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叔说电影每一道车辙都有动人的故事

点击页面底部 “阅读原文” 观看龙叔说电影

三年以后,当我们再一次面对暑假档时,不少观众也许还会想起《捉妖记》击败《速7》、问鼎中国票房冠军的逆天之举,毕竟在很多人看来,单部国产片的票房超过20亿还只是一种短期内的假设;就像三年以前,没有人会想到首部突破10亿票房的华语电影,竟是投资不到5000万的导演处女作《泰囧》。跟风大概是中国电影圈最没什么争议的品格,在《泰囧》赚的盆满钵满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各路投资人开始琢磨这10亿票房背后的秘密,于是乎,“公路片”三个字成了那会儿电影圈酒桌上的聊天热题,而且一直热到了今天。不光咱们热,大洋彼岸的好莱坞也热闹过一阵子,《宿醉》系列在美国刮起的公路片风可一点儿也不比《泰囧》弱。

说起来,好莱坞算是公路片这种类型电影的老祖宗。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雌雄大盗》和《逍遥骑士》两部影片的先后问世,标志着公路片这种类型电影的正式兴起。公路片兴起的历史背景说来话长,简单地说就是美国 1960 年代提倡女权、反越战等一系列社会文化思潮在电影中的体现。新的思潮和运动总能吸引新的人群,两部影片一上映就受到了年轻观众的热捧,热到什么程度呢?区区40万美元投资的《逍遥骑士》居然拿下了2500多万的票房,这种高到离谱的投资回报率要是搁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圈,估计一大批投资人会跟风到癫狂。而事实上,当年好莱坞的投资人也没能按捺住内心的骚动,几大制片厂的高层几乎一夜之间将旗下的中老年导演编剧换了个遍,一大波年轻创作者们就此上岗。

1970 年代以后,社会文化背景有所变化,公路片的主题也不再局限于反传统、追求自由和精神解放,,比如达斯汀•霍夫曼和当年还是小鲜肉的汤姆•克鲁斯联袂主演的《雨人》便聚于手足兄弟情感;而《杯酒人生》则探讨的是“在路上”的主人公那种中年危机心理状态。公路片也不再是美国电影的独有类型,德国、日本、巴西等地的电影创作者们都陆续推出了各自的代表作。如果说非要在这中间投票选出一部国内观众,尤其是文艺青年观众最为熟悉的公路片,那胜出的极有可能是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的《摩托车日记》。

塞勒斯聪明的近乎投机的选择了被全世界无数年轻人奉为精神偶像的切•格瓦拉作为影片主角,更聪明的,是他避开了切•格瓦拉带领游击队征战的轰轰烈烈经历,选择从年轻的格瓦拉游历南美的往事切入,将一个原本浪漫洒脱的理想主义青年如何成为南美解放者的心路历程刻画的淋漓尽致。影片改编自格瓦拉家族提供的切•格瓦拉日记,作为故事讲述者,导演选取的应当是日记中最具戏剧张力的部分。一开始,格瓦拉天真的以为,这段旅程将是浪漫而刺激的,一如无数冒险小说中描述的情节套路。而影片最初的基调也的确笼罩在格瓦拉预想的氛围之中,从摩托车半路坏掉到打架,再到充当消防员救火,一次次犹如事先写好剧情般的冒险经历让格瓦拉内心无比激荡。

然而,到了影片中后段,旅行的调性随着格瓦拉不断遭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而开始慢慢转变,智利贫瘠不堪的土地上那些无家可归者、秘鲁山区被世界抛弃的麻风病人都深深刺痛着格瓦拉的内心,他开始质疑整个制度的合理性和所谓的公平与进步,开始思考自己旅行的意义。旅行临近尾声时,格瓦拉在日记里写道:“现在的我,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漫游南美洲对我造成的改变,远远超过我所能预见的。”

毫无疑问,没有这段超出预期的旅程,就没有后来那个被无数人奉为精神偶像的切•格瓦拉。一趟旅程足以颠覆一个人的内心,一段经历足以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可以说是深谙公路片的本质所在,在路上变的是风景和里程,也是人的内心,前者关乎故事讲述,而后者才是绝大多数公路片的关隘。

在《摩托车日记》之前,塞勒斯其实已经执导过另外一部声名同样显赫的公路片《中央车站》,影片一举拿下了当年的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和柏林金熊奖最佳影片,在国内外各种公路片排行榜中也总是占据前列。相比《摩托车日记》,《中央车站》走的是小而美的路线,既没有切•格瓦拉式的传奇角色,也没有猎奇性的视觉刺激,打动观众的是片中人物关系的慢热转变过程,以及女主角朵拉找寻到久违的人性和情感的“寻根”之旅。小男主角约书亚倔强寻找的是素未蒙面的父亲,而朵拉不知不觉中找到的却是自我,这一主动一被动、一外一内的人物动机大体道尽了“寻找”这一公路片的惯常主题。回过头去看《摩托车日记》,其实说的也正是格瓦拉寻找内心追求的故事。

