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肇源:槐轩学派与新津老子庙诗碑楹联艺术

【小编按】槐轩生平、学说观点请参考刘沅先生曾孙刘伯谷先生亲自审定介绍槐轩学说的专著《槐轩概述》。槐轩学说是孔孟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其借助道家科仪,实则传播儒家做人之道的“法言坛”,其实质实现“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儒家“推仁推爱”,而有别于宗教的礼乐教化活动。本文作者部分观点不代表博客和研习会的观点。


槐轩学派与新津老子庙诗碑楹联艺术

章肇

内容提要:新津城南三里有一名山———稠粳山,又名天社山、老君山,老子庙即坐落在山巅上。庙内楹联、匾额、石刻甚夥,多出自槐轩学派名家之手,它们既是槐轩学派门人留存于今的宝贵历史文物和文化艺术珍品,亦是老子庙深厚道文化的实物佐证。

关键词:新津;老子庙;诗碑;楹联;槐轩学派;文化价值

新津城南三里有一名山———稠粳山,又名天社山,老子庙即坐落在山巅上。《道藏辑要》中《老子历世演化图》第69化称:“唐开元十七年(730)四月,太上老君在此山演化”,故后人称为“老君山”。据宋《方舆胜览》载:“天社山一名稠粳山,为老子隐居之所。”

老子庙创建于汉代,鼎盛于唐宋,明甲申年毁于兵燹。经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修葺,老子庙重新成为川西著名宫观之一。在蜀中大儒刘沅倡导下,保护文物,兴崇道教,老子庙日渐更新,气势恢弘。老子庙殿宇宽敞,环境清幽,整座道观攒青簇黛,古柏参天,窈然深秀,天赐秉灵,常年游人如织,香火旺盛。庙内楹联、匾额、石刻甚夥,多出自槐轩学派名家之手,颇具文物价值。1985年7月2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老子庙为成都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省内外群众游览的宗教名胜之地。

清代成都南门淳化街住着一位被世人奉为“教主”的大师,他融道入儒,会通禅佛,自成体系;其著作《槐轩全书》内容宏富、体大精深、鸿篇巨制,价值珍贵;他创立“槐轩学派”,世称“刘门”,门生弟子遍布西南各省及两湖浙广,名震一时,当时学子皆以“槐轩门人”而自豪。他就是清代四川学术大师刘沅。

刘沅(1768—1855),字止唐,一字讷如,号清阳居士,四川双流人。刘沅出身书香世家,曾祖父刘嘉珍发微《老子》,祖父刘汉鼎喜好读《易》,曾著有《易蕴发明》一书。刘沅之父刘汝钦则精于易学,洞彻性理,有著作《笔记》传世。易理之学,算是刘氏的家学,故刘沅数十年治学,皆“仰承庭训”,他的关于融道入儒,追求纯一、至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主要渊源于此。刘沅一生成就,除了家学渊源和自己的聪敏苦学外,他一生中所遇的两个奇人也居功至伟。刘沅青年时身体极度羸弱多病,长期求方不愈,几番临死,自知命不遐长。嘉庆元年(1796),他与其兄刘芳皋途经湖北当阳县紫柏山时,遇到他一生中第一个奇人静一道人。静一道人向他讲解道家养身之术和儒家某些观点,临别还赠以一部《道德经》。刘沅“讶其与吾儒同”,发现道家修养理论与儒家道德似有相通之处。于是,刘沅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儒家理论和道家养生学联系起来,初步窥探到了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学术联系。这次奇遇,为刘沅的学术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调。嘉庆三年(1798),刘沅病体稍愈,偶在本地彭家场集市上遇一卖药老人,“形容殊异,心爱敬之,求示延年之方”。这就是刘沅一生当中遇到的第二个奇人———野云老人。野云老人给了刘沅治病药方,还向他阐述圣贤之言“仁者寿,大德必寿”等,嘱咐他存心养性。刘沅顿有所悟,见老者不凡,逐拜其为师,自此在老人的指导下静心服药和锻炼,还学会野云老人静心养性之内功。不两年刘沅病体完全好转,且日趋强健。野云老人所传之根本乃“存神养气即存心养气”,其实质是道教的内丹术与儒家修身两者的融合。

