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瘫痪的病人重新感知肌肉力量!上海这位骨科医生挑战高难度手术,在国际上一路“领跑”

摘要:从医30余年,一个又一个的“何先生”因为遇到了董健教授,幸运地迎来了生命的曙光。

3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病房,罹患肺癌伴胸椎转移的35岁何先生出院在即,他躺在病床上,感受着历经两次瘫痪、万念俱灰后重新恢复的下肢感觉和肌肉力量。“因为你们,我弟弟的眼里重新有了光。”何先生的姐姐哽咽着说。

给何先生带来生命之光的,正是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和他的团队。从医30余年,一个又一个的“何先生”因为遇到了董教授,幸运地迎来了生命的曙光。

只要你们不放弃,医生一定会坚持

董健教授作为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带领团队挑战脊柱外科难度最高的手术——脊椎肿瘤整块切除术,在国际上确立了领先地位。

36岁的何先生,就是这种手术的受益者。

2022年10月,何先生因肺癌转移至胸椎而导致了瘫痪。家人带着他千里迢迢来到中山医院,董主任团队为他做了肿瘤分离手术,切除了压迫脊髓的肿瘤,并用椎弓根螺钉将脊柱固定。术后,何先生惊喜地重新站了起来,恢复了走路能力,他觉得人生重新有了希望。

但不幸的是,此后何先生体内的恶性肿瘤不断发展,到了2023年元旦,再次出现了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背痛严重的症状。他绝望地发现,熟悉的梦魇又卷土重来了。

在当地医院,再次经历了大手术后,他的症状没有加重了,面临全身瘫痪、剧痛以及肺炎、肺栓塞乃至死亡。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何先生的姐姐再次来到上海,向董健主任求助。“手术风险极高,我当时告知患者家属不建议进行手术,但是她的一句话打动了我:哪怕只有0.001%的希望,我们也要抓住!”董健说,“只要你们不放弃,医生一定会为你们坚持下去。”

经过19个小时的长途跋涉,2月24日何先生由救护车送入中山医院。

然而术前检查显示,何先生的肿瘤范围较大,手术区域粘连致密、贫血严重、感染指标居高不下,且因其截瘫已有40余日,按照临床经验,不但术中风险极大,预后效果也并不理想。

“开不开”这个问题在团队里引起激烈讨论。看着日益消沉的何先生,董主任没有犹豫,“我会尽最大努力,我们一起加油!”这让何先生重新燃起了求生的信念,开始积极配合治疗。3月初,身体状况逐步恢复、符合手术适应指征的何先生接受手术治疗。

在董健主任带领的骨科手术团队与麻醉科和手术护理团队的默契配合下,仅仅90多分钟后,造成何先生再度截瘫的肿瘤组织就被完全切除。

何先生的姐姐回忆说,当听到通知要病人家属前往谈话室时,第一个念头是:“糟了,这么快就结束,手术一定失败了。”然而当她火急火燎地赶到谈话室,映入眼帘的却是已经完整切除下来的肿瘤组织。医生的话让她们惊喜交加,激动万分:“手术非常顺利,放心吧!”

术后当天,何先生胃口大开,吃了满满一碗饭;术后第四天瘫痪的肌肉也逐步有了恢复收缩活动的迹象。“你们挽救了一个家庭!”出院时,何先生和家人流着泪,向董健主任团队真诚致谢,何先生说:“谢谢您这么久的照顾和关爱,以后的每一天我都会坚强乐观地好好活着!争取有一天能够站在您面前,亲自向您道谢!”

挑战身体极限17个小时手术,值!

在肿瘤病人的治疗中,脊柱手术的价值是什么?董健表示,有些肿瘤本身可以通过靶向治疗得到控制缓解,但是人瘫了怎么生活下去?脊柱手术就是后端治疗,能让病人生命质量更高。

全脊椎肿瘤整体切除,被称为骨科难度最高手术——前有胸主动脉大血管,一旦碰破,病人就会大出血而死;后有脊髓神经,碰伤一点,病人就会瘫痪;可如果将肿瘤切碎摘除或刮除,又容易引起转移复发。

十多年前,董健带领团队开始对这个手术进行技术改良和器械创新,如今单节段肿瘤只需4个小时,甚至不输血,大大降低手术难度系数。他们在国际上率先报道 3个以上椎节复发性脊柱肿瘤的整块切除手术。

中山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周晓岗向记者回忆,在漫长的技术攻关的过程中,他们曾接手过一例四椎节多次复发的脊柱巨细胞瘤病例。经董健教授17小时手术后完整将肿瘤切除,患者如今已健康生存10余年。

董健也向记者回忆了那一次的经历。“有人问我,这个病人已经复发几次了,肿瘤早晚还会发展,是不是值得花17个小时做这个手术。我回答说,不管病人生什么病,都要有医生去救。对于一个医生来说,连续17个小时的手术是身体上的极限,但是对病人来说,一个家就保住了。”

做科普也是“一切为了病人”

在不断调整脊柱肿瘤手术治疗禁区的同时,董健教授还是一个“科普达人”。他和团队编写的腰突症系列科普书累计印刷18次,发行10万余册。以系列书为基础,结合社区普及、基层医院示范、权威媒体、网络融媒体宣教和临床科研,形成了一个综合性大型科普项目,还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至今董健还主持拍摄了腰椎保健操和颈椎健身操视频,传播惠及人群已近1亿。

一个知名医生,本身业务工作已经很忙了,为什么还要做这么多科普工作?对此,董健表示,他经常在门诊中遇到带着小本本的病人,本子上记了密密麻麻的问题,想要来问医生。但是,门诊病人实在太多,很多问题他来不及一一解释。而且,有时候他努力讲了很久,病人还是一知半解。“排队半天看病几分钟,门诊中不能讲清楚的疑惑,怎么解决?所以我们就写科普文章、出书,在门诊送给病人。”董健说,无论是攻关手术难题,还是做科普,医生的初心就是“一切为了病人”。

头图为董健教授在门诊中。中山医院供图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