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是如何炼成的?-Jérôme Petazzoni

自我介绍

Jérôme Petazzoni (@jpetazzo),是法国软件工程师,现在住在加州。他是 dotCloud 的老员工了,构建了其 PaaS 平台,也就是说早在 Docker 成为 Docker 之前,他就已经在为 Docker 写代码了。都快 5 年了。

非常喜欢宣讲容器的好处,第一次估计是 2013 年 2 月在洛杉矶的 SCALE 大会上的讲座。

非常自豪自己是 Bash 堂的成员。(就是说如果觉得太烦了,就会把某些代码换成一段脚本来实现……)

大纲

这次讲座是满满的干货:

  • 从上层和底层分别讲解到底什么是容器。

  • 讲解容器的基石:namespaces, cgroups, copy-on-write storage

  • 各种容器运行时:Docker, LXC, rkt, runC, systemd-nspawn, OpenVZ, Jails, Zones

  • 最后现场用纯手工来制作一个容器

什么是容器?

从上层视角去看:它是一个轻量级虚拟机

最初介绍容器的时候,总会用这样的说法,”嗯,容器嘛,可以理解为一个轻量级虚拟机”,而实际过程中,我们却又经常说”Docker 不是虚拟机,不要在这么理解 Docker“。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如果用户啥都不懂的时候,用户从表面上会觉得和虚拟机接近:

  • 用户可以取得一个 Shell,输入命令和返回结果

  • 用起来感觉上像是虚拟机

  • ip addr, ifconfig 时可以看到自己独立的网络接口

  • 运行 ps 的时候只能看到容器内的进程

  • 有自己的进程空间

  • 有自己的网络接口

  • 还可以以 root 身份运行东西

  • 甚至还可以用 apt/yum 来安装软件

  • 还可以启动服务

  • 还可以随意的鼓捣路由表、iptables……

但是从底层去看:它是一个玩嗨了的 chroot

它并不像虚拟机,因为:

  • 它用的是宿主的内核

  • 它不能启动到别的系统(比如容器里跑个 FreeBSD)

  • 它不能加载自己内核模块

  • 甚至不需要作为 PID1init

  • 而且里面根本不跑 syslogd, cron 等等系统服务

所以容器只是一堆进程,可以直接在宿主 ps 看到所有容器的进程。这点和虚拟机完全不同,虚拟机是不透明的。

而这些容器内的进程只可以看到自己的空间内的东西,而看不到其它容器或者宿主空间内的东西。所以它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可以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当然指Linux不同的发行版本)。

那容器是怎么实现的?

5年前 Jérôme 加入 dotCloud 的时候,想理解一下啥是容器,于是来看 Linux 内核源代码吧!

嗯,赶紧跑到 LXR 去查阅 Linux 代码

结果发现,搜索 LXC,一条记录都没有 (⊙﹏⊙)b;再去搜索 container,嗯,这次倒是有了一千多条结果,不过仔细一看,都是一帮子数据结构,比如 ACPI containers 之类的,这是什么?完全跟我们说的容器没关系嘛。

倒是有些文档里或隐或现的提到了一些关于我们所说的容器,不过那是文档,不是代码啊。

好吧,那是心里不得不问一句,容器这鬼难道不在内核里?之前听到容器用的是内核技术都是骗人的不成?甚至……容器不会压根就不存在吧?

经过一番研究,搞明白了容器不在内核里,在内核里的是实现容器的、著名的 cgroupsnamespaces

容器基石 - 1:Control Groups

什么是 Control Groups

Control Groups,受控组,也称为 cgroups,顾名思义,就是控制狂,它的目的是对一切进行限制。比如:

  • 对资源使用的测量和限制,包括内存、CPU、块设备 I/O、网络等

  • 对设备(/dev/*)的访问控制

  • 拥塞控制

概论

  • 每个子系统(内存、CPU等)都有一个树形的层级结构

  • 层级结构间是独立的,互相不影响。因此内存和CPU可以是不同的层级结构

  • 每一个进程在每一个树形层级结构中只可以属于一个节点

  • 每一个树形层级结构都起始于一个起点(root

  • 所有的进程最初都是属于每个层级结构的根(root) 节点

  • 每一个节点里是一组进程

因此即使你没有使用 Docker,你的所有进程依旧是在容器里运行的,因为他们都属于各个 cgroups 里的根节点。整个机器就是一个大的容器。所以如果你要是觉得你的进程不在容器里就会更快些,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无论用不用 docker,无论是容器内进程还是宿主进程,都一样的位于容器内。

