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火爆的庙会场面:总有一款存入你的印记

“榔梨镇上不作田,陶公庙会吃一年”,长沙乡间农村流传这么一句民谣,今年农历八月十七我专程来看陶公庙会。

榔梨镇属长沙县,位于长沙城东边距离城区约15公里。榔梨镇出名是因为有座千年古庙——陶公庙。陶公庙是长沙三大“六朝遗庙”之一,也是长沙城附近最有名的道观。据《晋书》记载,长沙郡公陶侃之孙陶淡与侄陶烜专心修道,结庐临湘山,相传在这里羽化升仙。后人在此建立祠宇,供奉他们的肉身于此。

(以上两图采用红网论坛网友“比丘”提供的照片以感谢他提出来看陶公庙的建议)

离庙远远的就堵车了,许多警察蜀黍在街上指挥交通维持秩序。赶庙会的人潮、川流不息的小车、摩托车,谱成了一首庙会特有的“热闹交响乐”。

陶公庙每逢两个陶公菩萨生日--农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日都要举办盛大的庙会,以庆陶公菩萨的寿诞。旧时湖南城乡的庙会中,长沙陶公庙会是规模大、影响远的庙会之一,此传统一直绵延至今。据当地人说,那时候陶公庙会请香客吃流水席、看大戏。庙会每次时间一天,但从庙会开始前一天便热闹非凡。

榔梨镇与陶公庙的关系,历来推断是“因庙成集,因集成市”,也就是一种市场经济依托的关系。一年两次春秋庙会,历来官府提倡商户重视,首先形成了“三仙街”,接着逐渐形成了今日的榔梨镇。

临湘路口陶公庙牌楼前停放着一排警车,可以想象当地政府出动了多少警力,也可以想到十里八乡有多少人来逛庙会。

临湘路街道两旁店肆林立,商家门沿街摆放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远远的望不到头。街面上,商贾云集买卖兴隆,香火鞭炮人涌如潮,叫卖声、叽叽喳喳的说话声……可真热闹。空气中飘荡着烧烤的香味勾引着人们的味觉,摊位上红红的香烛为这里增添了喜庆的色调。

这里卖什么的都有,五花八门的东西让我看不过来,有土特产也有日用百货,现代和传统的各种商品也吸引着大批逛庙会的妇女。最吸引孩子们的当然是那些卖吃的,有棉花糖、烤肉串、糖葫芦等各种传统小吃。我来不及多看,被前面小姑娘手上的烤肉串吸引着一路来到了庙前广场。

宽敞的庙前广场周围也摆满了摊位。

五彩缤纷的气球不时从眼前飘过。

金色透明的糖蝴蝶惹人喜爱,晶莹酸甜的糖葫芦让人馋掉牙……

看相地摊随处可见,有不少游客在看相测字。摊布上道教的太极图案,表明是按《周易》算命有书可对。看相先生总是摇头晃脑、惜字如金、欲语还休,玄之又玄,说半句留半句,让听者自己去品味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揣测不安。

庙会的主题是给陶公菩萨生日哦,自然不能总在外面逛热闹,要先去庙里拜拜陶公。

山门很有特色,既不是徽派建筑马头墙平直的风格,也不是佛寺山门的风格。风火墙犹如龙蛇飞动,高高飞举的鹊尾在墙上植物枝叶映衬下,构成了一幅孔雀开屏的图案。

这么有特色的山门值得仔细说道,里面包含了许多历史文化元素。门上多幅精美的故事浮雕画,正上方是八仙过海,上面左右分别是陶公一只白鹿和四只仙鹤,下面两幅讲的是《西游记》里的故事。《西游记》不是佛教取经故事吗?怎么道观也讲佛教故事?

中间门额悬有“临湘山”一匾。这庙所在的小山在浏阳河边,叫临湘山,不知道是庙因山得名还是山因庙得名。称“山”也是古时道家独有的称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指的就是这个。“陶公庙”为民间俗称,1947年出版的庙志,也叫《临湘山志》而不是陶公庙志,庙是指佛寺,民间经常把道家与佛家混为一谈。

山门两侧联云:“山中宰相,陆地神仙”。这里说的是古代陶氏家族的两位名人。上联是说南朝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陶弘景,武帝常为国家大事跑去咨询,被人称为“山中宰相”。下联是说南朝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喜欢游山玩水写诗,其中《桃花源记》是今天我们耳熟人详的文章。

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360百科》上说“其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其实就是陶公——陶淡,在临湘山中结庐修道。

此外,左右山门上分别横嵌“紫府”、“丹邱”门额,是道家指仙人所居。楹联分别是“立德不朽,有仙则名”和“六朝遗庙,千年名山”。

进得庙门,巍峨的陶公庙展现在眼前,龙盘虎踞在临湘山上,飞檐高举若飞,前方左右钟鼓楼如同龙鼓出的两眼,宽阔的石阶顺坡而下,似乎是龙的胡须,让人感到自己是如此渺小,赞叹之余有想五体投地的感觉。

山门里边挨着的是戏楼,原名“大观”,后易现名,其"古楼"两字系光绪皇帝之师翁同和亲笔书写。台口这副对联为我省著名书法家颜家龙先生手书。这个戏楼建筑精美做工考究,恢弘气势,古香古色,鬼斧神工,是我见过的最精美的戏楼,没有之一。那大飞檐高耸入云,似乎比屋脊高,是不是大得太不象话了?我感觉要跟着飞了!

