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制的由来:古人由“饥则求食,饱则弃余”到定时吃饭

对于中国人来说,吃永远是一件大事,既为果腹,又为享受。可是,对于如今生活越来越忙碌的人来说,吃饭时“吃什么”竟然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于是,我不禁在想,一天吃三顿饭到底是谁规定的?

吃什么

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在原始时期并无“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饥则求食,饱则弃余”,这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找到充足的食物,更不要说储存食物了,所以只能在饥饿的时候才去找食物。

将吃饭时间固定下来是人们饮食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最晚在商朝就已经形成“定时吃饭”的习俗,而到了先秦时期,一天两餐已经成为普通人的习惯。朱熹《集注》中就有说“朝曰饔,夕曰飧。”那么,古人一天吃两顿饭的时候,都是什么时候吃呢?如同作息制度一样,古人吃饭的时间也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而确定的。第一顿饭有“食时辰”的说法,所以就是辰时,相当于现代的早上7点到9点之间。而第二顿饭则是在申时,相当于现代的下午3点到5点。所以东汉许慎《说文·食部》称:“飧,餔也,申时食也。”

吃饭

至于一日三餐是何时出现的,其实也是比较早的,《庄子·内篇》有“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的说法,意思是去郊外游玩,带足三顿饭,来回肚子都是饱的。所以说先秦时期就有三餐制出现,只不过只出现在极小的范围内,只有家庭条件极为优越的贵族、富人才可以。而且,在当时一天吃三顿饭也并不是习惯,而是上层阶级彰显自己地位的一种方式而已。

一日三餐制真正开始普及始于隋唐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有“中餐”、“午饭”这些词语出现,这个从当时文人的诗文中就可以发现。贾岛《送贞空二上人》诗中便有“中餐”:“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白居易的《咏闲》诗中则有“午饭”:“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

一日三餐

其实,人们的吃饭习惯从一日两餐变成一日三餐,跟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当物质有了足够的积累,人们也就能够更好的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全文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百科解密APP”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