比如,下面这个是 CPU 的树形层级结构,最终的数字是 PID

cpu├── batch│ ├── bitcoins│ │ └── 52│ └── hadoop│ ├── 109│ └── 88└── realtime├── nginx│ ├── 25│ ├── 26│ └── 27├── postgres│ └── 524└── redis└── 1008

而下面这个则是内存的树形层级结构,可以看到还是这一批进程,但是和CPU 的层级结构完全不同:

memory├── 109├── 25├── 26├── 27├── 52├── 88└── databases├── 1008└── 524

内存 cgroup:记账

记录每一组进程使用的内存页(控制的细粒度是页):

  • 文件(从块设备的读、写、映射)

  • 匿名(栈、堆、匿名映射)

  • 活跃(最近访问过的)

  • 不活跃(将被清理的)

每一内存页都被记到一个的账上。内存页可以跨多组共享,比如多个进程从一组相同的文件中读取信息。当页被共享的时候,只有一个组会为此买单。

内存 cgroup:限制

每一个组都可以有 hardsoft 的限制。

  • soft 限制并不是强制的,它在内存压力下可以影响回收资源。

  • hard 则是强制的,直接会触发该组的 OOM killer

OOM Killer 可以定制其行为。

  • 比如,当 hard limit 超了的时候,冻结组内所有进程,通知用户空间(而不是 rampage),然后可以杀了进程、提升 limit、然后在运行新的容器,当一切都好了的时候,在解冻该组。

限制可以设置于物理内存、内核内存或总共内存。

内存 cgroup: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

每次内核给进程一个页面,或者撤走一个页面,它都会更新计数器。这会增加一些额外开销,而且这无法针对特定进程关闭,只可以引导参数上设置。

之前说过,如果多组使用相同的页的时候,只有一个组会买单。不过如果这个组停止使用这个页了,那么账单会跑到另一个使用它的组上。

HugeTLB cgroup

这是用来控制一个进程可以使用的 huge pages 的数量。如果你不知道这是啥的话,可以跳过去,没问题。

CPU cgroup

  • 记录用户/系统的 CPU 时间

  • 记录每 CPU 的使用情况

  • 允许设置权重

  • 无法设置 CPU 限制

cpuset cgroup

  • 可以将组固定在特定的 CPU 上

  • 可以保留 CPU 给特定的 app

  • 可以避免进程来回在不同的 CPU 上跳来跳去

  • 这也和 NUMA 系统相关

  • 提供额外的调节能力(每区域内存压力、进程迁移开销……)

blkio cgroup

  • 记录每组的 I/O 数目

  • 每个块设备

  • 读、写

  • 同步、异步

  • 对每个组设置吞吐量限制

  • 每个块设备

  • 读、写

  • ops 或者 bytes

  • 对每个组设置相对权重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写操作都是写到缓存的,因此普通的写操作最初会看起来像没有被限制吞吐量一样。

net_clsnet_prio cgroup

  • 自动为组中进程产生的网络流量设置分类和优先级;

  • 只对外出流量有效

  • net_cls 将用于指定流量一个分类

  • 当然,这个分类需要在 tc/iptables 来匹配从而进行控制,否则会和普通流量一样。

  • net_prio 会指定流量的优先级

  • 队列机制将会使用这个优先级进行处理

设备 cgroup

控制一个组可以对一个设备节点做些什么。比如,读、写、mknod

典型的用法有:

  • 允许 /dev/{tty,zero,random,null}

  • 拒绝所有其它的。

一些比较有趣的设备节点:

  • /dev/net/tun: 网络界面维护

  • /dev/fuse: 用户空间的文件系统

  • /dev/kvm:容器内的虚拟机?!OMG, 虚拟化版盗梦空间?