野云老人教导刘沅将近八年,至刘沅36岁。此后,刘沅更勤于励修,身体日壮,精研道学,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野云老人改变了刘沅的人生命运,决定了他的学术走向。刘沅潜心道学,自成一说,在学术上开辟了一条“贯通儒道”的道路。

嘉庆十八年(1813),刘沅从双流柑梓乡祖宅移居成都南门淳化街。因新宅院中有株老槐树,浓荫掩映,雍穆恬静,刘沅遂名其宅曰“槐轩”。此后四十二年,他一直在此讲学治学,笔耕不辍,成就斐然,声名远播,门生遍及省内外,被人尊称为“川西夫子”、“塾师之雄”、“儒道教祖”。道光五年(1825),清廷授刘沅文职正二品资政大夫(散阶)。道光六年(1826),礼部下文授湖北天门县知县。但刘沅淡泊功名利禄,早绝仕进之念,托辞居家为亡母守孝,乞假还乡,不久获准改授国子监典簿放归。清国史馆《刘沅本传》说他“安贫乐道,不愿外任,改国子监典簿,寻乞假归,遂隐居教授”,直到咸丰五年(1855)去世。

刘沅杂糅儒、释、道三家之说,以儒家的天命,加上佛家的因缘轮回、道家的修真养性,作为独创的刘门道义。主张静坐练功,涵养天性,好生行善。刘在生前,曾来新津传教,参加者多为文人、官吏、地方士绅等。作为学问家和宗教家,刘沅的学术和宗教事业都后继有人。刘沅所创“刘门教”的真正继承者是他的第六个儿子刘文。在刘文掌教的二十多年间,曾多次来新津发展教徒,扩充教门,培修增修老子庙,进行宗教活动,参加者日众。至民国时期新津各乡镇都设有刘氏坛门,据有关统计资料称有二十多家。各乡刘门,均有其坛主,如永兴镇的孙星五、城关镇的董绍堂、太平乡的黄静轩、花桥乡的杨绍典等。迨传至其孙刘咸焌(字仲韬,清光绪癸卯科举人)时,因刘时任成都尚友书塾塾长,教务繁忙,来新津传道活动日减,则由孙星五在新津代为传道,信徒日增,遍及社会各阶层。孙星五是槐轩学派门人,在新津颇有名望。孙在世时,在城关办有善会,后又在永兴场发起创办“永兴善会”,向吃不起饭的人施米施衣,善会创建近百年,直至新中国成立,救助了不少穷人。孙在永兴场关帝庙旁建有经楼,供奉老子,孙每天都要在经楼念经。他还办有学堂,是私塾,学生多数是青年,当地人称“大学”,主要学习《庄子》、《易经》、《尚书》、《春秋》之类的书。新津县老君山的老子庙是刘门道徒的集中活动场所,平时念经讲道,有事时供天、打醮、做法会,祈求清吉平安,还进行一些慈善活动,在新津民间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城关、龙马乡的法天善会,铁溪乡、顺江乡的济幽会,普兴乡的普佐仙房等,均为刘门道徒的定期活动场所。

天社山老子庙历史悠久,由汉代道教“治”所,演变而为规模宏大的道观,驰名巴蜀。据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犍为郡)太守南阳李严乃凿天社山嘴,循江通车道。(李)严因更造宫观,壮丽为一(益)州胜宇。”又据老子庙三清殿下1958年前原置清代乾隆二年(1737)大铁磬铭文有:“天社山老子庙始建于后汉李严”的记载和今老子庙七真殿左侧清代嘉庆元年(1796)所铸洪钟铭文有“天社山(指老子庙)自汉唐建修,庙宇巍峨”铭文,亦可见老子庙实为“汉代始建,唐代盛修”之史实。后历宋、元、明、清千年沧桑,历代累圮累建,今存混元殿、三清殿、七真殿、斗老姥、八卦亭。重建、新建有灵祖楼、三元殿、慈航殿、财神殿、天慈宫、普照楼、回归楼以及山门、碑林、长生斋膳堂、来鹤轩客堂、茶厅、宿舍等。

