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我都懂 可为什么原生输入法都那么难用

对于70、80后学习电脑的人来说,学习五笔是一个难以摆脱的过程,虽然五笔可以非常精确地输入汉字,但是入门门槛过高也阻碍许多年轻的用户选择。谈到这一点,主要是最近编辑部在讨论苹果系统是否需要使用第三方输入法时有了一次讨论。大家对于原生输入法产生了一些意见分歧,但说到底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习惯形成的影响。

第三方拼音输入法始于PC

可能许多跟笔者一样的八零后的朋友,在接触电脑时都从windows95或者98开始。这两个启蒙了许多年轻人的系统内置的了多个中文输入法。包括智能ABC全拼等,可以说这几个输入形成未许多人在输入上的习惯。

但是最后大家或多或少的都会认为原生拼音输入法效率很低,尤其是选字上。这一点造就了一些原生和第三方五笔输入法在这段时间以输入速度快和错字律低的特点迅速崛起。而到了Windows xp后,原生的智能ABC已经被大多数人唾弃,相反微软家的拼音输入法开始逐渐崛起。平心而论在当时原生输入法是唯一的选择。第三方输入法几乎没有存在感。

不过后来一些第三方输入法例如紫光、拼音加价的出现让人发现了原来拼音输入法也可以那么快…看到这个香饽饽,许多互联网企业都投入到这个领域,才有了今天的几个寡头产品。

而在后来当手机普及后,T9输入法成为了年轻拇指一族的必备武器。这时候几个寡头也开始投入到了移动领域输入法的市场当中。一直到了现在,在移动端平台上,都可以看到搜狗、百度等等的输入法出现。

三大平台原生输入法有哪些不习惯的地方?

原生厂商根本不了解国内用户的习惯。事实上,安卓系统并没有内置拼音输入法,亲儿子手机内置的是谷歌的拼音输入法。但事实上大部分国外品牌手机自带的官方拼音输入法(例如索尼和HTC)体验都不如谷歌拼音输入法体验好。简而言之,就在于切换中英文时会显得特别繁琐,同时部分原厂定制的输入法甚至不支持九宫格输入法。

第三方和原生输入法在布局上差距并不大,但正是细节上的却别导致了使用习惯上的南辕北辙

系统区别导致使用习惯的区别。综合了几位同事的意见,发现大部分人用百度\搜狗的人已经习惯了第三方的布局,而iOS的布局则显得有点另类,特别是选词区的设计,原生也无法对光标进行操作位置。同时第三方输入法的T9按键面积显得更大,而iOS上会显得比较小,操作上的差异会影响输入速度,从而产生用户体验差的感觉。同时连续输入速度的原生输入法响应速度并不会比第三方输入法快甚至有点慢。虽然iOS除了原生支持T9输入以外,也开放了对第三方输入法的支持,但仍然存在着部分问题(例如越狱版体验比非越狱版更好)。而Windows Phone平台则一直坚守封闭原则,虽然其默认输入法用起来也挺不错,但效率也是终究不如第三方(如果有的话)。

词库,这是第三方最大的优势,也是原生最大的劣势。虽然大部分输入法支持用户自定义词库,但像iOS系统等都需要用户自行建立特定词库,而第三方往往可以运用云技术达到词组猜想和词库存储的功能,

那么原生有什么好?

安全,是系统最根本的要求。作为底层的系统组件,苹果和微软不愿意开放输入法自然是为了安全和稳定性的需求。许多人也反应目前在IOS上的第三方会出现不被调用的情况。而根据实测,在iPhone上,第三方输入法出现无法调用的几率,会比在iPad上更多。(测试环境:iPhone6、iPad Air2 ver.9.2.1)

响应速度,根据笔者实测,在iOS上调用原生输入法的响应速度,会比第三方快上那么0.5秒左右,但这仅限于第一次调用。在之后再使用这种优势并不明显。至少,在输入速度上可以完全弥补这0.5秒带来的差距。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