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纷纷入局,儿歌这门生意,应该怎么唱?

近日,腾讯推出了自制儿歌品牌“豆乐儿歌”,专注做一档好听、好看又好玩的百首原创亲子互动新儿歌,并邀请了谭维维、肖央等潮流音乐人来宣传造势,希望通过电子、民谣、爵士等风格,打破传统儿歌的做法。目前已推出15集内容,仅可在腾讯自家平台收看。

从腾讯对外发布的数据来看,豆乐儿歌上线一周,总播放量达到了1.6亿,在市场中掀起了一波小高潮。

在腾讯之前,早在2015年5月,阿里系优酷就推出了自己的原创儿歌品牌“优宝儿歌“。

优宝儿歌以原创动画形象“优宝Uboo“为核心,主要针对0-3岁幼儿,目前已更新250集内容,在优酷视频平台的播放量达到1.8亿次。

由百度系爱奇艺出品的自制动画《奇宝儿歌》也在今年1月12日正式上线播出,以小鹿“奇宝“形象打造动画IP,预计开发出包括经典儿歌,英、韩等外语儿歌,卡通版流行歌曲,古诗新唱等在内的200首歌曲,目前已更新至34集。

同样精准定位0~3岁幼儿市场,可以看作是爱奇艺开辟儿童市场的开篇布局。

传统儿歌市场冷清,BAT试图为市场换血

从优宝,到奇宝,再到最近的豆乐,儿歌动画市场的吸引力在哪里?引得BAT们纷纷出手?

1、 市场上仍然十分缺乏优质的儿歌内容

2、 低幼儿童市场的容量在千亿级别,消费者对亲子陪伴、儿童教育娱乐的需求为刚需,且越来越愿意为高品质的内容产品付费

3、同时也赶上了另一个“风口”:以IP为核心的泛娱乐生态链的兴起

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大公司们,开始在其中投入、或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巩固自己在泛娱乐领域的文化版图。针对儿童的教育和娱乐,是这个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窥探其中的商业逻辑也很清晰:①精准的市场定位:面向低幼儿童,以儿歌为载体培育自有的IP品牌;②平台的流量集合效应:利用自身平台先天优势(腾讯、优酷、爱奇艺)推广IP,迅速吸引用户;③整合的运营能力:待IP培育成熟,下一步便向动画、演出/音乐剧、衍生等多领域进军,从一个单纯IP衍生为一个同时拥有强大线上和线下影响力的泛文娱生态链。而儿歌动画内容的开发与制作需要大量的投资,优质的IP需要用钱来慢慢养,对资本有一定要求。口碑和流量都需要时间来沉淀。在BAT入局之前,儿歌动画这一垂直细分领域就已经催生出众多原创品牌:贝瓦儿歌、兔小贝儿歌、亲宝儿歌、小伴龙儿歌、宝宝巴士儿歌……

持续内容输出,成了最核心的驱动力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只有爆款IP才能够带来跨界联动的溢出效应。阿里在IP培育方面一直坚持“实业心态”,实业心态=实力+投入+耐心。不久前(3月16日)优酷就与上海戏剧学院达成了“文娱星力量”的战略合作,并推出“互联网+高校”的人才互通培养计划,为其后续的内容制作持续输送新鲜血液。腾讯此次推出的“豆乐儿歌”,也是通过与肖央等潮流音乐人合作来进行新儿歌的创作。

这一点上,“贝瓦儿歌”进入市场的时间早,已经从内容端建立了很高的壁垒。芝兰玉树是“贝瓦儿歌”这一内容IP的孵化者,跟芝兰玉树建立合作的音乐人超过100位,包括儿童流行音乐教父叶圣涛、天娱传媒音乐总监闻震、华语乐坛金牌制作人崔恕等儿童流行音乐的创作者及推进者,从而在保证了优质内容的不断推陈出新。这家成立快7年的公司布局的重点,大多围绕“儿歌”来展开,除了制作儿歌动画、音乐内容版权贩卖以及授权衍生品以外,也培养儿童歌手,开发儿童剧等线下演艺业务。

当儿歌成为生意

现如今,互联网进入儿童生活的时间越来越早,在新媒体(手机APP、视频网站、智能电视等)成为主要收视渠道的大环境下,儿歌动画作为孩子“触网”的第一产品,也是最主要的观看内容,势必对学龄前幼儿的教育和娱乐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在未来包括儿歌动画在内的泛娱乐浪潮中,用户、内容和变现将成为IP战略布局的核心方向。如何保证传播量、满足用户越来越细化的多维度需求、占有消费者更多的时间,成为了制胜的关键。纵观儿童IP,无论是天线宝宝、托马斯还是朵拉,都有着多年的用户和口碑的沉淀,其生命周期也远长于其他流行IP。腾讯近期热推的“豆乐儿歌”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儿歌市场的格式树立与市场爆发,但其能否快速占领消费者心智,迅速成长为儿歌动画界的主力IP,还有待时间的考证。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