  • /dev/dri:GPU

freezer cgroup

允许冻结和唤醒一组进程。功能上相似于 SIGSTOP/SIGCONT,但是不同的是进程无法感知到这个状态变化,而 SIGSTOP/SIGCONT 是进程可以处理的信号。而且并不会妨碍 ptrace 调试。

特殊用法:

  • 集群成批调度

  • 进程迁移

一些注意事项

  • 每一个层级关系的根节点都是 PID 1 的进程

  • 新启动的进程将属于它们的父进程所在的组

  • 组将具化为一个或多个伪文件系统

  • 一般位于 /sys/fs/cgroup

  • 创建组的办法就是在那些伪文件系统中用 mkdir 创建目录

  • 要移动一个进程到一个组只需要:

  • echo $PID > /sys/fs/cgroup/.../tasks

  • cgroup 的战争:systemd vs cgmanager vs …

容器基石 - 2:namespaces

  • 为进程提供自己的系统视角

  • cgroups 限制你用多少;namespaces 限制你能看到什么。

  • 有多种 namespaces

  • pid

  • net

  • mnt

  • uts

  • ipc

  • user

  • 对于某类 namespace 而言,每个进程属于一个 namespace

pid namespace

  • 一个 pid namespace 的进程只能看到在同 pid namespace 的其它进程

  • 每个 pid namespace 都有自己的 pid 编号,从 1 开始

  • pid 1 挂了,整个 namespace 都会被干掉

  • namespace 可以嵌套

  • 因此一个进程可能会有多个 PID,每个 namespace 一个 pid

net namespace

理论上

在一个给定网络命名空间中的进程会拥有自己的私有网络栈,包括:

  • 网络接口(包括本地回环)

  • 路由表

  • iptables 规则

  • sockets (ss, netstat)

你可以从一个 netns 移动一个网络接口到另一个网络命名空间

ip link set dev eth0 netns PID

实际上

典型的使用方式:

  • 使用 veth 对(两个虚拟接口像使用交叉线连接一样)

  • 容器网络命名空间的 eth0 和宿主网络命名空间的 vethXXX 配对

  • 并且所有的 vethXXX 都桥接在一起(在Docker中这个桥接如果是默认桥接就是 docker0)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是使用 --net container:容器 的使用方式,可以共享网络栈。

mnt namespace

  • 进程可以拥有自己的 rootfs(就像 chroot 一样)

  • 进程还可以拥有自己的 私有 的挂载

  • /tmp (每用户、每服务)

  • /proc/sys 的 masking

  • NFS 自动挂载之类的

  • 挂载可以是完全私有,也可以是共享的

  • 没有简单的办法可以将一个挂载转移到另一个命名空间

uts namespace

  • gethostname / sethostname

ipc namespace

  • 有人知道什么是 IPC 么?

  • 有人关心 IPC 么?

  • 运行进程(或一组进程)可以拥有自己的:

  • IPC 信号量

  • IPC 消息队列

  • IPC 共享内存

  • 而不会和其它的命名空间的进程发生冲突

user namespace

  • 允许映射 UID/GID,比如

  • 容器 C1 内的 UID 0 → 1999 对应到宿主的 UID 10000 → 11999

  • 容器 C2 内的 UID 0 → 1999 对应到宿主的 UID 12000 → 13999

  • 避免容器内的额外配置

  • 这样还可以让 UID 0 (root) 变成宿主一个非特权的普通用户

  • 可以提高安全性

  • 但是:细节是魔鬼……

namespace 操作

  • namespaceclone() 系统调用创建

  • namespace 的具体表现为伪文件形式:

  • /proc/<pid>/ns

  • 当命名空间中最后一个进程退出时,命名空间即被销毁。

  • 但是可以保留绑定挂载的伪文件

  • 可以用 setns() 来进入一个命名空间

  • 比如 util-linux 中的 nsenter 命令。

容器基石 - 3:copy-on-write

copy-on-write 存储

  • 可以即时创建容器(无需复制整个文件系统)

  • 存储可以记录有哪些内容发生了改动

  • 有很多可选择的途径:

  • 文件层面:AUFS, overlay

  • 块层面:device mapper

  • 文件系统层面:btrfs, zfs

  • 显著的降低了系统开销以及启动时间

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石之一,这里无法展开讲,单单这个问题就可以讲一整节课。进一步的信息可以看这篇博文《深入 Docker 存储驱动》

其它细节

正交性

  • 所有之前提到的东西都是互相独立的

  • 如果只需要资源隔离,只要用几个 cgroups 就可以

  • 可以用网络命名空间模拟路由网络

  • 让 debugger 运行于容器的命名空间,但是却不在其 cgroups 里,这样不受资源限制约束

  • 在一个隔离的环境中设置网络接口,然后移动到另一个命名空间中。

  • 等等

Capabilities

  • 可以将 root / 非root 这种分类进行进一步的细粒度的权限控制。

  • 允许保留 root,但是不提供危险的操作的能力

  • 但是 CAP_SYS_ADMIN 依旧是什么能力都有,需要注意

SELinux / AppArmor

  • 让容器确实可以严格的约束限制住其内的进程

  • 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 可以看一下这个 Github 项目 https://github.com/jessfraz/bane

