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411回答·62万阅读
管理者的地图

2022年10月13日

管理的本质是站在人性需求的角度,设计合理的机制,满足人性需求的过程。

管理需要解决两个问题:1.公司运营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2.解决员工的人性问题。

管理不是要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要聚焦,聚焦在目标,聚焦在瓶颈,解决掉高维度的问题,低维度的自然不存在了。

管理就是管理人与事:事是目标、流程、架构、措施等;人是工作动力激励与赋能等机制。

长期是管人,短期是管事。通过事来调整人;事只是一时的,人是长期的。

但人不是工业品不是标准品,不会有“完美合适的”人,所以要管一部分,放一部分——对事情有决定性影响的要管,其他的可放。

很多企业管理而言,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清晰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制定标准比管人实用。

把管理的重心放到事情(目标)上,把关注点放到流程与操作标准上,如此更容易有实质性的改善和提升。

管人的本质是做人,管人的基础是信任,管人的办法是流程,管人的效率是机制,管人的根本是影响力,管人的目的是共同成就。

管理的核心在于利润,利润的核心在于经营,经营的核心在于人才,人才的核心在于激励,激励的核心在于分配,分配的核心在于绩效,绩效的核心在于预算,没有预算谈不上绩效,没有绩效谈不上分配,没有分配谈不上共享共赢,没有共享共赢,就没有员工的自动自发。

一、企业管理实务的本质就是表单,解决问题的本质就是标准,业务的本质就是流程。企业管理有九大核心工具:

1.三表:工作分析表、绩效考核表、晋升标准表。
2.三图:战略规划图、组织架构图、晋升通道图。
3.二书:目标责任书、高级人才引进说明书。
4.一设计:薪酬设计。

二、员工不作为,90%是工资不对;企业没利润,90%是没有目标;企业没人才,90%是分钱错了;没有绩效管理,就谈不上管理;没有目标管理,就谈不上经营。没有系统机制,就谈不上共赢。

管理中处处有尺度,事事可量化,成功才可以复制。系统化、标准化已是常态,人的智力绝大多数相差无几,做事的工具和步骤不同,这才导致了差距。

三、管理不是分配任务,而是分配责任。

1.三流公司没有《工作分析表》,只分配任务,没有清晰的责权利,管理混乱。

2.二流公司有《工作分析表》,但是都形同虚设,没有按责任定目标,没有按目标定考核。

3.一流的公司不仅有《工作分析表》,而且让员工非常清晰围绕责任来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建立明确的考核标准自我管理。

四、确保目标达成的技术,叫管理。目标是一切管理的基础和开始。有目标的人,就会无中生有;没有目标的人,就会无事生非。没有目标的航行,叫漂流。没有目标的走路,叫流浪。统一目标是凝聚力量背后的总开关。用目标管人,而不是用人管人。

团队管理从效果看,就看目标一致性的程度。一致性的程度越高,说明管理的效果越好,管理的痕迹越少。团队与员工目标一致是最高原则,奖励,惩罚,劝退都是基于这个最高原则。

管理者应该抓住每一次和团队成员反馈的机会,传达团队目标一致性的概念。与员工沟通思想工作的时候需要从目标的一致性出发,引导出其工作的初心。

在员工倾听你反馈的时,TA是最专注的,也是气氛最合时宜的时候,这个时候跟TA说公司的愿景,团队的目标,是最好的时机。发奖金时,需要强调的是员工的努力与我们期望的方向一致。员工离职时,需要给在职员工传递离职员工的发展方向与我们不符。

即使个人能力十分突出,如果无法协作、帮助团队进步,管理者应理直气壮地进行干预。开始任何一份工作,都需要自己的目标和公司的目标一致。哪怕不一致,也能在公司愿景中找到自身发展的契合点。如果找不到,只能说明不合适。但不要否定公司,否定自己的能力。

员工和团队的目标保持一致,团队才会以最快的速度成长,更快达成目标。高质量的关系可以得到逐步加强,反之,反而成为一种消耗。一支内耗的团队甚至不用竞争对手的打击,哪怕发展机会递到手里,这种团队也只会浪费机会而已。

五、评价一个管理体系的好坏的标准是:

1.大批优秀人才通过这个体系取得的结果是不好的,那么管理体系就是不好的。

2.如果一般的人才通过这个体系取得好的结果,那么管理体系就是好的。

3.企业的价值高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能否实现员工价值潜能的释放。

4.管理体系中的奖罚分明可以设计为:容易做到的事情只有罚,相对困难做到的事只有奖。

六、管理哲学涉及的是理念 、文化 、信仰和自律 ,而管理科学涉及的则是制度 、流程 、方法和工具 。

有了科学的方法论 ,理念和文化才可以复制 ,才可以重复 ,才可以延续 。管理科学上升到管理哲学才有生命力 ,管理哲学落实到管理科学才有执行力 ;因为管理科学探讨的是 “是什么 ” (What)而管理哲学探讨的是 “为什么 ” (Why) 。

