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5丨这里是“无人机琅琊榜”

丨传媒丨科技 · 艺术 · 资本丨

阅读需要7分钟

“2015年可谓是无人机的井喷年,各型各款的无人机纷纷亮相。在传媒领域,这位 “航拍小能手”也开始大显身手:它不仅能够让报道方式更加多元化、报道角度更加全面,还能够帮助记者完成一些从前“不可能”完成的拍摄任务。在过去的2015年,梅子匠与大家一同见证了无人机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今天,小匠就拟了一份“无人机琅琊榜榜单”,跟大家一同回顾那些曾在2015年吸引我们眼球的无人机设备。 无人机琅琊榜之Fleye

“三最”无人机

这款足球大小的无人机可以算得上是目前最“呆萌”的无人机了——乍一看你会觉得是一个悬浮在空中的电饭煲。也正是因为Fleye这一呆萌的外形,才大大地提升了它的安全性能。

▲Fleye无人机

虽然Fleye外形呆萌,但它却有着硬汉一般强劲的性能。据悉,Fleye搭载了加速计、陀螺仪、高度计、GPS、超声波雷达、光学传感器、地磁仪等多种传感器,可以让它轻松胜任各种各样的拍摄工作。

不仅如此,Fleye还搭载了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进行自动跟拍,并且在跟拍过程中能够自行躲避各种各样的障碍物。当然,Fleye最大的特点还是支持“二次开发”。不同于市面上大部分遥控式无人机,Fleye不仅支持APP控制,还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编程,让它来完成相应的动作。

不过,这款最安全、最方便、最智能的无人机在续航方面做得并不是特别出色。

无人机琅琊榜之大疆精灵3

“室内定位+双星导航”双管齐下

大疆精灵3采用了飞机与相机一体化的设计,省去了繁琐的接线过程。除此之外,它还搭载了LightBridge高清数字图传系统,不仅提高了回传画面质量,更增加了图传信号传输距离。

▲大疆精灵3

另外,独特的室内定位系统和双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在精灵系列产品中,让精灵的性能大大提升。并且在DJI Pilot App上显示的实时地图可以让你随时了解飞机的飞行姿态、位置及航向。同时还会自动记录起飞点,实现自动返航和一键降落。

无人机琅琊榜之XEagle

高智能,低操作

▲XEagle

XEagle的配置并不出色,但是凭借其“高智能、低操作”的特点,XEagle一样是一款不错的无人机。除了能够识别用户的语音指令,XEagle还可以通过智能手表快速完成起降、跟随、环绕等操控。

不仅如此,XEagle还配备有自动避障功能,能识别0.1-15米内的障碍物。另外,XEagle的智能追拍功能可以确保被拍摄人物始终处于画面中间,帮助记者极大程度地解放双手。

无人机琅琊榜之Seawolf

可下五洋“拍”鳖

作为少见的微型的潜水无人机, Seawolf器参照了潜水艇而设计,整体为水滴状的流线造型,并且前部为透明材质,能够搭载GoPro无人潜水艇到水下进行拍摄,最大拍摄深度可达8米。

▲Seawolf

如果用户额外购买了图像传输附件,它还能将摄像机拍摄的高清水下视频通过5.8GHz无线通道传输回控制端,显示在8英寸屏幕上。Seawolf 让我们能一览精彩的水底世界,唯一的小缺陷就是它的体型有些庞大,分量过重,不利于携带。

无人机琅琊榜之Lily Drone

简单实用才是真

作为一个支持抛飞、环拍、智能的低身价“竹蜻蜓”,Lily Drone无人机兼容了大疆精灵的亲民性价比、和XEagle的低操作门槛。

▲Lily Drone

无需复杂的操作,只需向外轻轻抛出,Lily Dron就能通过对飞控和自稳系统的设定实现自我平衡,捕捉可穿戴控制器信号,进行跟踪拍摄。除此之外,Lily Dron还可以利用GPS技术实现传感运动数据,调节追踪方式,还能进行360度环绕拍摄和视频图像修正。此外,LilyDron采用了智能化的视觉图像分辨,并对声音进行数字化降噪处理,在跟航的同时保证跟拍,并实现反手降落。Lily Dron在简化操作难度的同时,更加方便用户的多种需求。Lily Dron拥有便携的机身,它的可穿戴的追踪器外壳支持水下拍摄,从而支持多项户外运动的追踪拍摄,技术简单却实用。