使用 cgroupsnamespaces 的容器运行时

LXC

  • 一套用户态的工具

  • 一个容器就是 /var/lib/lxc 下的一个目录

  • 一个简单的配置文件 + 根文件系统

  • 早期版本不支持 CoW

  • 早期版本不支持移动镜像

  • 需要很复杂的准备工作

  • 对系统管理员(Ops) 可能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开发人员(Devs) 则比较复杂。

systemd-nspawn

  • 按照其 manpage 的说法:

  • “用于调试、测试和构建”

  • “和 chroot 相似,但是更强大”

  • “实现了容器接口”

  • 貌似是将自己视为中间件接口

  • 最近增加了docker镜像的支持(竟然不敢正大光明的提及 docker 名字)

#define INDEX_HOST "index.do" /* the URL we get the data from */ "cker.io"#define HEADER_TOKEN "X-Do" /* the HTTP header for the auth token */ "cker-Token:"#define HEADER_REGISTRY "X-Do" /*the HTTP header for the registry */ "cker-Endpoints:"

Docker Engine

  • 引擎由 REST API 控制

  • docker 最初的版本是使用 LXC,而现在使用自己的 libcontainer 运行时。(而2016年底则使用开放标准的 runC 了)

  • 管理容器、镜像、构建以及更多的东西

  • 一些人认为它做的太多了,应该少而精。

rkt, runC

  • 回到更基础的东西

  • 只关注于容器执行

  • 没有 API、没有镜像管理、没有镜像构建等等

  • rktrunC 实现了不同的标准:

  • rkt 实现的是 appc (App Container) 标准

  • runC 实现的是 OCP (Open Container Project) 标准

  • runC 是利用了 Docker 的 libcontainer

哪一个最好?

  •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它们全都是使用同一套内核功能。所以性能上它们完全一样。

  • 所以需要观察其功能、设计、生态系统。

使用其它机制实现的容器运行时

OpenVZ

  • 当然,这还是 Linux

  • 更古老一些,但是是经过了实战检验的

  • Travis CI 中如果使用 root,就会给你建立一个 OpenVZ 的容器/虚拟机

  • 还有一堆很不错的功能

  • ploop (对容器而言更有效的块设备)

  • checkpoint/restore,热迁移

  • venet(更有效率的 veth)

  • 还在开发和维护

Jails / Zones

  • 这是 FreeBSD / Solaris 特有的

  • 相对于 namespacecgroups 而言,是更粗粒度的控制

  • 重点强调的是安全性

  • 很适合托管主机提供商

  • 对开发者来说意义不大

  • 没有等同于 docker run -it ubuntu 的东西

  • Illumos (OpenSolaris 的社区 fork)可以运行 Linux 可执行文件

  • 用 Joyent Triton

  • 而 Oracle 的 Solaris 则只可以运行 Solaris 可执行文件,不可以运行 Linux 可执行文件

如何手动建立容器

仅为教育目的

这里使用 btrfs 来进行 CoW 的存储层管理,利用其 subvolume 和 snapshot 机制。

先确保挂载点都是 rprivate,否则容器内的挂载如果污染了宿主的挂载就乱套了。

mount --make-rprivate /

然后创建镜像、容器的目录,并且创建 btrfs 的 subvolume,并且填充入 alpine 的镜像内容。

# 创建镜像、容器的目录$ mkdir -p images containers# 创建 btrfs 的 subvolume$ btrfs subvol create images/alpineCreate subvolume 'images/alpine'$ btrfs subvol list .ID 257 gen 8 top level 5 path images/alpine# 填充入 alpine 的镜像内容,这里直接借用 docker 镜像 rootfs$ CID=$(docker run -d alpine true)Unable to find image 'alpine:latest' locallylatest: Pulling from library/alpine0a8490d0dfd3: Pulling fs layer0a8490d0dfd3: Verifying Checksum0a8490d0dfd3: Download complete0a8490d0dfd3: Pull completeDigest: sha256:dfbd4a3a8ebca874ebd2474f044a0b33600d4523d03b0df76e5c5986cb02d7e8Status: Downloaded newer image for alpine:latest$ echo $CID434cf134e44ee47211fab5c2da31de2ec13a22d9ed2a3e3da2a9831d7585d71e$ docker export $CID | tar -C images/alpine/ -xf-$ ls images/alpine/bin etc lib mnt root sbin sys usrdev home media proc run srv tmp var