无论是制定发展目标 、战略规划 ,还是设计管理制度 ,都要描述背后是基于哪些特定的管理哲学 ,即我们到底是基于什么假定 ,基于什么理念 ,基于什么信念 ,想达到什么目的 ,等等 。

没有弄明白管理哲学 ,没有想清楚到底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之前 ,就匆匆忙忙制定管理制度的做法一定是徒劳的 。因为没有管理哲学做基础 ,任何制度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甚至有可能违背人性 。

尊重人 、相信人并不意味着纵容 ,千万不能把人性化管理误解为人情化管理 ,制度一定是无情的 、严格的 ,但处理人的方法却是有情的 、合理的 。

确切地说 ,要让每一位员工都明白 ,自由是有边界的 ,没有出界之前充满了自由 ,出了边界就失去了自由 。

结合10多年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简单来说,管理就两条线!


一、管:“管人”

管人的三个维度:

1)管“自驱力”——愿不愿

团队成员思想统一、价值观一致,上下同欲者胜

2)管“效能力”——能不能

效率*效益的总和,团队伙伴匹配岗位要求及企业发展需要的能力。

3)管“实践力”——干不干

设目标-定计划-落执行-优改进

二、理:“理事”

“理事”四维度:

1)理战略——对企业的长期、中期、短期战略布局,进行梳理,明确公司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目标

2)定标准——明确及清晰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

3)理流程——梳理企业各个部门模块的工作流程,形成一套可复制的工作系统,便于新入职员工操作和上手。

4)设机制——制定企业的相关岗位激励及处罚制度,一切以组织目标为导向。

耕然夫

2019年01月23日

如果让你来解析一下这个问题,你会怎么解析这个问题?它是问“管理究竟是什么”吗?还是问“管理到底管什么”?还是问“究竟应该怎么管理”?还是问“管理的核心是什么”?仰或是问“管理的范畴究竟是什么”?如果还没有解析好这个问题,上来就回答,很可能无法真正回答题主想问的问题。

依据我个人的分析,题主想问的问题是以上问题的集合,但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怎么管、管什么才能让管理有效,才能让组织有执行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打蛇打七寸。抓住管理的本,提纲挈领,才能让管理有效。我们来逐条解释管理的本质。

第一,管理的前提条件。

当我们面对客户时,必须摸清客户的心理,满足他们的隐性需求和显性需求,才能把东西卖出去。而当管理者面对员工想要把公司的“岗位职责”“卖”给员工,让员工心甘情愿用勤奋和努力“购买”公司的“岗位职责”时,就要摸清员工的隐性需求和显性需求。这是管理的前提条件。摸不清员工的需求,摸不清员工的心理,管理就管不到关键之处,胡子眉毛一把抓。

第二,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当我们对人性有深刻认知之后,才能对症下药,让管理出成效,有结果。人性中有善的一面,有恶的一面,而同一个人“既恶又善”,这是人的本性。在某种环境和条件下,善会胜出,员工会展现“善”的一面;换一种环境和条件,员工又会展现出“恶”的一面。当这种环境和条件不清晰的时候,员工就会在“恶”与“善”之间斗争和犹豫。所以,公司应该针对各种环境和条件出现的可能性,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这些方法包含了“抑恶”与“扬善”的具体措施,也包含了员工在“恶”与“善”之间犹豫时的争取策略。他们合在一起形成了整体的一套管理体系。

第三、管理的职能的执行。

大家都在谈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前把领导拆分成协调与指挥两项),这些学术性的东西,说实话,比较好掌握,但所有这些“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内容都是由员工来拟定和执行的。这四个职能执行的好坏,都以“识得人性”为前提。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公司都知道这四项管理职能,但绝大多数的公司这四项职能走做得不好,就是因为没有以“识得人性”为前提。他们只是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以自己的意愿和好恶,在指挥着这四项职能的拟定、实施。所以,这四项职能应该在最前面加一条:识得人性。管理者时常要问自己:这个计划能够在“恶”的人性下执行吗?这个计划能够在“善”的人性下得以执行吗?组织的时候如果有“恶”出现怎么应对?当员工不愿意被“领导”怎么办?或者员工都是“你说咋办就咋办”怎么办?在控制的过程中,除了科学方法之外,还有没有什么“人性”需要考虑以便达成控制目的的?

人性是最难管理的,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往往是“忽东忽西”、“忽左忽右”、“忽好忽坏”,这也是为什么“管理很难”、“管理不出成效”的原因所在。

中国乃至国外的这些商界大佬、管理界大佬,比如任正非、马云、董明珠、曹德厚等等等等,就是一层一层把人性剥开,看了个清清楚楚,才能够把公司管理成现在这个样子。任正非心里清楚“我的股份1.4%,其余的都是员工的”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员工才会认为被激励;董明珠知道房子在员工心中的地位,所以才出台“格力员工一人一套房”的政策......

