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东溪镇的这个铁匠火了,你认不认识?

挥锄敲镰锯斧成器,锚索刀剑钉锲勾环。打铁,这项古老的铸造工艺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然而最近不过几十年,那叮叮当当的击打声,却随着一代人儿时的记忆,渐行渐远。

近日,忠县东溪镇的一位铁匠上了电视,它是12岁就开始学习打铁的谢光荣,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忠县境内金华山、猫儿山、方斗山背斜地带蕴含大量铁矿石,民国《忠县乡土志》记载,县境内善广、任家铁山寺有铁矿,清末,县人曾开采利用,以木炭作燃料用土炉炼铁,唐代,忠州制作的文刀曾作为贡品,进入朝廷的案牍,据传,中国正史上的女将军、明朝一品夫人秦良玉和她的三千白杆兵使用的长矛也是忠州打造的。

忠县谢氏铁匠传统锻造技艺,正是在祖祖辈辈一代一代的传承中发展而来的,19世纪初,谢氏铁匠传统锻造技艺由谢天奇创建以来,到目前,已经在家族内部传承了6代,200多年的历史,如今,谢氏铁匠传统锻造技艺不仅仅是一门传统手艺,而已成为2300多年忠州古城农耕文化的象征和载体,2016年,谢氏铁匠传统锻造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铁匠谢光荣今年63岁,出生在铁匠世家,是东溪镇天堑村村民,已经当了51年的铁匠。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从12岁在父亲那里学会打铁开始,半个世纪以来,谢光荣每天早上6点钟就忙着打铁,一直要忙到晚上7点才能休息。

“打铁看着简单,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力活儿。”谢光荣介绍,打好一件铁具要有选料、烧料、锻打、定型、淬火、回火、抛光、打磨等8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环环相扣,丝毫不能马虎。

“淬火在所有工序中最为关键。”谢光荣说,淬火就是把加热好的铁器突然浸在水中使其冷却,以增加其硬度的过程。如果淬火的技术不过关,铁具不是容易缺口就是容易卷口,冷却的火候和时间往往决定一件铁具打得是否耐用又好看。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铁匠铺和打铁这门传统的手工技艺也随之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以前我们镇上有很多的打铁匠,现在还只有我在这里打铁,已经很多年没看到有其他人打铁了。”谢光荣无奈地说。

如今,谢光荣依然每天坚持打铁,以打镰刀、锄头等农具为主,“这大半辈子,除了打铁没干其他事了。”谢光荣感慨地说,现在打铁不是为了挣钱,打铁成为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舍不得放下手中的那把铁锤。

“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以打铁为生。”谢光荣说,打铁是个苦差事,又累又脏,还挣不了多少钱,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就连自己的儿子也对此不感兴趣,勉强学了几年后,也出门打工挣钱去了。

“这祖传的手工艺会不会就在我手头断了?”谢光荣说,现在自己的身体还行,可再过七八年,自己真打不动了,这门手工艺就面临失传。谈到“谢氏打铁”这门传统技艺的未来时,谢光荣神情有些凝重,颇为无奈,他希望这门技艺得到新生力量的传承。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