以镜像 subvolume 为基础,使用 snapshot 创建容器 tupperware。

$ btrfs subvol snapshot images/alpine/ containers/tupperwareCreate a snapshot of 'images/alpine/' in 'containers/tupperware'$ ls containers/tupperware/bin etc lib mnt root sbin sys usrdev home media proc run srv tmp var# 为了确保可以认出这是我们的容器,建一个标志文件$ touch containers/tupperware/THIS_IS_TUPPERWAARE

我们可以用 chroot 进入我们的rootfs,可以用 alpine 的包管理 apk 了。当然,暂时还不能称为容器。

$ chroot containers/tupperware/ sh$ lsTHIS_IS_TUPPERWAARE media srvbin mnt sysdev proc tmpetc root usrhome run varlib sbin$ apkapk-tools 2.6.8, compiled for x86_64....

现在我们可以开启 namespace 了,可以利用 unshare 命令:

$ unshare --mount --uts --ipc --net --pid --fork bash

这个命令执行后,实际上已经进入容器了,但是感知不到,特别是 ps 的时候观察其 pid,还是宿主的 pid。

$ psPID TTY TIME CMD1846 pts/0 00:00:00 sudo1847 pts/0 00:00:00 bash2386 pts/0 00:00:00 unshare2387 pts/0 00:00:00 bash2412 pts/0 00:00:00 ps

其实这些 pid 已经无法访问到了,比如我们试图 kill 其中的进程,会失败,说找不到该进程:

$ kill 2386bash: kill: (2386) - No such process

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重新挂载 /proc,然后 ps 就真的显示容器内的信息了:

$ mount -t proc none /proc$ ps -efUID PID PPID C STIME TTY TIME CMDroot 1 0 0 03:43 pts/0 00:00:00 bashroot 28 1 0 03:45 pts/0 00:00:00 ps -ef

接下来是文件系统,这东西依旧还是宿主,我们需要切换到 tuppwerware 下,不过这里 pivot_root 直接永会报错:

$ cd containers/tupperware$ mkdir oldroot$ pivot_root . oldroot/pivot_root: failed to change root from `.' to `oldroot/': Invalid argument

解决办法是利用 bind-mount。

$ cd /$ mount --bind /mnt/data/containers/tupperware/ /mnt/data/containers/tupperware/$ mount --move /mnt/data/containers/tupperware/ /btrfs$ cd /btrfs/$ lsTHIS_IS_TUPPERWAARE dev home media oldroot root sbin sys usrbin etc lib mnt proc run srv tmp var$ pivot_root . oldroot/$ cd /$ ls -altotal 4drwxr-xr-x 1 root root 180 Jan 30 03:46 .drwxr-xr-x 1 root root 180 Jan 30 03:46 ..-rwxr-xr-x 1 root root 0 Jan 30 03:32 .dockerenv-rw-r--r-- 1 root root 0 Jan 30 03:40 THIS_IS_TUPPERWAAREdrwxr-xr-x 1 root root 808 Dec 26 21:32 bindrwxr-xr-x 1 root root 34 Jan 30 03:32 devdrwxr-xr-x 1 root root 524 Jan 30 03:32 etcdrwxr-xr-x 1 root root 0 Dec 26 21:32 homedrwxr-xr-x 1 root root 278 Dec 26 21:32 libdrwxr-xr-x 1 root root 28 Dec 26 21:32 mediadrwxr-xr-x 1 root root 0 Dec 26 21:32 mntdrwxr-xr-x 26 root root 4096 Jan 30 03:50 oldrootdrwxr-xr-x 1 root root 0 Dec 26 21:32 procdrwx------ 1 root root 24 Jan 30 03:41 rootdrwxr-xr-x 1 root root 0 Dec 26 21:32 rundrwxr-xr-x 1 root root 778 Dec 26 21:32 sbindrwxr-xr-x 1 root root 0 Dec 26 21:32 srvdrwxr-xr-x 1 root root 0 Dec 26 21:32 sysdrwxrwxrwt 1 root root 0 Dec 26 21:32 tmpdrwxr-xr-x 1 root root 40 Dec 26 21:32 usrdrwxr-xr-x 1 root root 78 Dec 26 21:32 var$ mount -t proc none /proc$ ps -efPID USER TIME COMMAND1 root 0:00 bash44 root 0:00 ps -ef