据说这戏台有奥秘!古时唱戏没有扩音设备,但这戏台却能让这露天大坪里的人都能听很清楚,其中的奥秘“玄之又玄”啊!

登阶而上,眼前的大殿三楹两殿,依山垒石四十八级,巍峨耸峙。这建筑,无论屋脊、爪角、照壁、照梁、吊檐、踢脚、栏杆、藻井、斗拱、门窗都恰到好处地运用堆塑、雕刻、彩绘等多种艺术手法加以装饰,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工匠的高档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正殿上挂着各朝各代名人的题匾,里面柱子上也有很多名家题的对联。

石栏上刻有“道光已丑岁”,根据天干地支排列,应该是1829年重修的大殿。

在殿前回身俯瞰,近处是刚才经过的戏楼,远处应该就是“三仙街”了。

旧时每次庙会,古戏楼上照例是好戏连台,长沙城里的戏曲名角都登台演出,有湘剧,也有京戏,整天整夜的连演连唱。唱得精彩时,有钱人争相往台上抛赏钱,穷人家则为之喝彩……。庙坪里,玩龙、舞狮、罗汉舞、竹马灯等竟相上场,庙会成了百艺汇集之所。

人们络绎不绝的来到这里给陶公祝寿。

正殿是陶公殿,人们在陶公像前跪拜,虔诚地祝陶公生日,或许是赞扬他的大功大德,或许是乞求他老人家消灾消难。据说旧时人们对陶公菩萨虔诚至极,用“朝肉香”的形式(将小香炉用线吊于手肘皮下)顶礼膜拜。

正殿的后殿是大罗宝殿,也叫“三清殿”,是道教供奉最高尊神--三清祖师的殿堂,每个道观都会供的三位尊神。

偏殿的前殿是关圣帝关公殿,后殿是观音殿,供奉慈航真人也是佛教中所供奉的观音,道、佛二教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共同信仰。

我注意到观音殿进门的墙壁绘着竹。道家喜欢“竹”,因为竹体现了道教文化中所蕴涵的追求安宁、恬淡的隐逸之情以及崇尚自然、与世无争的心态。

四周墙壁是中华古典《百孝图》故事绘画,有“拾桑供亲”、“卧冰求鲤”、“卖身葬父”、“闻雷泣墓”、“打虎救父”“弃官寻母”等等,都是教化人们“忠、义、孝”等。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能存在至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都教化信众从善,得到人们好感和接受。

道家是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德哲学流派,是我国传统思想中两大系统之一。道家的思想理论奠定于老子的《道德经》。中国原生宗教引用道家理论并奉老子为神明,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仍具有原生宗教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的特征。

道教也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有人认为: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发端于道教,比如火药,冶炼,甚至于农业的野兽驯化技术,火药中的硫磺就是道士找到的,养蚕、茶也是道士们找到的。

我想,之所以说“玄之又玄”,是因为信众们对无能为力的事情都只能请求道士,因为他们相信道士是最接近上天的仙人。这也反过来促使道士去研究仙丹、嫁接等技术去解开那些不解之迷,实在解不了就只能用阴阳、鬼神之说来解释了。

据说陶公好养生,活到一百九十多岁。估计陶公也是练仙丹的,说不定跟炎帝误尝断肠草一样,误食仙丹而“羽化升仙”的。

从殿内出来已是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钟鼓楼的琉璃瓦上。几千年传承的道教,也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思想显然不会被统治者和现代社会所接受。随着时代的进步,道教已没了昔日的辉煌。

毕竟中国这块土地道教文化浸染了几千年,道教文化在民间有较深的基础,现在人们祭奠先人烧钱纸等习俗也似乎与此有关。

走出大庙,庙的侧面墙外整面都是功德碑,密密麻麻记录着对修庙有贡献的人名,少到一百元的捐献者都有名字,看来道家还是很记恩的。

墙边是个幽静的园子,中间一个池塘,两面是碑廊,里面陈列着各种碑帖,关于庙的重大事记以及各方名人的题诗留墨。

在喧嚣的庙会上,你可以找个这么幽静的去处,在百年老樟树的下,一个人静静的坐池边发呆,蹉吁道教的兴衰。

也可以漫步到西边的浏阳河边观景台,看夕阳西下,叹古感怀狮岭仙踪。

诗曰:

陶令不知何处去,

陶公据说已登仙。

古樟数树存陶庙,

枝佛千年说变迁。

也可以坐在河边看大船远去,发出“逝者如斯乎”的感叹。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长郡中学81届的校友们还在山门值守做义工。

夜晚到来不是庙会的结束而是另一个高潮的开始。

进庙朝拜的人们仍然川流不息。

人们进香烧包,求福祈祥。化为灰烬的钱纸随青烟扶摇直上,似乎可以直达天庭,传达信众们虔诚的心。

庙外广场上人来人往,购物娱乐,有买有卖,人们享受着千年陶公给大家带来的红利。

警察还在巡逻,消防车还停在广场上,随时准备应付发生的状况。

临湘路上灯火辉煌,转悠半天又饿又累香客看到各种小吃,不免产生食欲。

也有香客在这里请尊菩萨回家,道教不应该其称为“菩萨”,应该称“慈航真人”。

或者请尊“天尊”或者 “老爷”回家。

走出临湘街,外面依然人来车往、车水马龙。我回家的路上,警察们还在岗位值勤,不知道这个庙会将持续到什么时候。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