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熟知的鼓楼名人(14)



福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世家丛起,名人辈出。鼓楼区位居省会中心,更是群星荟萃之地,虽历经岁月淘洗,其丰功伟烈,赞在人口者,乡邦引以为荣。群贤显身扬名,或由身处高位,政绩卓著,或因文才富赡,著作等身;或缘科第世家,代有闻人;或出开先风气,冒险犯难,救世济民。要之,皆有大功于家国,有盛德于社会,其声光震铄古今,为众人所钦仰者,故载诸竹帛,铭于金石,累世流传永为旌式。但日月之明,不掩萤烛之光,民间固多以积德行善、嘉言懿行、利国济民留盛誉之仁人志士,其事迹或不载于史志,其声名或未显于廊庙,而民众受其恩德,至今永誌弗忘,有谱牒载其事实,垂于后世,在乡井播诸口碑,颂其功德。是亦孔子所称“礼失而求诸野”之一端。今设此《你未熟知的鼓楼名人》栏目,以记载名声未著于世,而事迹实彰于时者,为之鼓呼揄扬,以励来者。不使先贤德音辉光沉湮于历史埃尘,而致长久寂寂无名焉。





儒医黄光厚


黄光厚(1872-1937),字友亭,号积流。清同治十一年(1872)五月出生,侯官县人。


黄家人见黄光厚自幼聪慧机灵,有心培养其读书仕进。在福州北郊乡塾启蒙后,又到城内越山、凤池、致用等书院深造。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考取举人,次年考取进士,以即用知县入两广总督署候补,任文职,处理文牍。在任期间,曾向羊城双门底罗某习医,尽得其传。学成后,时常为当地官员、百姓诊病,开始初展医术。光绪三十四年(1908),调任广东阳江县海关委员,仍热心行医,诊治各种疑难杂症。宣统三年(1911),革命军起,清帝退位,便决意归田。回到福州,以诊疗为生。黄光厚性格温文敦厚,对于僧道、贫寒者就诊一律免费。


之后他也曾受邀入仕,因时事不济,短暂任职后,又离职回乡,继续自己的诊病、隐居生活。


黄光厚一生潜心研究中医学,侧重于基础医学,认为古代黄帝内经《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扁鹊·难经》以及汉代张机的《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等均为习中医者必读著作,只有熟悉,学术才有根底,以此为基再博览历代名医著作,如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金元时期四大家医书以及明清近代医家著述,并在名师指导下长期临床验证,才可为医。认为中医学术与西方医学相比自有一套几千年积累的临床经验,虽然极少利用诊断仪器,但通过独特的“望、闻、问、切”和六经辨证纲领进行的综合治疗,即可较为准确地判断各种疾病。他并不否认传统中医学术上也存在的不足之处,认为医者如能辅以西方近代医学知识,互相研究参证,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必将有大作为。


黄光厚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还精通文史,擅长书法,闲时养花、养鱼、藏书、读书,为书斋起名“藏拙”,以明志。著有临诊笔记《藏拙斋医案医话》《书还读我室文集》传世。民国四年(1915)起,于福州悬壶行医,各种疑难病症经其投药辄有奇效,远近求诊者络绎不绝,不少名医亦慕名前往拜访或会诊。与来访医师交流, 强调要学好中医必须通晓古文,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儒医”。


黄光厚还是一位爱国者,“九一八”事变后,福州北郊重修纪念戚继光的“思儿亭”(在今鼓楼区福建省体育中心东面),为之题写楹联曰:“灵光巍焉,溯俎豆千秋,崇德报功,吉日椎牛隆飨祀;将军去也,看河山半壁,伤今吊古,斜阳立马重唏嘘”,借此抒发对日寇侵略的愤慨之情。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