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孟超:让整个家庭都充满书香气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记者 梁蕾 文/图)从8岁开始读私塾接触书本到现在,已81岁的陈孟超依旧丢不下书本,坚持每天看书。陈孟超家是绵阳市第二届“书香之家”,有着2000余册藏书。70多年来,书本已经成为他难以割舍的伴侣,他说:“读书要用在实处,要学以致用,读书让我的心灵得到升华。”

摆脱贫穷

父母坚持让他读书

1936年,陈孟超出生于三台县一贫穷农村家庭。回忆起儿时自己得到的读书机会,陈孟超首先感谢祖父与父亲。“那时候家里很穷,祖父和父亲都没上过学,只能从上过私塾的那些人口中听说一些词句,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后来我长大了,他们就告诉我‘穷要读书,富要养猪’,无论如何都要我去读书。”在老一辈人眼中,读书不仅是光宗耀祖的事,更是改变贫穷现状的方法,所以即使家里很穷,陈孟超的父母都坚持将他送进私塾。

每天一大早,陈孟超就要起床,将笔墨纸砚装进手缝的书包,便牵着牛出去了。那时候他用的“砚”,其实就是被打破的碗的碗底。早晨放牛的时候,他会背起先生教的内容。到了该上课的时候,再将牛交给父母或其他姐妹,下午放学回家后继续边放牛边背书。到了晚上,母亲会为他点上油灯,让他在灯下温习功课。“因为穷,当时很多和我同龄的人没机会上学,很羡慕我。虽然我家过得也很艰苦,但是父母没有让我中途辍学,让我有了继续学习的机会。”

进入中学,发现学校有个小小的图书馆后,陈孟超的空闲时间基本就泡在那里。“那时候的书比起现在来说简直是少得可怜,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还是能看很久了。”沉迷书的世界不能自拔,陈孟超不断在里面搜寻着自己感兴趣的书。后来图书馆的书看得差不多了,他又在外面找书看,遇到自己喜欢的书,也从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中拿出一部分来买书。“看上了,就忍不住要买。”陈孟超笑着说。

写诗作曲

常以此抒发个人情感

写诗、作曲,这在常人看来似乎有些难度,然而对于阅书无数的陈孟超来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初中、高中看的书比较多,特别是历史类、古典名著类,看多了,就发现诗体现的就是生活,然后我就自己学着写,最后就会写一些打油诗了。”

高中那段时间,陈孟超每晚都要想一首打油诗,不想出一首来便翻来覆去睡不着。等到第二天早自习,他就把头天晚上想好的诗写下来。从那以后,写诗的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有歌颂劳动者的,有表现社会百态的。直到现在,到底写了多少诗,陈孟超也记不得了。

现在,陈孟超每天除了看书,还喜欢练习书法,一有闲情便提笔写字。陈孟超园子里的墙上,写着许多自己作的诗词,有毕业50年后与老同学相聚的感怀,有纪念开国元勋诞辰的深情缅怀,也有表现家庭和睦的小诗。除了诗词,记者发现在一书柜的背面写了两首歌,作词作曲皆是陈孟超。《圆梦园之歌》写出了全家人在圆梦园里和谐幸福的生活,《堂堂中国人》道出了自己作为中国人的骄傲自豪。

八旬著书

希望更多人闻到书香之气

“80岁了,活了这么久,是时候总结下人生了,然后我就自己出了本书。”去年,适逢80岁生日,陈孟超便写了一本书,取名《圆梦园》。

高中毕业后,陈孟超回到三台老家当农民,后来辗转当了教师、工人,回忆起那段漫长的经历,陈孟超说:“如果没有那段经历,可能就没有现在的我,更写不出书了。”1971年,陈孟超到供销社当木工,家里有家具坏了需要修理的村民就找上了陈孟超。“桶啊,椅子啊,各种各样,在修理过程中,我后来从事根雕艺术的基本功就练出来了。”

1979年,陈孟超去平武调研木材,发现了一株长得很好看的黄杨木,于是带回家做成盆景,谁知一年后它就死了,深感遗憾的陈孟超将它拔了出来,并将树根处多余的根须去掉,一只鹿状的根雕赫然出现在眼前。根雕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更高于自然,悟出该道理的陈孟超便开始从事根雕艺术。到现在,陈孟超家中已收集了上千件根雕作品。陈孟超倾力打造的圆梦园,既是他的家,也是一个私家根雕奇石馆,而他所著的《圆梦园》,除了介绍自己生平经历,也为他这些宝贝做了注解。

“因为有了经历,我才能写出书。这些根雕奇石就是我的事业,我把它们写进书中,让子孙后代都能了解它们。”

现在,退休在家的女儿女婿们也时不时在陈孟超的书柜找书看。“父亲对我们影响很大,以前我们工作忙,看书时间少,现在空闲了也看看书,让整个家都充满书香气。”生活在被书香之气填满的园子里,陈孟超的大女儿陈晓燕感到很满足。

现在,陈孟超家中已有2000余册书,这些全是他这些年来慢慢搜集起来的,虽然眼睛有些不太好使,但是戴上老花镜、拿起放大镜,陈孟超还是坚持看书。“每天坚持看3个小时,自己也觉得充实。”读书要用在实处,要学以致用,他希望他家的书香之气不光是让全家人闻到,更要扩散到墙外,让更多人闻到。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