同样是公路片的中的儿童主角,《阳光小美女》中的奥利弗比起一根筋寻找父亲的约书亚来,目的性并没有那么强,她更像是一个催化身边人转变的天使,所有人都因为她毫无胜算的选美大赛而踏上了意料之外的旅程。挤上那辆破破烂烂小巴的每个成年人都有着难以言表的困境,奥利弗的父亲是一个成天讲授成功学的loser,舅舅则是刚刚从医院回来的自杀未遂者,至于那个狂热崇拜尼采,拒绝说话的哥哥似乎随时都会变得歇斯底里,而满口脏话、为老不尊的爷爷有着到死也没能摆脱的毒瘾。

不过,他们没料到的是从踏上旅途的那一刻起,也就是卸下面具,找寻自我的开始。谁的面具越厚重,最后释放的似乎越彻底,在影片的高潮部分,三个封闭内心已久的大男人跳上舞台和奥利弗一同肆意的舞蹈,滑稽而有些令人难堪的舞蹈动作其实正是三人的内心宣言,昨天的我已经离去,明天,将会是新的远方。

但是,对于同样在路上的另一类人,明天却是比远方更远的地方。想必多数观众对好莱坞老牌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并不陌生,《普罗米修斯》和《角斗士》等一系列大制作便出自其手,斯科特向来以擅长执导宏大题材而闻名,可你也许并不知道他也曾执导过一部格局不大、主题却很有深度的小制作公路片。这部名为《末路狂花》的影片可以看做是同类型影片中的一个异类,因为极少有公路片完完全全以女性为主角,男性角色在片中只是陪衬和阻碍。影片的热映程度超出了制片方的预期,原本他们预计的女性观众群体并没有那么高的消费热情。引发家庭主妇观影热潮的是影片塑造的路易斯和塞尔玛这对经典银幕形象,两人打破男权社会禁锢牢笼的举动,对于90年代的美国家庭主妇而言充满了感召和吸引力。

其实一开始,两人只是计划进行一次简单的假日出游,目的不过是暂时逃离塞尔玛那乏味的家庭主妇生活,然而当路易斯枪杀了试图强奸塞尔玛的男人之后,气氛轻快的旅程慢慢变成没有回头路的绝命大逃亡。两人一路朝着心中的新世界奔去,抛弃的不仅是庸常的主妇生活,更是被男权统治的秩序世界。可远方的艰险与无望远远超出了两人的想象,当被逼到仿佛世界尽头般的悬崖边上时,两人似乎明白了,所谓的逃离不过是虚妄,真正的自由在比远方更远的地方,那便是死亡。最后,两人相视而笑,冲向悬崖的瞬间被永远定格在了无数向往自由和远方的观众心中。

和路易斯、塞尔玛一样,对于《完美世界》中的布什而言,死亡也并非旅程的终结,而仅仅只是个开始。影片由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扮演男主角布什的则是当年如日中天的凯文•科斯特纳,科斯特纳起初对扮演这样一个向往良善的亡命之徒角色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最后还是凭借其时而隐忍时而暴烈的表演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不少人甚至认为他在《完美世界》中的表现要比《与狼共舞》更好。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打动的人是布什和小男孩菲利普之间的情感,这一点与《中央车站》很像,而两部影片中的成人角色也同样都是需要自我救赎的沉沦者。只不过相比《中央车站》中的朵拉,布什选择的救赎方式是死亡。

《完美的世界》的片名来自影片中的一段对话,一个搜查罪犯的警察说“要是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我们就把枪全收起来,敲敲灌木丛,罪犯自己就举手投降了”。而一个犯罪学家回答他说:“要真的是一个完美的世界,那么这种事情就根本不会发生--我说的是布什的爸爸就根本不会离他而去”。对于选择死亡作为归宿的布什来说,所谓的完美世界从他悲惨的童年开始就已不复存在,而菲利普却值得拥有一个触手可及的现实完美世界。

上世纪60年代是公路片兴起的时代,也是民谣开始流行的年代,鲍勃•迪伦那首脍炙人口的反战歌曲《随风而逝》其实也可以看做是给公路片的完美注解,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仰望过多少次蓝天,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答案在风中,也在无尽的路上。每一段旅程都足以颠覆一个人的内心,每一道车辙都有着动人的故事,这是公路片的魅力,也是在路上的终极意义。

想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加入我们的官方QQ群,龙斌大话电影官方QQ群1号

想让你的影评&影视相关作品让更多人看到,请将作品+姓名+联系方式(QQ&电话)发送至3197165716@qq.com

想和龙叔直接互动,请按住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一键添加龙斌大话电影官方微信。或手动搜索微信号lbdhdy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龙叔说电影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