所以,管理的本质就是识破人性、破解人性、系统解决人性。归结成两个字,就是“激励”。公司制定每一项政策、制度、体系甚至每一个条款都应该问自己:能激励吗?有激励作用吗?至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都不难,只要持续读书、学习、实践就会习得,所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能成为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激励。抓住它,管理的基本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

管理那点事

2019年03月29日

目标管理的创立者,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管理的本质就是建立信任。德鲁克认为,管理不应该是建立在强/权上,而是建立在组织的相互信任上。企业发展出现梗阻,业绩出现问题,其核心都是信任出了问题。员工不再相信组织,组织也不再相信员工,双方的关系剩下的只是戒备与防卫,缺少了爱与规则。

壹:组织的信任关系有多么重要?

信任的核心就是爱与规则。一个没有爱的组织,不可能有什么活力。为什么孩子可以接受你的往空中抛还咯咯笑,而对一个陌生人却充满警惕?因为他知道你爱他,他信任你!为什么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也要奋勇前冲,因为他相信组织!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出现危机时,为什么员工对他不离不弃,因为他们知道失败是暂时的,他还会东山再起。同理,员工对企业一旦产生了信任,就会有责任感和归属感,就不再为困难找各种理由。

貳:组织缺乏信任有多可怕?

GMD拥有几百万军/队,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员数量,我/党/我/军都难以望其项背,可是他最终失败了,为什么?因为他的组织内部失去了信任基础。士/兵不相信军/官,杂牌不相信嫡系,将/领不相信老/蒋。所以,关键时刻就会勾心斗角,保存实力,这样的组织岂有不败的道理!

企业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值得管理者反思的现象是,不知道从何时起,员工与企业之间变得貌合神离,老板防着员工,员工骂着老板。老板想让员工敬业奉献,员工却盼望着不得人心的企业早早倒闭。这样的领导何来领导力,这样的企业又何来竞争力!

叁: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信任,而非监督

我们都知道,人是企业最重的资源。企,拆解为人+止。意思就是说,企业经营的核心就是能够留住人才。想要留住人才,最重要的就是感情和信任。而很多企业的做法恰恰相反,厚厚的规章制度都是对人的约束和监督,还美其名曰“现代化管理”。当员工对企业失去信任的时候,一切规章制度,职责流程都是“表面功夫”,员工心中不服气,就会表现到行动上的不配合,即便假装配合,也是做样子走过场,这样的团队何来执行力呢。

肆:如何在组织内部建立一种健康的信任文化?

一,诚信。松下幸之助说过,诚信是一个领导者最宝贵的资产。领导对员工讲诚信,员工就会对企业讲忠诚。领导如果喜欢给员工洗脑,经常欺骗员工,员工怎么可能信任公司呢。

二,无障碍沟通。杰克韦尔奇说过一句话:“到员工中间去,多与他们沟通,他们会有很多好点子。”如果领导总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员工都不愿意接近你,又怎么可能信任你,追谁你呢。

三,授权。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一定是一个懂得授权的高手。只有把权力授下去,让员工把责任担起来,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领导对谁都不信任,不放心,员工又怎么可能有创造性呢。

四,关爱员工。人是感情动物,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会渴望得到理解、尊重和关爱,这是一种高阶需求,士为知己者死,就是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以后的行为回报。所以,德国企业界有一句谚语:关爱你的员工吧,他们的潜力一定会给你惊喜!

1.如果喜欢,不妨关注和点赞一下,谢谢

2.更多职场和管理知识,阅读本号文章!

华尔街见闻

2018年05月02日·华尔街见闻官方账号 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小编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即利用最小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实现最优目标。

这里提到了三个重要的要素,分别是:人、物、目标。

首先来谈一谈人。管理的对象是人,而人又是有个体差异的,在一个组织中,他们需要协调分工、各司其职,如果忽略了人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必然会出现散乱工作、无法完成企业目标的结果。所以,管理人是管理的核心。如何实现人的管理呢?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如何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呢?小编认为激励、沟通、团队协作是必不可少的。人不是一座孤岛、难以自全,需要不断的与外界接触交流才能完成社会化,因此团队协作是必不可少的,合作的结果是目标一致、结果一致,这就是平时的管理作用了,如果管理不到位,人就无法协调

运转,调度起来就会出现障碍,组织成员之间的的信任感就会降低,人员分配的不合理会导致整个组织体系的坍塌。

再来谈一谈物。所谓的物就是物资,物资的管理就需要信息化,主要涉及采购管理和粗坤管理两个方面。物资管理必须精细化才能保证整个大后方的稳定运行,比如,在物资采购时,将财务数据实时连接,保证整个流程的无缝对接,减少疏漏。

最后再来谈一谈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有目标才有向心力,管理的最终结果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特定目标,所以在管理之前就必须要目标明确,如果没有目标,就好像一艘无人驾驶的小船,漂泊不定,结局的不确定性也很高。

管理就是使人合理分工、使物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协调运转、达成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