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相机党还是手机控 长篇大论相机与手机的恩怨情仇

两个月之前,华为最新一代手机产品P9的亮相,就像是给众多手机摄影党在激情过后又吃下了一颗药效强劲的“伟哥”一样。各大论坛及网站又开始大肆宣扬像“手机拍照功能堪比单反”这样的话题。很多人认为,自从iPhone4之后苹果凭借着其优秀的成像算法,带给了数码相机很大的压力。而这次华为P9的徕卡认证光环的双摄像头,彻底让相机厂商们变成了一个“大写的懵逼”。

本来这两种数码产品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因为一种是对艺术的追求和生活的信仰,而另一种就像是手边的手纸一样充其量就是一个生活必需品。但就是这样简单的事情,偏偏却有人喜欢拿来炒作,而更可笑的是竟然还有很多人去相信它。这就好像,一个开着几万块钱车的人,说自己的马力可以堪比法拉利、兰博基尼这样的超跑,而身边的很多人竟然还TM信了!当然,如果你开的是五菱宏光这样的神车,就当我什么也没说过好了。

那么,相机和手机这两个原本不在一个平行线的产品,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交集。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让这两种本不该拿来比较的产品被一次一次的推到了口水战的风口浪尖呢?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我的文章一起,来走进那些关于相机与手机的“恩怨情仇”吧。

摄影的进化史

无论此时此刻你认为手机的拍照功能是否已经追赶上相机,你都必须承认,摄影最开始是属于照相机的专有功能,而后来出现在手机上的相机功能也是借鉴了照相机才被开发的。所以,在我们了解这两种数码产品的“恩怨情仇”之前,请允许本人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照相机的发展历史。

历史上的第一台正真意义上的照相机,是在1826年由法国人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研制出来的,也是这台相机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永久映画的照片《窗外》(据传言,虽然第一台相机是由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设计的,但是第一张照片《窗外》却并非他本人拍摄的)。

虽然照相机早在1826年就已近被发明出来了,但是现代相机的雏形却在将近100年之后才被定义。在1913年的时候,徕卡这家传奇相机品牌的创始人,德国照相机设计师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在自己的工作室设计出了一款使用35mm电影胶片,可拍摄36mm×24mm规格胶片的小型照相机,并取名为Ur-Leica。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全画幅”相机,而Ur-Leica也被所有的摄影爱好者称之为“原型机”。

“原型机”Ur-Leica的问世仿佛就像一针催化剂一样,仅仅时隔40年的时间,以美能达(Minolta)为代表的日系相机品牌开始迅速崛起,而在1958年之后,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佳能(Canon)和尼康(Nikon)等厂商,也开始全面进军单反相机领域。

时间的的轨迹有向后推移了近十年,在1969年的时候贝尔实验室的两位研制人员乔治•E•史密斯(George E. Smith)和威拉德•S•博伊尔(Willard S. Boyle)为当时的航天和军工行业研发了一种名叫CCD的感光元件。但是由于CCD这种感光元件的造价非常的高,所以在开始人们并没有将这种感光元件与民用级的照相机联想到一起。直到1975年,柯达公司的史蒂夫J•塞尚(Steven J.Sasson)与他的另外两名工程师同事利用CCD感光元件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码相机。这款数码相机的像素只有一万而且相机的体型特别的硕大。但是尽管它有诸多的缺点,它还是为相机的发展建立的举足轻重的发展方向。

即便采用CCD感光元件的数码相机已经被研发出来,但是它的最开始的用途毕竟还是军工和航天产业。相信大家懂的,普通百姓想要使用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一般都只能等到这两位“大哥”玩腻了才会进行下放。所以,虽然早在1975年就已经有了“数码相机”的概念,但直到1991年柯达才正式推出了第一款真正为普通用户生产的量产型数码相机,并取名为“Kodak Professional Digital Camera System”,其有效像素仅为130万。从此之后,数码相机的大门正式打开,当时以柯达为代表的包括:尼康、美能达、富士等相机品牌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CCD感光元件数码相机。

直到2000年,佳能在其5月份召开的发布会上,推出了一款采用CMOS感光元件的数码单反相机,并定其型号为EOS D30。这款产品搭载了现在我们常见的APS-C规格CMOS感光元件,有效像素约为325万,产品一经发布便受到了摄影发烧友、摄影记者以及专业摄影师的青睐。

至此之后,随着多家数码相机厂商对市场的争夺,数码相机技术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摄影记者和专业摄影师开始在工作中使用数码相机进行工作,而随着第一款低价位数码相机佳能EOS 300D的正式发布,数码单反相机全民化的序幕正式拉开了。

就在佳能发布一款采用CMOS感光元件的数码单反相机EOS D30的时候,同年世界第一部拍照手机也在2000年诞生。夏普Sharp J-SH04作为第一款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机,在当时仅仅只有11万像素的拍摄功能。

