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杨广泉:“他给潮乐带来改变”

“春香当当当,梦龙咚咚咚……”对潮剧有些许了解的人,绝大部分人熟悉这首《春香传》的《爱歌》,而这首妙曲的作者是潮乐大师杨广泉先生。

12月4日,正值杨广泉先生诞辰100周年,一场关于他的研讨会在汕头举行。杨广泉生前众多学生以及潮乐专家齐聚一堂,将杨先生对潮乐的贡献给予概括。“他给潮乐潮剧带来改变”成为了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文/许端阳

■人物档案

杨广泉(1915一1987),澄海市区仙居村人。著名二弦演奏家、潮剧作曲家、潮州音乐教育家。生前是中国音乐家协会成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成员、汕头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汕头市政协委员、岭海丝竹社社长、广东潮剧院顾问。

杨广泉少好潮乐,17岁被聘为澄海国乐研究社音乐指导。后拜名家郑映梅为师,研习古筝和琵琶。

1950年初发起成立汕头市潮乐改进会,任会长。

1952年受聘于粤东实践潮剧团,在此之前他的专职是一位大车司机。

1953年受聘于怡梨潮剧团,任领奏和作曲。

1960年调到汕头戏曲学校任教。

1978年调到广东潮剧院任音乐顾问。

1985年组建汕头市政协岭海丝竹社并任首任社长。

腔调:“量身定做”

解决人类戏曲难题

“戏曲改革的难点在于舞台声腔的设计做到唱声与伴奏声的协调。在潮剧的改革中,杨广泉是功臣。”研讨会上,汕头大学教授、文化学者隗芾说。

传统的潮剧采取“童伶制”,大部分角色都使用十多岁的小孩来唱戏,童声的调门基本保持一致。1951年国家废除“童伶制”,潮剧演员只能采用成人。因为男女声线的生理差异,会出现“男女不同腔”的现象,造成对唱的不和谐,伴奏也难以及时转调。

“这种现象是人类戏曲共同面对的难题。在国内的其他剧种中也有出现,但是大多数采用了‘回避’的方式,比如全部采用一个性别演员上台,或者是众人‘帮腔’进行烘托。杨广泉是第一批成功解决这个问题的戏曲改革者。”隗芾说。

以往的戏曲是演员适应曲谱,但是杨广泉采用“量体裁衣”的方式,测定每位演员的音域,再根据演员音域进行谱曲。“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很难,需要从整体审美效果进行考虑,并且需要对潮剧唱腔有着深入了解才能做好。”隗芾说。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先演绎《春香传》春香一角的演员朱绍琛便在会上回忆《春香传》首演的一件趣事。当时第一次演出结束后,便有小孩围着她唱起了“春香当当当,梦龙咚咚咚……”“听一遍就能够让这么多人记得并马上会唱,可见杨先生作曲与腔调功力,做到了朗朗上口,听后便会唱。”朱绍琛说。

杨广泉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创新精神之外,与他对潮剧唱腔以及各种乐器的熟悉无不关系。据介绍,杨广泉先生精通各种乐器,尤其擅长二弦演奏,一弓能发80多个音,人称“老鼠拉葡萄”,至今仍为海内外潮乐演奏者所称道。

星海音乐学院的古筝教授陈安华与杨先生有过数次往来,他至今仍记得杨广泉先生一次在跟他讨论到某一段潮乐的时候,张口便模仿出一段唢呐。“连专业吹唢呐的都很少能够模仿得这么像的,他对乐器与音调的把握可谓炉火纯青。”陈安华回忆道。会上多人也回忆起杨先生在与人讨论潮剧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唱出那段唱腔,而且字正腔圆。

创作:名曲传世

《春香》《芦林》多传唱

如果说“量身定做”的腔调改革是在形式上对潮乐潮剧进行改编的同时,那么杨广泉先生参与《春香传》《芦林会》《包公赔情》和现代剧《江姐》《红娘》《双教子》等50多部剧目作曲,并改编了《寒鸦戏水》《粉红莲》等传统潮乐,就是对潮乐内容的重塑。

其中最著名的还是与作曲家黄秋葵合作的《春香传》。1956年剧作家王菲、宋升拱将朝鲜歌剧移植为潮剧,杨黄二人进行作曲。这部作品在潮剧中广为传唱,甚至流传了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有“潮人无不唱春香”的说法。1957年,它便与众多潮剧的经典剧目一道,成为首批录制音频以传后世的潮剧。而杨广泉的另一部作曲代表作《芦林会》,还被拍成电影。

在会上,陈安华教授提到了杨广泉将潮乐《粉红莲》改成了四个曲调的《红莲曲》。“当时听到这部作品后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能够做出这样的改编正是基于他对潮乐全面系统的了解。先生是潮乐一代宗师,创作与改编的作品韵味隽永浓郁,足以显现他的功底深厚。”陈教授评价道。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原汕头市政协副主席、岭海丝竹社社长谢惠鹏表示,近年来,潮剧的作曲成为难题,出现了人才的断档。“自杨广泉之后,业界便不太重视潮剧作曲,戏校也没有作曲班,现在作曲都剩下七八十岁的老头。现在潮剧大家都重视演员,而不知作曲家在幕后的重要性。剧本可以移植,导演可以外请,但是潮剧作曲一定要用潮汕人,才能体现出潮剧的精髓。戏曲的‘唱作念打’,唱是首位,是灵魂。没有好的作曲很难把‘唱’体现出来。杨广泉为了作一段曲,曾经一个礼拜睡不着。近年来,岭海丝竹社成立潮剧作曲研究室,尝试研究潮剧作曲并培养人才,通过对以往作品的研究把作曲提升到一种理性认识。此次杨广泉百年诞辰研讨会,是一次很好的契机,希望能够唤起业界对潮剧作曲的认识。”

教学:注重基础与理论

提倡一专多能

现任广东省潮剧院艺术顾问的郑志伟是杨广泉弟子中的大师兄。

“在跟老师学习前,我就已经会拉弦了。同班同学也大多‘带艺投师’。”郑志伟说。尽管他们并非“从零开始”,杨广泉还是要求他们从基础学起。“当时,我们每天起床都要空手练习半个小时拉、击、抡等基础动作。这些动作是老师亲自编创的,虽然当时感觉很无聊,但是后来每次一拿起乐器都能保持好基本姿势,才知道这些基础动作的妙用。”

郑志伟这一学,直到1965年才毕业。“感觉跟老师学习与外面师傅学习最不同的是,外面的师傅都是要求你专心学会一种乐器直到出师才可以学另一种,但是老师却分科同时教授二胡、笛、椰胡、扬琴、打击乐等课程,他要我们一专多能。”正是得益于杨广泉这种教学方式,郑志伟后来在乐团中能够在基础的12人配置中轮换自如。

在学习乐器的同时,杨广泉还根据自身的经验总结出基本乐理、伴奏常识、舞台常识等理论,并不时对学生开专题讲座。时至今日,郑志伟还保留有当年完整的课堂笔记。

在1960到1984年之间,杨广泉共指导130多位学生,现在大部分都取得不俗成就。

获得第51届格莱美音乐奖最佳器乐独奏演奏奖提名的古筝演奏家李炜也是杨广泉的弟子之一。在研讨会上,李炜回忆说:“老师在教学中不保守,还鼓励我多走出去外面学习演奏的新潮流。”1973年,杨广泉成为李炜的启蒙老师,时至今日,他还记得当初“筝重音韵,先唱后弹”的教诲以及“咙叮咚”的古筝三声韵基础教学。在杨广泉的鼓励与推荐下,李炜进入陈安华门下继续深造古筝,为后来取得的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