇小说班里有超过三分之一多的同学都传抄了,女生看到我眼睛就放光,连教写作的老师也大加赞赏。看到批语,我是多么沮丧啊!

父亲许是料到我会泄气,随后寄来一封信。信中说:“孩子,浮躁是成不了大器的!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就《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福楼拜著《包法利夫人》,一天只写几百字,千锤百炼,字斟句酌,字字如珠……这些作品都是可以传世的。语言可以写得华丽,但不能没有思想,缺乏思想深度的语言,就像商店里陈列而并不销售的模特服装,好看却派不上用场。优秀的作品是靠思想影响人的,语言只是思想承载的外衣。缺乏厚重思想的作品,无论语言如何华美、技巧如何绝妙,篇幅无论是长是短,都和废纸没有区别……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很多,你可以多读些经典。经典是有灵魂的,灵魂就是那不朽的思想。不想做蹩脚的作者,就要使你的作品有震撼人的灵魂的思想;不想做平庸的评论家,就要使你的评论具有独具慧眼的光芒……

这封信对我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也是永恒的。可惜时间太久,信早已找不到了,父亲也离开我们多年了,但这番话刻在我的心灵深处,言犹在耳。2000年已创作了《杜阿孔》一部中篇小说和《舅舅是老红军》《城里乡下》两部长篇小说,想沉淀沉淀再修改修改……是用电脑写的,修电脑时,白脖子(俗语:意思是长得漂亮英俊,但徒有其表,没有什么本领)师傅把硬盘重新分区格式化了,数年的心血全部化为乌有……经历了这场灾难,父亲的教导依然宛然在心。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字经》,经文只有708字,有记录的修改却有83次,历时2079天,等于约70小时酌定一字。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也没有强求自己这样做,只是早已成习惯了。不为什么,著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济天下,而且是刻在心底上。

当下出版业可谓繁荣,就我国而言,不说报刊、互联网、电子书、手机阅读和各种自媒体,单是我国2019年一年出版的新版图书就达224762种,全世界出版的书积累起来就更多了,数量之巨是无法想象的。不说读了,就是一本一本地数,我们一辈子恐怕也数不清。出版繁荣的背后,是品质的良莠不齐,浩瀚书海不乏有让你手不释卷的经典佳作,但更多的书是你根本就无须读的,何况许多就是粗制滥造,翻它读它,确实就是浪费时间。不知什么时候,国民迷上了出书,于是乎,但凡会说几句、能写几句的都热衷出书了!这样的书,能读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是宝贵的。作为学子,一定要选择那些必读的学业性书和能使你受益无穷的经典著作、能激荡你的灵魂的优秀作品来读。

丛书入选作品,很早时候,编者就寄给我了。这些作品,有的我读过的,更多的是我从来没有读过的,但都像白玉盘里颗颗璀璨耀眼的珍珠,许多作品令我沉吟至今。我不想溢美“品读经典”,但编写者的两句话的确吸引了我:“读经典,给心灵痛痛快快洗个澡;品经典,让思想如痴如醉做个梦!”这话说到了点子上。经典就像一泓思想圣水,浸润其中,能让你痛痛快快地给心灵洗个澡,灵魂就会得以升华。经典书是可以细细品读的,它能滋养你的灵魂,提升你的文化涵养、文明素养和思想境界。出版为了什么?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传文明。

驻笔时,我忽然想起了冰心赠给读者的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者读经典,往往不觉其美,或者知其美但不知其所以美,若读了“品读经典”丛书,你不仅觉其美,还能知其所以美。冰心的语似乎也可以这么说:“读书好,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心读书,神读书!”

神读书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也是最有益的读书!

是为序,与学子共勉。


汗青

2013年5月22日初刊

2021年4月23日修改

2023年3月9日再改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