虽然,第一款拍照手机在2000年就已经登场了,但是一个只有11万像素的数码产品,并没有引起当时已经可以应付“高达”300万的有效像素的相机厂商的注意。两种产品仍然在各自的道路上发展,之间也没什么可以改变历史的事件发生。

直到2005年,手机和相机真正有了第一次交集。说起卡尔·蔡司这个名字,相信无论你是不是曾经或是正在从事与光学有关的工作,都不会对它感到陌生。如果你不是一个摄影爱好者或是从事光学行业相关工作的话,那么相信80%的人知道这个名字的途径只会有一个,就是当年装配卡尔·蔡司镜头的诺基亚手机。

这个故事大致就是:卡尔·蔡司在2005年的时候,瞄上了当时正在全面普及的手机市场,而当时带动这普及热潮的,正是“昔日王者”诺基亚。所以,卡尔·蔡司这个德系镜头的领军品牌开始走下神坛,变得距离普通人特别的近。从第一款只有200万像素、由卡尔·蔡司提供镜头的诺基亚N90,到前几年拥有4100万像素的诺基亚“回春”之作Lumia1020,卡尔·蔡司已经陪伴着诺基亚共同走过了10个年头。

也正是因为2005年的那场合作,奠定了手机拍摄高质量照片的理念和方向。也为数年后,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在拍照上的“战争”埋下了导火索。

从2010年老牌智能手机厂商诺基亚正式衰落到今天,短短的6年光景,以苹果和谷歌领导的全新智能手机产品以汹涌的态势攻陷了几乎所有的手机用户。当然,虽说诺基亚和曾经傲视群雄的塞班系统已经推出历史舞台,帮助诺基亚登上王座的卡尔·蔡司手机镜头也早已被大家遗忘,但是它们留下的产品概念和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手机拍照功能的并没有就此终止。

风头正盛的时候遇到手机革命

让我们将时间定格到2010年左右,相机和手机真正的较量仿佛就是在这个时期正式拉开了序幕。在这段时间里,以尼康D90、尼康D300s、佳能5D Mark II、尼康D700为代表的一批“神机”相继面世,照相机从胶片时代向着数码时代的转型终于在这个时候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也同样是在这个时候,以iPhone4和众多安卓手机引领的“手机革命”也开始刷新着用户的消费观念。由于我本人并不是从事与手机相关工作的,所以我并不能很深入的为大家去剖析当年这些智能手机的面世带来了哪些跨时代的技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本人身边的很多入手iPhone4或者安卓手机的朋友,他们80%是因为当时的智能手机在拍照功能上相比之前的手机产品有了质的飞跃以及这些智能手机所带的超高扩展性。

相机与手机的几次过招

自从相机和手机引来各自的产品爆发期之后,这两种本没有交集的产品终于在拍照功能上碰到了一起。

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第一场交锋应该就在2010年左右,这时候的数码相机正在快速发展的初期,虽然在专业性上保护了一批用户群体,但毕竟当时是拍摄器材发展的起步阶段,很多专业器材的价格还是难以让人接受。而当时的新一代智能手机也正值发展初期,虽然同样是起步阶段,但是它在价格上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除了这些,携带性也是相机产品一个很大的弊端,而手机这种可以放在口袋里的数码产品就成了大多数人第一选择。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年的市场分析中看出来,相机市场的业绩在逐年下滑。

当然,相机厂商也并没有坐以待毙,只不过是命运不好罢了。由于价格及便利等方面因素,手机开始渐渐侵蚀相机的市场份额,而相机厂商也开始大范围研发价格低廉、体型小巧的便携式相机产品试图抢回市场。但是幸运女神仿佛并没有站在相机这边,就在相机凭借着小型相机追赶市场的时候,社交平台也开始快速的进入到人们的生活,手机QQ、微信、人人、微博等等这些需要及时分享的应用程序出现在了人们面前。而随之带来的是小型相机的再一次惜败,毕竟即拍即传多数情况下总会好过“一切等到回家再说”。

就在相机厂商摸索下一个出路的时候,80、90这群生长在改革开放和数字化时代交替过程中的年轻人,在网上兴起了一股“追忆80、90”的活动。很多年轻人开始利用手机上滤镜的帮助,拍摄一些复古的照片作为对那段曾经过往的回忆。有意思的是,这次相机厂商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正面对抗而是玩起了“套路”,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以富士为代表的相机厂商开始生产复古造型的相机产品,这也恰恰满足了年轻人复古的时尚观念。因为在大家拍摄照片的时候,相机并不是拍摄这些照片的工具,反而当起了“模特”频繁出现在这些复古调性的照片中。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潮流影响,所以我们才会在相机产品中看到像富士X30、富士X100s、尼康DF等等这些复古造型的相机出现。而这些相机的频繁出现,不仅满足了年轻人的复古情怀,也将照相机这种产品再次放到了已经被智能手机冲昏头脑的人们面前。