老子庙的建筑群为纵向布局,依山势的逐渐升高而错落有致地排列,神殿、善堂、宿舍、园林分区明确,配置巧妙,并结合奇峰异壑、甘泉秀岭以及众多的参天古柏等自然景观,将壁画、雕塑、楹联、匾额、诗文、碑刻、亭台楼榭、花圃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庙宇主殿建筑有机地和谐统一,形成独具特色、个性突显和别具艺术风格胜景之区,给人以庄严肃穆、清新悠雅、超凡脱俗之感。

老子庙正山门牌楼建筑雄伟,屹立于入庙公路正中,山门牌楼上方有匾额三道:

老君山    (香港清松观常住侯宝垣书)

稠粳出云   (已故四川著名书画家赵蕴玉书)

抱朴守一   (槐轩学派弟子守一子敬书)

山门左右有楹联二副:

蜀乡存古迹,休问那函谷青牛,四时风光为此好。

宝鼎蕴祥光,多参些金书玉箓,千年道德今系孤。

此联系刘西源撰、张利书。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

道门广大,难度不善之人。

此联系当代著名书法家洪志存书。

入山门,沿绿阴长廊登至灵祖殿。殿有匾额:“威范自然”楷书四字,字径尺五,用墨浑厚,系清代蜀中学术大师刘沅(止唐)之孙、民国时期著名成都尚友书塾第二任塾长刘咸燡(晦愚)敬书。殿门及殿堂悬木刻楹联三副:

其一:秦太守,溪谏官,事缺史乘;

父子功,师友业,泽在人群。

其二:海岛蓬莱输此地;

岷江郡地渡何年。

其三:太上名山,四面云峰朝圣域;

玄都妙境,千年松柏绕仙宫。

灵祖楼后有六十四级陡峭石梯可上至混元殿。殿门上方悬匾额六道,每道长丈六,字径尺八,均系清末民国时期名家敬撰并书,由著名雕刻家孙守昌精心木雕而成。

一曰“象帝之先”。该匾书献日期为丁卯(1927)仲春月。敬书者为蜀中学术大师刘沅之孙刘咸炘。刘咸炘字鉴泉,号宥斋,生于1896年,少传家学,先后从兄刘咸荥、刘咸焌及父亲刘文学习。刘咸炘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罕见的天才学者,亦是其祖父刘沅学术体系的主要继承人,时任尚友书塾少学(国学研究班)主讲,并先后任敬业学院哲学系主任及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终身从事讲学与著述,治学范围极广,涉及经学、哲学、史学、文学、书法、目录学、文献学、校雠学等,而且形成了一个宏伟的学术思想体系。尽管其有生之年仅为36岁,但计已刻印成书的著作竟然多达235部,475卷。其书屋名“推十”,总名《推十书》。该书汇集了刘咸炘的主要著作,卷帙浩繁,积理精深,享誉全国,影响深远。1996年,成都古籍书店将《推十书》影印出版。刘咸炘又善书法,尤精篆书与隶书,民国初年即已成名。其论书法专著《弄翰余渖》对各种书体的发展变化都有精辟的论述,并且对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亦有独到的评论。刘咸炘及其兄刘咸荥、刘咸焌等为老子庙敬书之匾额、楹联,实为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二曰“无为自化”。此匾额为刘沅之孙刘咸焌于丙寅(1926)孟夏敬书。刘咸焌时任成都尚友书塾塾长,亦是四川著名国学大师,卒于1932年,其弟子甚夥,名家迭出。该匾额亦为珍贵文物。

三曰“博大真人”。此匾额系清末进士、民国初年即已享誉巴蜀的著名书法家颜楷墨宝。这位书坛大家摒弃仕途,以卖字终了一生。此匾为颜楷逝世前半年,即丙寅(1926)仲冬为老子庙敬书之墨,尤为珍贵。此外,颜楷还为老子庙撰书楹联数副及老子出函谷关诗。