现在看起来就更像在容器里了,有了自己的 rootfs,有了自己的 pid 空间。不过 mount 还是宿主的。我们需要卸掉。

$ umount -aumount: can't unmount /oldroot/mnt/data: Resource busyumount: can't unmount /oldroot: Resource busy

可以看到这里 /oldroot 不让卸载,因为设备忙。这又是一个小地方需要绕过的。

$ umount -l /oldroot/$ mount -t proc none /proc$ mount/dev/dm-2 on / type btrfs (ro,relatime,space_cache,subvolid=258,subvol=/containers/tupperware)none on /proc type proc (rw,relatime)

这回挂载就正常了,仅剩容器的挂载了。

接下来是网络,如果这时在容器内想访问外界网络,会发现无法实现,其原因是容器内还没有自己的网络接口呢。

$ ip addr1: lo: <LOOPBACK> mtu 65536 qdisc noop state DOWN qlen 1link/loopback 00:00:00:00:00:00 brd 00:00:00:00:00:00$ ifconfig -alo Link encap:Local LoopbackLOOPBACK MTU:65536 Metric:1RX packets: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TX packets: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collisions:0 txqueuelen:1RX bytes:0 (0.0 B) TX bytes:0 (0.0 B)

我们需要新开一个终端,在宿主执行命令建立容器网络接口。

# 先查到我们容器的进程 ID$ pidof unshare2386# 然后添加一对 veth 接口$ ip link add name h2386 type veth peer name c2386$ ip link...6: c2386@h2386: <BROADCAST,MULTICAST,M-DOWN> mtu 1500 qdisc noop state DOWN mode DEFAULT group default qlen 1000link/ether 86:ce:e2:44:86:e5 brd ff:ff:ff:ff:ff:ff7: h2386@c2386: <BROADCAST,MULTICAST,M-DOWN> mtu 1500 qdisc noop state DOWN mode DEFAULT group default qlen 1000link/ether c6:9e:00:0e:df:4d brd ff:ff:ff:ff:ff:ff

这里我们称宿主的那端叫 h2386,容器那端叫 c2386

然后我们将容器的那端置于容器命名空间内,而宿主这端连入 docker0 桥接网络。

$ ip link set c2386 netns 2386$ ip link set h2386 master docker0 up

切换到容器内,我们就可以看到连入进来的网络接口了:

$ ifconfig -ac2386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86:CE:E2:44:86:E5BROADCAST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RX packets: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TX packets: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collisions:0 txqueuelen:1000RX bytes:0 (0.0 B) TX bytes:0 (0.0 B)lo Link encap:Local LoopbackLOOPBACK MTU:65536 Metric:1RX packets: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TX packets: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collisions:0 txqueuelen:1RX bytes:0 (0.0 B) TX bytes:0 (0.0 B)$ ip addr1: lo: <LOOPBACK> mtu 65536 qdisc noop state DOWN qlen 1link/loopback 00:00:00:00:00:00 brd 00:00:00:00:00:006: c2386@if7: <BROADCAST,MULTICAST,M-DOWN> mtu 1500 qdisc noop state DOWN qlen 1000link/ether 86:ce:e2:44:86:e5 brd ff:ff:ff:ff:ff:ff

然后我们将容器内的接口名称设为 eth0,并且给定地址和网关。

$ ip link set lo up$ ip link set c2386 name eth0 up$ ip addr add 172.17.10.123/16 dev eth0$ ip route add default via 172.17.0.1

然后我们的容器就可以上网了:

$ ip routedefault via 172.17.0.1 dev eth0172.17.0.0/16 dev eth0 src 172.17.10.123$ ping 8.8.8.8PING 8.8.8.8 (8.8.8.8): 56 data bytes64 bytes from 8.8.8.8: seq=0 ttl=61 time=6.956 ms64 bytes from 8.8.8.8: seq=1 ttl=61 time=6.405 ms^C--- 8.8.8.8 ping statistics ---2 packets transmitted, 2 packets received, 0% packet lossround-trip min/avg/max = 6.405/6.680/6.956 ms

视频中做到这一步时由于网关写错了,导致最后一步网络未能联通。

由于时间有限,还有大量的主题在这个例子中无法演示,比如 cgroups、devices、capabilities, selinux 等等大量的问题。

所以在演示之前就提到,仅为教育目的。或许我们可以用过几十行的 bash 脚本就可以做一个自己的容器,但是能这么做不等于应该这么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