这次交锋之后,手机厂商就好像被相机厂商灌了一口“翔”一样恶心。所以手机厂商开始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表示自己的产品在拍照功能上面,已经可以和单反相机相提并论了。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手机厂商的发布会真的是和传销现场没什么两样,谈情怀、谈理想、谈未来就是不谈实际的产品。而这也让相机厂商无从着力,因为相机厂商的发布会传统基本上等同于学术报告会,一个专业的相机从业者都能在发布会上睡着,就更不用说普通用户了。

可以说,相机厂商的这种“不发声”变相提升了“手机拍照堪比单反”的可信度,但是这个社会就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好像特别喜欢挖人墙根一样,你越是“厉害”他们就越要在你身上找些毛病出来。

去年中旬,浙江省消保委联合国家照相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当时市面上包括苹果的iPhone 6(A1586)、三星的GALAXY S5(SM-G9008V)、三星GALAXY Note4(SM-N9100)、诺基亚Lumia 930、联想的笋尖S90 (s90-t)、OPPO 的R5(R8107)、LG 的G3(D857)、SONY 的Xperia Z1(L39h)、TCL 的Hero N3(M2U)、努比亚Z7(NX506J)9个品牌10个型号进行了对比检测。检测的内容分别为光学有效像素总数、视觉分辨率、动态范围、色彩还原准确度、动态分辨率、噪声、曝光量误差。检测结果中显示,主镜头和前置镜头全部符合相应标准的仅有2个,分别为三星GALAXY Note4(SM-N9100)和LG G3(D857),符合率为20%。此外,其他手机产品全部存在与宣传不符的情况。而再看相机产品,除了个别的机型存在设计问题以外,在成像方面我们几乎看不到有相关报道。在这场相机与手机最近的对决中,相机成功借助“第三方势力”打脸手机厂商。

可以说手机在拍照上永远无法和相机相比

说过了产品背后的故事,让我们再从这两类产品本身的角度来淡淡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作为一个摄影及相机产品从业者来说,我个人是对相机产品有一定“情怀”的,但是这种“情怀”并不是来自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而是来自于产品的背后的文化。

在这两类厂商的文化和发展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先说手机厂商,现在的手机市场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来,众多品牌云集于此。但是如果我们要去追述它们的品牌历史,相信没有几个是可以长篇大论的。而唯独几个可以称之为“情怀”的比如:诺基亚、夏普、爱立信等,也早就被现在的手机厂商给“逼死”了。

再说相机厂商,先不谈徕卡这种“创造”相机的厂商,就拿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尼康、佳能、富士以及奥林巴斯来说,它们每一个都是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厂商。

尼康的前身“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在1917年正式成立,说的好听一点,当年的“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是日本的军工企业,说的不好听一点,当年日本侵华战争的时候几乎所有日军的瞄准镜都是这家企业生产的,这也是为什么尼康的尼克尔镜头的成像质量曾一度赶上德系品牌的原因。再看佳能,虽然在相机领域要比尼康晚了几十年,但是正式生产相机产品也是我们“民国”时候的事情了。

在拍照上面相机厂商有着绝对的时间积累,而手机厂商就好像一个“暴发户”一样。我本人的看法是:真正的好东西是需要用时间去积累的,而不是像某些手机品牌一样搞搞饥饿营销、绑定一些有的没的附属功能就能轻易上位的。

除了两类产品在积累的差异之外,这两种产品的工作原理也注定了手机在拍照方面永远也无法和相机相比。从目前可知的感光元件的工作原理上我们就能看出来,无论你使用的是什么感光元件,它的面积是决定拍摄画质和有效像素的最明显特征。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吃饭用的碗可以装下体积,永远也无法和煮饭用的锅相比。

手机与相机将如何发展

经过了五年的较量,我们可以看出来现在的相机与手机更多的是在寻求一种共赢的状态。虽然时不时的还会跳出一两个“害群之马”,但是更多的手机厂商也默认了在拍照功能无法超越相机的事实。相机终究垄断着专业摄影爱好者的市场,而那些对于拍照画质没太多要求的人群也还是会将手机作为主要的拍照工具。

随着带有一些使用五轴防抖概念的手机的问世,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现在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开始向相机厂商学习拍照的理念。再加上前不久徕卡贴标镜头手机等产品的推出,手机开始借助相机厂商的帮助寻求突破。

而数码相机的技术逐渐成熟,数码相机的各方面参数都开始成倍上升。近几年在相机上加入的WiFi功能在满足了及时分享的情况下,也满足了人们利用手机遥控相机的要求。虽然相机在短时间内仍然难以回到“全盛时期”的状态,但是这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有压力才会有突破。

当然,随着相机和手机的各自发展和暗中较量,兴许在明天我们还会迎来像“手机拍照功能堪比单反”这样话题的讨论。但是到今天为止,手机在拍照功能上面仍然无法和相机相提并论。在文章的最后,我想用一段前不久在朋友圈很火的笑话来作为结尾,笑话的内容是“问:国产手机拍的照片什么时候可以超过单反?答:在发布会的时候。”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