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总有你不知道的那点事

昆明信息港·昆明日报 记者李双双昆明东北,鸣凤山,鹦鹉春深处。

大部分昆明人会以“金殿”代指山名。这实在是因为金殿那掩映在一半青山一半云中的全国最大的铜殿名气实在太响亮。

这名气,甚至让曾经的平西王吴三桂也拜服,不但在原址基础上重铸金殿,还将自己使用的木柄大刀,以及为神将铸造的七星宝刀悬挂于殿内,用于彰显自己的武力。

但显然,这并不是金殿的全部故事。

譬如,当年吴三桂为何要重铸铜殿?这铜殿最初又是由谁所铸造、如何铸造?历经几百年岁月,这铜殿为何在阳光底下还是熠熠生辉而不是被铜绿所覆盖?

原来的金殿去哪了?

被搬到了鸡足山

“眼下这座金殿,并不是一开始那个,大家都知道这个是吴三桂重铸的,但大部分人却不晓得原来的那个被搬到大理宾川鸡足山金顶去了。”昆明园林历史文化专家石玉顺介绍。

民间传说,金殿碑刻上记载,明万历年间,云南军门巡抚陈用宾崇信道教,一日梦见仙人吕洞宾约他次日在鹦鹉山麓相会。第二天“鸡鸣紫陌”,陈用宾便牵着马来到山麓等候,只见一个放羊老头用绳子牵着羊,在山边用一口砂锅煨芋,但等他走近,那老头却忽然不见了,羊也没有了。后来,陈用宾恍然大悟,认为这老头便是吕纯阳,鸣凤山是“洞天福地”。于是,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陈用宾仿湖北武当山中峰,在鸣凤山建太和宫,铜铸真武殿。35年后的1637年,这座铜殿被另一位巡抚完整地搬到了宾川鸡足山,但铜殿的大理石基座却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又过了34年,平西王吴三桂重建了现存的这座金殿。

“可惜的是,宾川那座铜殿被毁了。”石玉顺说。

一扇被推倒的铜门

推理出铸造金殿用了多少铜

“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王吴三桂敬铸”,1671年10月,主政云南的吴三桂在重铸好的太和宫正梁上镌上了这样一行楷体字。

正如我们现在能在网络上查到的信息,这幢仿木结构的重檐歇山式铜殿高6.7米,宽7.8米,深8米,两层屋面,结构端庄。

人们已经把格子门上镂空雕刻的“寿”字摸得发亮。而这也是石玉顺提出,“吴三桂重铸金殿是为了给自己庆祝六十大寿”的证据之一。金殿一共有三十六扇格子门,后壁及左右壁均有“寿”字,而十六根立柱上外端则为镂空图案,里面中空,镶有可以旋转的八卦铜球。

这份给自己的生日礼分量可够重的。据史学家方国瑜考证,铸造铜殿共用去250多吨铜,而且这铜里面铅含量比一般铜铸品要高。

关于如何考证铸造铜殿用了多少铜,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

“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那时候太和宫年久失修,一位外地来的教师到金殿参观,结果刚一推铜门,其中一扇因为门榫铜制部件朽坏而倒了下来。”石玉顺回忆,“也算是因祸得福,我们用蜡刻模,做了一个模具,然后对模具进行修复,又重新浇筑了一扇新的铜门。也正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铸造金殿的铜水质量等参数,然后进行测算。”

而其他的构建,也是采取类似的方式进行修缮、保养。

金殿最容易被忽略的

是那面七星旗

一堵365尺的城墙把太和宫紧凑包住。

“这是紫禁城,只不过这是世界上最小的紫禁城。”石玉顺说。“365尺,象征着365个周天,也就是一年。真武大帝掌管紫微星,这里就是他的紫禁城。”而金殿太和宫,在吴三桂重铸后拓展了近三分之一的面积,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铜铸殿,300多年前,匠人将一个个部件铸好,运送上山,然后按照图纸,像建木房子那样,通过穿斗榫的方式将部件组装在一起。

七星旗,是树立在真武殿门口的铜旗。

它应当是被忽视了无数回,如果没有导游的讲解,极少有人会抬头注意到纯铜旗杆上面挂着的镌有日月、二十八颗星的三角形铜旗。这根高十几米的铜旗柱很容易就会被当成一根路灯的柱子而被错过。但事实上,这根清代就被伫立在此处的柱子已经颇有年岁。

“这面七星旗上还镌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十二个字,一个叫做许瞻鲁的昆明人还特地为它做了副对联‘七星旌旗指碧汉,五龙雷电绕玄都’,这幅对联现在都还挂在太和宫里。”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