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岸边人寻根江西上饶瓦屑坝——故乡是一首摇篮曲

作者:张靖华

故乡对我来说始终是一个谜,六百年前,祖先从一个传说中的地方迁移到江淮之间的广袤土地,开始了他们数百年的艰辛历程。父亲说,以前江淮之间是贫穷的,穷的家家只有破屋数椽,一片狼藉。这种情景我清晰的记得,因为小时候村庄里还有许多的土屋,从老年人嘴里说出的故事,也多是战争和饥荒那些并不遥远的往事。

2007年暑假的一天,我终于踏上了寻根的旅途,去找寻那个传说中的瓦屑坝。家谱中记载,明代永乐年间,我们即从此地迁移而来。6日半夜,至九江,第一次听到江西人说话的声音,心理还有几分陌生人的警惕。晚上住宿在一个小旅店里,听着火车在身边呼突呼突的声音。

清晨,穿过地道,来到一个小汽车站,上面写着到鄱阳的车。鄱阳,顾名思义得自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鄱阳湖,曾经一度改成波阳。车从九江出发,一路往东而行,途中穿过湖口,看到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石钟山”,也就是高中语文课本上所写的“澎蠡之口”的那个“大钟”了。这个夜晚会发出老人怪笑声的大山,读来曾使人心惊肉跳。阳光下鄱阳湖岸边一片灿烂,田野、草木一切都新新鲜鲜的,偶尔也看到古老的建筑物,带着秀丽的封火墙挺立着,透露出一种江南的气质。

十点多到了鄱阳县,一下车,一个瘦瘦的司机(叫做高勇)即招呼来,问我去哪里,我说,我要去莲湖乡瓦燮坽村,司机表示愿意带我去,但具体的位置也要慢慢寻找。我们买了份地图匆匆上路,可能是临近鄱阳湖的原因,县城的空气特别清新,使人的心情也变得格外轻松。

我们在鄱阳湖大坝上急驰,放眼望去是白茫茫的湖水和繁忙的轮船。岸边无数人家宛如雨后的蘑菇生长在草丛里。一种莫名的冲动从心中升起,湖风仿佛吹醒了灵魂深处的渴望和野性。我贪婪着看着这一切,眼前掠过了许多许多消失久远的生活画面,那古老的帆船,别离的眼神,永远留在这一代移民者及其后代的记忆里,作为一种传说流传在异乡的人群中。

我们找到了瓦屑坝,这里已经易名为瓦燮坽。坽,据当地人说,是山岭的含义。瓦屑坝据说原来叫“苍鄱府”,周围生活着许多人家,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大量的人口就离开了这里。当地人的这种回答颇为许多人所信服,不过历史学家的解释却是:瓦屑坝是明代移民的集散地——所以许多人才会把这个港口当作自己的故乡。我们在当地看到一条窄窄的港汊,丰水季节正在蓄鱼。水中有一条古坝若隐若现,坝的两边,大量陶片散落一地。岸边更有很多明清时期的坟墓,也多湮没无人祭扫。村上的朱秀敖师父带我们找了一圈,在坝旁发现了很多宋元时期的碗盘碎片,也足以证明此地曾经的发达。只是时过境迁,文明和繁忙都成为了记忆,守候着瓦屑坝的只有一座新盖的社庙,代表当地人依旧延续的信仰。

我们来到朱师父家,看了许多他收集的古物。作为对远道来客的欢迎,朱秀敖给了我一个小白盘,边缘碎了一点,是典型的宋代器皿,并且笑着说,这说不定是你祖先用过的呢!听到这里,心中不由涌起一阵感动,其实,朱氏也是后来迁移到江西的,真正的古瓦屑坝人早已迁移到了远方。但他们世世代代守候此地,欢迎着许多来寻根的人,我表示要给予报酬,也被淳朴的主人谢绝了。

