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牛首山里的“桃花源”,比鸡鸣寺的樱花还要美!

公元761年,因为政路不顺,漂泊近4年的杜甫,终于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间草堂。


得到了一个栖身之所,结束了流离破碎的不堪生活。


历经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的他,在这里看到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田园之景,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


此刻,杜甫再也按耐不住,怀着无限地美好之情,创作了不少赞美大自然的诗歌。


而在诸多风景之中,最调动他情绪,他最为痴迷的就是——桃花之美。


有一次,他在长江游玩赏花时,一口气写下了7首绝句,都叫做《江畔独步寻花》


其中有一首,里面的后半句广为流传: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将桃花写的很有意境,一簇簇桃花肆意地绽开,没人能管得住,究竟是爱深红色的桃花,还是浅红色的桃花呢?


简直美极了,为世人勾勒出一幅绝美的桃花风景画。


古人对桃花的美,是情有独钟的。


《诗经》中这样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简单的一句话,就描绘出桃花盛开时的壮阔景象。


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同样透过桃花之美,为我们撰想出一个美好世界: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最广为人知的,则是唐朝诗人崔护所写的那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其实不止古人痴迷桃花,今人也对桃花一直保持着高涨的喜爱。


这个春天,南京不断上热搜!成为今年全国旅游人数最多的地方,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年的旅游KPI。


游客中,几乎一半以上都是被南京的樱花吸引而来。


有人说,南京的春天,没有樱花是不完整的。


但实际上,能够衬托南京的不止樱花,还有桃花,它的美是能够在春天与樱花媲比的。


看樱花是去鸡鸣寺,那么赏桃花一定要去牛首山。


从牛首山主风景区的东门进去,往左走上数百米,就能抵达号称南京最美桃花之景的桃花溪。


桃花溪一共栽种了2400株桃花,里面分出了足足26个品种,在这里你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桃花。


在春天里,竞相开放,可谓百般红粉斗芳菲。


里面有一条小溪自吟龙湖蜿蜒而下,溪水潺潺,两侧种满了桃花,春季里花苞渐次盛开,一片花海令人陶醉。


并且里面还穿插种植了红枫、乌桕、水杉、玉兰、紫薇、海棠等植物,夹在一起共有3100株。


漫步在桃花溪之中,犹如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那片世外桃源。


那些古人大家对桃花所有赞美之词,几乎都能在桃花溪中找寻到对应的景色...


南京自古就有”春牛首"的美誉,牛首山是春天游玩的最佳选择,如果你买了牛首山景区的票,建议你一定要到桃花溪感受一下桃花的美,绝对值得打卡!


古往今来,写桃花的文人数不胜数,桃花几乎是众多花类中,文人写诗作词的首选。


为什么桃花能够被无数人所喜爱?以至于从未衰弱,被长久地簇拥?


因为桃树,不仅有着无比久远的历史,还承载了很多中国文化。


西方人认为桃树最早产于波斯,但实际上,中国才是桃树真正的起源地。


桃树在中国,比波斯早上上千年。


可以说中国才是桃树的故乡。


我不是故意夸大其词,盲目自信,而是有实打实的历史论证的。


早在新石器时代,桃树就已经在中国出现,考古学家在就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六七千年前的野生桃核。


这些野生桃核经过鉴定,和我们现在所栽培的桃是同根同源的。


可以说,文化萌芽之时便已经陪伴着中国人。


早在4000年前,桃就被我们的祖先“驯化”,是中国人最早驯化的水果之一,后来慢慢开始被栽培。


春秋时期里的《诗经》中就有一句:“园有桃,其实之淆”。


这个园,就是某些人的私人园地,说明当时就已经有人开始栽种桃树了。


在古代神话《山海经》中,记载了夸父追日的故事是这样写的:”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里面夸父追太阳累死了之后,他丢弃的拐杖就化作了邓林,而邓林就是桃林。

这些出土文物印记和古籍记载,都证实了中国才是桃树的起源地,中国人们种植桃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所谓的波斯起源说。


其实是2000多年前,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传入波斯的,后来欧洲其他国家又从波斯引种过去的。


印度的桃树,也是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西行求经时,所带过去的。


日本有个县,叫做冈山县,到处种满了桃树,并且当地政府还把桃花定为该县的县花。


而这里桃树,全部都是从中国引进的。


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全世界的桃树,都和中国的桃树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中国是第一个种桃、吃桃、赏桃花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将文化装进桃之中的民族。

你会发现,桃树的每个地方,都有着特别的文化含义。


比如,桃子象征着长寿;桃木有辟邪之说;桃花寓意着美好...


小时候大家都应该戴过桃木制作而成的木刀、木剑吧?


而古人早就领会到桃的这份特殊魅力。


像《诗经》里就说: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甚至桃文化演变到现在,仍然层出不穷,热度不减,一些意外的爱情,我们都会常常称为“桃花运”。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桃所赋予的文化和美好,才让桃花横跨几千年的历史,依旧被人们所热爱。


桃花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藏着说不尽的复杂情感。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