●●●

目前,不少业内人士以及学者都认可无人机在传媒领域的运用。早前,在接受《中国传媒科技》采访中,著名华裔记者鲍广仁就表示:从技术上讲,新闻媒体利用无人机抢新闻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现在的问题卡在法规上。

不过,早前联邦航空管理局发出了一份有关无人机新闻采访的管理法规意见书,使得无人机用于新闻采访变得不仅可能,而且合法。

如此一来,研发专门针对传媒领域的无人机就成了“当务之急”。美亚柏科副总经理表示美亚柏科已经将传媒市场视为关注重点,并将“传媒行业应用级”无人机作为其研发方向。虽然无人机在硬件、软件方面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部分,但这些技术问题随着时间和市场的逐步扩大,会逐渐解决。

目前,无人机已经实现了电视直播功能,后续会针对传媒应用领域有更多的产品序列,比如针对报社的航拍相机,逐步提高像素与易用性;针对电视媒体研发广播级信号的影像载荷等等。

●●●

虽然目前市面上的无人机功能各异、各有所长,但是我们也需要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审视它们。

无可否认,无人机在传媒领域有不少用途:它可以帮助记者深入平时难以抵达的地方进行拍摄,也可以让记者在大型活动中不需要借助摇臂等大型器械就能轻松完成全景的拍摄工作,但是目前无人机仍旧存在不少问题。

续航能力欠佳

目前常见的消费级无人机的续航时间都在20分钟左右,也许你会认为这么长的续航时间已经能够满足新闻视频的拍摄工作,但是如果去掉无人机起飞、降落、在空中寻找合适机位等时间,能够剩下来用于拍摄的时间就寥寥无几。

操作要求太高

虽然现在已经开始逐渐降低无人机的操作难度,但是大部分人在第一次拿到无人机时仍旧不能做到“上手即飞”。想要将熟练操控无人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这么一来就大大提高了无人机的入门门槛。

智能化程度不够

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无人机可以通过手机APP直接控制,但是这些控制模式并不能胜任所有的拍摄工作。在小匠看来,无人机并不能简单地被视作是一个拍摄工具,而应该作为一个智能的拍摄机器人存在。当前的无人机领域需要注入更多的智能元素,让无人机变得更加聪明,能够在简单的设置后独立完成相应的拍摄工作。

容易侵犯公民隐私权

因为无人机能够轻松“上天”,所以如果有人将无人机用于“偷拍”,就可能侵犯拍摄对象的隐私。举个例子:以往狗仔队在拍到“某某明星带某某明星回家”的新闻图片之后,只能针对当事人在家中逗留时间进行计算,随后根据这个逗留时间推算当事人的各种情况。而无人机的出现就能够让狗仔队在获得新闻线索后进行“后续拍摄”——如此一来,当事人的隐私权就会遭受侵犯。但是目前针对无人机的相关法律尚处于“空窗期”所以想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时间。

●●●

不过,只要应用得当,无人机的确能为我们日常工作助力不少。除了当前已经开始应用的拍摄、测绘行业,亚马逊也已经开始建立无人机物流网络,尝试让“无人机”担任快递员……当然,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推进,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应该可以扩展到更多的领域。让我们拭目以待。

请扫码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梅子匠”,陆续会有更多“智能+传媒”精彩内容奉上。

-END-

--梅花宝典●传媒科技·科技传媒 --

小匠丨王秀文

梅子匠公号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