四曰“惟道独尊”。此匾系辛未(1943)二月成都著名书法家卫乃赓墨宝,书体为楷书,笔瘦而骨坚,颇耐品咂。

五曰“无始之始”。系丁卯(1927)二月槐轩学派弟子、新津花桥“刘门”坛主杨绍典敬书。

六曰“万法之王”。系槐轩学派弟子守一子敬书。

混元殿两侧左右仪门,有刘咸炘、颜楷二位大师书撰的四副石刻楹联及横额,书法严谨,刻工精致,颇为珍贵。

右仪门外面横额为: “道经初地”,两侧楹联为:万壑群山环居拱卫;六通四辟大化周流。

内面横额为:“南山隐曜”,楹联为:分明指出神仙窟;颇觉心如太古时。

以上二横额、二楹联为颜楷于丙寅(1926)初夏题献。

左仪门外面横额为:“柱史遗踪”,楹联为:道传何必留稠粳;龙去犹然施雨云。

内面横额为:“北阙回光”,楹联为:北枕大江南接连岭;东瞻羊肆西望鹄山。

以上二横额、二楹联为刘咸炘于丙寅(1926)三月题献。

混元殿后左侧岩壁间有一大洞,俗称“老君洞”。老君洞是太上老君西化胡,返此处隐居之室,古名伯伶仙洞。宋祝穆《方舆胜览》载:“稠粳山,高出天社山之上。腹有伯伶仙洞,为老子炼丹之所。洞甚幽邃,每出烟云,甘霖必降,县人咸以为占焉。”

伯伶仙洞洞额为“名山灵洞”四字,洞门前楹联为丁亥仲春,刘咸炘撰书。联云:

凿地乃天心,长自护函关紫气;

有仙皆人境,莫漫求古洞丹砂。

另一联云:

似洞非洞,石室为洞;

无门有门,万善之门。

洞内正中龛塑老子手捧八卦坐像,颇具高古神柲之感。龛额:高山洞天。龛联云:

牛驭出函关,百二河山无隐处;

蚕丛来蜀道,五千文字有传人。

洞内左侧岩壁嵌有《伯伶仙洞碑记》。洞口左右两侧龛内置楷书“道经”和“德经”,即老子所著《道德经》上、下篇。

沿仙洞右侧小洞天可盘旋登上三清大殿前面的八卦亭。途中石径转折处竖有“老君山”三字石碑,系清代新津县金华乡书法家岳东阳所书,笔力遒劲,刀法自然,堪称妙品。

八卦亭为“重檐八角尖攒式”建筑。宝顶饰物,攒尖屹立,飞檐挑檩,烟绕玄门,一圆一硬,气势轩昂,恰如日月合璧,水乳交融,相映成趣,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宏伟壮观。亭内龛塑老子骑青牛过函关坐像:老子鹤发童颜,两耳垂肩,眉长三寸,目光炯炯,呈悠然自得之态。塑像生动神奇,深得游人称誉。

亭周有木刻匾额四道,分别悬于东、南、西、北四方。匾额云:

其犹龙乎 功参造化 老而不老 不老而老

亭外四周悬木刻柱联四副:

天地湧奇观,把酒临风,问老子青牛何年再返;

岷峨争胜迹,登高远眺,忆七真白鹤此日飞来。

此联系邑人济苍汤有荣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撰书。

先生何许人也;

老子其犹龙乎。

此联系清代学者李西沤敬撰。

仙迹自函关而来,骑青牛,过青羊,庙貌庆重新,遂招来鸿鹄;

胜景淫稠粳暮去,生紫云,跨紫气,群山齐拥护,照万古犹龙。

此联为邑人陈经敬撰,涪陵曾鹏曾敬书。

道传无极异常名,溯东来紫气祥云,特开石室;

