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牛理发店,重现经典,不一样的生活美学

陈萌

TWOFACE理发馆创始人

走进TWOFACE双面理发馆位于北京新城国际的旗舰店,上世纪40年代的爵士乐萦绕耳边,木质地板、暖色灯、绒沙发、古董木箱和墙上波普风格的老照片,将人带入某段记忆模糊的精致时光中。理发馆的前厅更像主人的会客厅,稍往里走,才会看见色彩鲜明的美发座椅,斑驳的白色搪瓷表面隐约透露着它们的年龄。

双面理发馆新城国际店,美发座椅是上世纪70、80年的老物件

除了常规的剪发造型服务,在这里你可以感受更加原始的工艺:手推子剃头时的手工纹路,直型剃须刀带来的传统剃须体验,或是火钳子与头发接触时的独特气息。

理发师也是清一色复古装扮的优雅型男,没有别有用心的推销,而是专业地与客人讨论着关于发型如何重塑结构,如何细化纹理,甚至劝客人打消同时烫发与染发这样损伤发质的念头。

来这里的客人以男性居多,但这并不一家传统意义上“女性止步”的Barber Shop(男士刮面和剪发的地方)。创始人陈萌将这里定义为”Hair dressing“,它不是专做复古发型的理发店,而是在装修风格上带有明显的复古特色。

如果说理发师是一个帮人挖掘个性和重新认识自我的角色,那么对一家理发店来说,创始人的性格和风格尤为重要。

陈萌

陈萌出身天津美术世家,小学起便开始习画,后来留学日本专攻造型艺术,曾在日本真野美容专门学校研习。这段学习经历,不仅让他获得技艺的修炼,更建立了他的美学观念。

陈萌说,理发师除了手艺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整个造型美学的系统。“我几乎接触了当时最前卫和精粹的设计理念,这对我美学观念的建立和后来的职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旅日归国后,他曾在英国著名造型机构身居高位,对时尚趋势的准确把握受到了时尚媒体、名模、艺人的信任。然而,他最开始自立门户,却并没有想象中火爆。

最开始,陈萌并没有将自己狂热的复古爱好与理发店相关联。从高中起,陈萌便投身90年代国内最早期的Vintage潮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最开始收集乔丹一代、Levi's到如今成为骨灰级复古收藏,陈萌坚持了18年。很庆幸地,陈萌最终将复古与理发结合起来。

陈萌的收藏

2010年,陈萌与搭档小锐共同创办TWOFACE双面理发馆,以“复古至上,经典永恒”为理念,希望通过复刻那些经典年代的情景,将手艺人匠心独运和对内涵与精神的追求传承下去。正如他所说:“复古从我的兴趣变成了职业,最终成为一种心境。”

理发店内的装潢均由陈萌及其合伙人设计布置,更像是个小型博物馆,装饰品来自陈萌多年收集,有些来自跳蚤市场,有些则是旅行带回的当地古董。一同工作的理发师,有陈萌多年的老友,也有慕名而来一拍即合的新成员,复古和对精致的追求,将他们聚在一起。

去年,双面理发馆在三里屯3.3甫一开业便引爆朋友圈。3.3六层的硬茧•BEIJING空间如今是京城最火的复古空间,除了双面理发馆外,还聚集了古着店、咖啡馆、家居馆和复古市集。这个空间给热爱复古的顾客提供更多可能,在理发之后喝咖啡,逛古着店,找寻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一个选择太多的时代,大概没有人会喜欢毫无个性的东西。这也是陈萌的品牌备受名人青睐的原因。陈萌将品牌取名TWOFACE,也是为了“帮助客人发现另外一面的自己”。难怪吴秀波、黄晓明、刘恺威、杨幂、周杰伦以及无数时尚圈内人士纷纷成为他的忠实拥趸。

在陈萌店里拍摄的杂志照片

陈萌(资料照片)

在外人看来,陈萌本身便是风格极强的时尚人士,但每每被问及时尚观点时,他却说自己“其实不懂什么是时尚,只是活在那个经典辈出的年代。”

陈萌身上有一股前人的“轴劲儿”,为了给客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他们自己研发美发产品,为了更好地认识复古造型,陈萌将自己业余所有时间都放在年代造型上,近乎痴狂地收集了1880到1920之间各地的礼服。他甚至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找人手工定制英国女王加冕时所用的王冠、权杖和宝球。虽是复刻却也毫不含糊,三件一套上的宝石有从老首饰上摘下来的奥地利水晶。

问及陈萌还有什么目标,他提到自己的偶像,著名香港电影美术指导及服装设计师张叔平。陈萌希望未来也能进行电影美术设计,将过去年代的发型、服装以及环境还原出来,不仅是样式复刻,更是一种气质和神韵的呈现,让现代人能更直观的感受复古的美感。

在他看来,复古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次次对它的探寻中,反而会使它历久弥新。“复古代表着我的时尚观念,是我切入这个时代的方式,也是我和这个世界相处的姿态。”

撰文:许多虔

部分摄影:向大可

想了解更多专题内容,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曾经说过:技艺,是人在宇宙中为自己找到的位置。

这句话就是我们做《生活美学家》系列的初衷,我们希望记录在这个时代依然在自己领域坚持技艺,用工匠的态度重新定义美学的人,通过他们的故事,定位我们这个时代的坐标,从而在这个看似浮躁匆忙的年代,留下点什么。

我们不灌输鸡汤,也不崇尚粗暴,只希望生活中多一些令人愉悦的仪式感,偶尔抽离膨胀的世界。

我们并不盲目歌颂过去,也不鼓吹未来。而是希望在这个“猪站在风口都能飞”的年代,记录那些愿意行走的人。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