第二天在鄱阳县转悠,看了一座古塔和一条老街,名叫上官岭。上官岭地形起伏较大,除了连续的店铺外,还有散落的老建筑,三间,穿斗式结构。人们生活的悠然自得,使人不禁想起了“清明上河图”里的镜头。这天下午,我却想起了远在巢湖的移民村落。虽然瓦屑坝被多数移民村落回忆为故乡,但遥感数据却显示巢湖北部的移民村落和南昌周边十分相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再向鄱阳湖对岸进发。下午三点出发,六点左右到了南昌。时间不算太长,但是从南昌至南部的向塘镇,却足足站了1个小时的公交车。接下来的任务是制定明天的考察计划,根据航空照片选择典型的村落实地考察,并确定这一带的村落建筑的类型与规划是否和巢湖存在相似。

晚上突然下起雨来,半夜开始头痛,流了鼻血。

清晨起来,外面一片寒气,小雨还没有停,直接去火车站向司机询问,有一对夫妻表示愿意帮忙,还猜测了我描述的几座村落。虽然费用较高,但想想还是答应了。

我们先去了一个辜坊袁家村,这个村庄前方有口长方形水塘,称为门塘,村庄有多条巷道对准池塘。村庄整修一新。看了立刻有使人熟悉的感觉——这不就是巢湖地区的“九龙攒珠”吗?相似,但是又有稍稍的区别,想到两地相隔六七百年,村庄各自也或许经历了独立的发展,倒也不觉得奇怪。

下一个去的村子叫辜坊丁家,村庄门口有棵巨大的樟树,早年遭遇过雷火,樟树从根部断裂,向上发成几枝,每枝都有一人合围!有些枝已经枯萎了,有些还茂密的很。一位老人说,樟树已经两千多年了,太夸张了吧?但是一千年,估计没有问题。

樟树旁边还有一个祠堂,是近年来新修的。不让进去,在江西,人们尤其重视宗族的礼仪。祠堂仅是大年初一才能开。我们提到想看看家谱,老人连忙摇头,我们也不加强求。

继续往村里走,心里正在想些什么,这时突然听到一阵哼声:

“哦~~呓~~哦呓~哦~哦”

“哦~~哦呓哦~~哦”

就在旁边的一间屋里,一位老妈妈正在摇着一个小小的摇篮,婴儿安静的躺着,老妈妈声音高亢。听到这声音,我的心仿佛被什么震颤了一下,因为这正是我小时候,也是无数巢湖边的孩子常常听到的摇篮曲。那时小妹尚在襁褓之中,奶奶就是这样没日没夜的摇着:

我小燕睡觉咯~~

哦~~呓~~哦呓~哦~哦

哦~~哦呓哦~~”

这熟悉的摇篮曲仿佛一道光刺穿了迷惑的心。我盼望的故乡,那个无数次在梦中浮现的印象——富饶美丽的田野,青翠的山峰。这些幻觉都在这一秒被这小小的摇篮曲所代替。

从2005年开始,为了找寻巢湖移民村落的起源,已经整整两年多了。听到这音乐,我的心平静了。有回家的感觉。原来这就是我的故乡,它是古老的摇篮曲,摇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当年,我的祖先也就是哼着这样的小调,摇着自己的孩子,渡过长江,在漫漫长夜里,将爱的火种撒在异乡的土地上。

附图:瓦屑坝明清墓地,移民之后再是移民。瓦屑坝后期的驻守者是来自江苏的高氏、朱氏等家族。这几个家族是明朝功臣。

高氏始祖明初立军功,封武略侯,后升饶州守御千户。1399年,越南叛乱,1406年永乐帝开始派兵讨伐,高氏始祖未及出发而病故。后代遂定居瓦屑坝。故此推测,高氏也可能是明初参与过管理瓦屑坝迁移的高级军官。

题瓦屑坝古渡口

——应瓦屑坝高德根、朱秀敖先生邀请题词

张靖华

你是古老的摇篮曲

你是远方游子的梦

你是孤独的守望者

你是归来后淡淡的乡愁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