天作高山留胜迹,欣西望颇饶幽趣,谁悟金丹。

此联系槐轩学派弟子、邑人孙道超(孙星五)撰书。

八卦亭后是三清大殿,三清殿檐下悬匾额五道,字径二尺,黑漆丹书,刻工流畅,气势不凡。

其一:“太极函三”。此系无妄道人(刘咸焌)敬书。

其二:“谓性道教”。此系刘咸炘敬书。

其三:“孔师刘辨”。此系清末举人华阳李昶(字重尧)敬书。

其四:“是玄元始”。此系清末翰林、成都尚友书塾少学主讲,天彭贺维翰(字儒楷)敬书。

其五:“三清殿”。此系当代著名书法家洪志存书。

殿宇正中塑三清道祖坐像。即:中塑玉清元始天尊,头罩圆光,手托丹丸;左塑上清灵宝天尊,手持太极图;右塑太清道德天尊,手执羽扇。三清尊神是道教尊奉的三位最高神的统称,是道教哲理“三一”说的象征。《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无上大道化生为宇宙的混沌元气,由宇宙元气化生为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衍化为天、地、人三才,由此产生天下的万事万物。一化为三,三即是一。因此,三清尊神就是“道”的人格神化,也就是道经所说的“一气化三清”。自唐、宋以来,三清尊神主要供奉在道教宫观的三清殿内。

三清尊神塑像旁,各置一副龛联。分别是:

中:溯太极之始形,惟此圣人开物成务;

首皇初而立教,嗟哉末俗诧异称奇。

右:居柱下以传经,叹美犹龙只缘知礼;

过函关而讲道,何尝控鹤谬谓登仙。

左:在天曰太极,在人曰性,此之谓至宝;

处世则聪明,治身则诚,是以为神灵。

老子庙三清殿三副龛联原为清代刘沅(止唐)大师撰书,堪称绝对,由成都青羊宫三清殿拓回新津,复制木刻后分置于三清道祖龛侧。

三清殿檐柱上尚悬挂有木刻楹联四副,联语精深,平仄参互,声韵谐和,当为佳构:

梁益清贞,夙多仙灵,皆支与流裔耳;

庚桑尸居,尚有俎豆,况博大真人哉。

此联为刘咸炘撰书。

高真演教郁罗台,千真集会。

元始说法黍米宫,万圣来朝;

此联为槐轩学派门人舒炳于乙亥(1935)春日撰书。

道德经,括人天治乱之大源,溯群仙统驭,万类生成,归于太极;

柱下史,与乾坤悠久而为祖,合佛教慈悲,孔门忠恕,树厥先声。

此联系刘咸荥于乙亥(1935)金秋撰,安徽桐城周建胜书。

宝殿巍峨,一念真诚通上界;

玄元启教,三尊法相训后生。

此联系花城宋灏于清道光九年(1829)题献。

三清殿背面为七真殿,殿内供奉道教全真道“北七真”,即:“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丘处机;“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刘处玄;“长真云水蕴德真人”谭处端;“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丹阳(钰);“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大通;“玉阳体玄广度真人”王处一;“清净渊真顺德真人”孙不二(女)。七真坐跨仙鹤,神情各异,栩栩如生。据传,新津老子庙刚建成就飞来七鹤在上空盘旋,久久不去。有柱联云:

犹龙上下天光,知老子千秋特出;

七鹤回环山影,看群真一笑飞来。

此联为刘咸炘于丙寅年(1926)三月撰书。

仙境有亭宜放鹤,

名山绕槛若游龙。

此联为邑人清末秀才童次湘题撰。

七真殿上方悬有木刻匾额二道,一为“道不可离”,系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新津知县王汝镶所题;一为“惟道独尊”,系清嘉庆十六年(1811)新津知县王梦庚所题。二王皆为学识渊博,善诗能文,憩必兰若,至必题留之士。

三元殿和斗姥殿为合一建筑,格调为“重檐硬山式”,面阔五开间,隔一长方形天井与七真殿相对。

三元殿正中龛塑三元大帝,即上元一品天官赐福大帝,中元二品地官赦罪大帝,下元三品水官解厄大帝。左边龛塑关圣帝君和文昌帝君,右边龛塑东华帝君和真武帝君。殿有“大钧广运”四字匾额一道。楹联为:

天下蟠,地下际,水则运于中,混合一元归太极;

理亡宰,气流行,神实施其内,总持三界配人官。

此匾、联为清光绪丁丑(1877)科进士、广西梧州知府刘桂文撰书。

斗姥殿正中龛塑中天梵气斗姥元君。斗姥殿有匾额三道,楹联二副:

匾额:“妙相圆明”“上承玉清”“后先获道”

楹联:

斗乃八辰枢,三十六天归斡运;

姆为百物母,六十四卦率众星。

玉局钟灵,万劫道光成化度;

玄元启教,千流仙泽渡迷津。

难能可贵的是:三元殿左侧小门处,悬挂着一副清代学术大师、槐杆学派始祖刘沅(止唐)撰书的对联。联语清雅质朴,笔墨温润,题识精妙,功力深厚,深得游人赏誉。联云:

尽有余闲供览胜;

每从风月共谈心。

此联系刘沅大师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8)为新津老子庙所撰并书。大师时已八十高寿,可见其对老子庙情有独钟之喜爱。该联出句突兀,着一“尽”字,境界全出,风雅毕现,气度高古,深纯道味,不失为大家手笔。此联为老子庙珍贵文物之一,楹联上悬挂“来鹤轩”匾额一道,系刘沅大师第四代后裔、成都书法家刘奇晋所书,笔墨大气,与先祖楹联相得益彰。槐轩墨宝,庙堂增辉。

三清大殿前壁左侧,嵌有刘沅先生作于清道光年间的《题天社山老子庙》七律二首。石刻诗云:

翠微佳气尚如龙,栖隐当年爱此峰。

丹灶空教留瞽说,江山如故记行踪。

烹调水火中和意,颠倒乾坤性命宗。

官礼流传谁指授,可怜空自鼓晨钟。

此诗由清道光年间进士、邑人彭润芳所书,字为隶书体。

驻世长年亦偶然,圣流何在不神仙。

尼山问孔存遗迹,关尹求书启妙铨。

紫气东来原有象,青牛西去竟无传。

此山尚复流鸿爪,可识龙潜本在渊。

此诗由清道光年间翰林院编修、邑人童棫翰所书,字为楷体。

三元殿外右侧庙墙上,嵌有诗碑《梅花鹿歌》。诗云:

鹿洞遗规不可寻,呦呦鹿鸣乐宾心。

天社兴工来野鹿,梅花片片落山林。

慨息中原犹逐鹿,洞天何处神仙福。

投戈息马会有时,讲艺论道吾谁属。

忆昔梧州衙署偏,鹿惊狂走兆伤官。

三十余年证果久,余荫乃复留人间。

天社高、新津遥,双流毗连道德昭。

愿将鹿洞遗规复,孙董杨黄共解嘲。

诗述戊辰年(1928)培修老子庙时,有梅花鹿母子来庙,被泥木工击毙烹食。刘咸焌先生于己巳花朝(1929年3月)作此诗以资悼念,并由其弟刘咸炘书写,镌石嵌壁。

三清大殿前壁右侧,嵌有“江原形家”所题诗碑,诗云:

昔驾青牛过函关,隐蜀新研天社山。

石室凿向太平座,丹灶烟浮透九天。

邛水为带岷为襟,控舞凤而桥迎仙。

海岛蓬莱何似此,玉册经文授喜看。

盖新旬中遭燹烬,秋风荒草白云寒。

今显道灵重焕赫,一卷真经愿再传。

该诗作者“江原形家”和写作年代无从查考。据清光绪元年(1875)广西桂林进士李吉寿(字次星)知新津县事时,曾厘正“江原形家”诗作,隶书此诗,重镌碑石,置于老子庙内。诗碑有跋,述其缘由,仅知此诗作者及写作年代颇为久远神秘。殆至民国八年(1919),清末翰林院编修、著名书法家颜楷游新津老子庙时,受人请托又重书此诗,并刻石留世。

新津天社山老子庙众多的匾额、楹联、石刻、书法、诗碑,既是槐轩学派门人留存于今的宝贵历史文物和文化艺术珍品,亦是老子庙深厚道文化的实物佐证。

(作者单位:四川新津县政协文史研究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