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重建:大爱深圳的陇南印记!

再回甘肃陇南,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让记者感叹,这里“再不是以前的老样子”。2008年汶川地震后,深圳对口援建陇南,留下了一批在当地交口称赞的“深圳品牌”。

甘肃陇南。从康县往南行驶15公里,规划齐整的青岗坝村就位于康阳路边上,地理位置相当便利。该村由深圳参与援建,属于整村重建项目。

视频加载中...

地震十周年之际,读创/深圳商报记者在陇南连日来走访了学校、医院、重建村等深圳援建项目,通过寻找“深圳足印”,感受陇南人民在援建基础上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以及自我造血发展经济之路。

武都区深圳中学将援建精神发扬光大

5月7日,记者走进武都区深圳中学。31岁的郭敏是孩子们口中的“美女老师”,英语教龄7年,已是陇南市武都区深圳中学的骨干。这位土生土长的陇南人,直说自己跟深圳中学“有缘分”。

阳光下的武都区深圳中学。

“当年深圳援建武都深中时,可以说是陇南的大喜事。它的硬件设施在我们这儿实在太超前了,所以说名气特别大。”郭敏告诉记者,“尤其听说学校还给每个老师配电脑,把我给羡慕的呀。”

大四那年,她到武都深中毛遂自荐,要求实习。巧的是,时任校长和郭敏一样,大学都在甘肃省河西学院,而且均担任学生会干部。所以,郭敏顺利进入实习,毕业后通过公开招考,正式成为她曾经羡慕的武都深中老师。

武都区深圳中学是深圳援建陇南的重点项目之一。地震发生后,深圳商报积极响应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号召,迅速启动全国首个媒体慈善基金深圳商报慈善基金,募集善款近3000万元,用于该校建设。记者看到,如今在武都深中的大门口,立着一块“深圳援建”的石碑,上面专门写道“该项目由深圳商报慈善基金资助50%资金”。

地震发生后,深圳商报积极响应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号召,迅速启动全国首个媒体慈善基金深圳商报慈善基金,募集善款近3000万元用于该校建设。图为学校全貌。

副校长杜应得亲历整个援建过程。学校自2009年8月28日交付使用近9年来,他最大的感受是,武都深中“设计非常合理”。

杜应告诉记者:“采光特别好,每个教室、办公室都有阳光;楼道宽,这样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学生和老师的生命通道就宽;抗震能力强,每栋楼的内部结构前后左右都有专门的连接,能抗8级地震。学校的硬件在陇南市都是数一数二的,很多老师都像郭敏一样,慕名而来。”

据介绍,目前该校的教师人数已从最初的33人增加至152人,学生从604人增加至1855人,可谓发展巨大。

2014年,武都深中被评为“陇南市示范学校”,升学率在武都区排名前三,体现了这所全新初中的冲劲。现任校长马文献表示,学校建在城乡结合部,在解决武都及周边地区进城务工子女入学问题上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必须承认学生入学时的成绩与其他老牌学校相比有差距。“所以我们一定会下大力气把学校办好,将深圳的援建精神发扬光大。”

一个数据是,2012年,郭敏当班主任的初三(8)班45名学生,有23人考入省重点高中,让许多业内同行大呼“没想到”。郭敏说,学校几乎都是和她一样的年轻教师,能接受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干劲十足,“深圳援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好的硬件,它接下来的发展得靠我们自己。作为深中人,不能丢脸。”

十年巨变:如今的武都深圳中学

青岗坝村养蜜蜂种天麻经营电商

从康县往南行驶15公里,规划齐整的青岗坝村就位于康阳路边上,地理位置相当便利。该村由深圳参与援建,属于整村重建项目。

5月7日上午11点,太阳正好,50岁的唐彩琴坐在院子里摘扁豆。这是一栋二层楼房,大门上贴着对联“福多财多喜乐多,家和人和万事和”,横批“富贵平安”。5米以外,她3岁半的孙子正在骑自行车,不时摁响车上的铃铛。

当年深圳参与援建的青岗坝村唐彩琴一家在小院子里唠嗑。

唐彩琴告诉记者,她原来是下先生沟的村民,住在半山腰上,没有自来水,没有石板路。从山上下来一趟需要背着大竹筐,单程就要走1个半小时,如果再想去县城,半天时间就没了。“现在住进了援建房,出门就是省道,摩托车开到县城只要十几分钟,真的方便了好多好多。”

据康县驻该村干部邱丽娟介绍,重建的青岗坝村包括原来的下先生沟村和青岗坝二村,受益农户63户258人。近年来,村子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了一个近3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有一个标准篮球场,道路硬化已达1500米,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如今的康县特色乡村旅游项目比比皆是,图为康县乡村旅游示范村花桥村包裹在青山绿水间。

而唐彩琴对“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自家的房子从灾后援建的1层楼,慢慢自费加建至两层,并扩大了院子。

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了3亩天麻,一年大约能卖6万元;养了50箱蜜蜂,每年每箱产15斤蜜,每斤35元,一年就是26250元;小儿子两口子在北京打工做装修,每年7月会往家里寄25000元。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都是自己种的。这样下来,一年有超过11万元的家庭收入,自己觉得“挺满意的”。

从康县往南行驶15公里,规划齐整的青岗坝村就位于康阳路边上,地理位置相当便利。该村由深圳参与援建,属于整村重建项目。

唐彩琴的大儿子由于从小就体弱多病,因此没有出门打工。不过上过大学的他也在探寻自己的致富路,从去年开始经营电商,在网上卖山野菜、蜂蜜、核桃、天麻等土特产。“得感谢政府在村里开通WIFI,并完善物流体系。如果没有这些,我都找不到工作。现在生意刚刚起步,希望越来越好。”

当年深圳参与援建的青岗坝村村景。陇南市人民医院技术前进了起码5至10年

“如果没有深圳援建医生的手把手指导,以及最新医疗设备的支持,我们的新生儿复苏技术起码落后5到10年。”5月7日,记者探访深圳援建的陇南市人民医院,在该院内科楼8楼,新生儿科主任杨云莲谈及深圳的援建深有感触。

当年深圳援建的陇南市人民医院内科楼。

汶川地震前,陇南市人民医院只有普通儿科,并没有专门的新生儿科。设备方面也仅有5台普通的国产婴儿培养箱;没有输液泵,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用于新生儿复苏的滴液只能靠手动调节,无法精准控制滴速,往往导致新生患儿病情加重。

2008年11月,深圳市援建医疗队到陇南市人民医院作技术指导。

“不夸张地说,援建队员陈昱就是我们医院的恩人。”杨云莲告诉记者,当时作为新生儿科专家,陈昱看到医院现状后,向深圳援建指挥部争取了500万元资金,购买了保温保湿的进口婴儿培养箱、脉氧监护仪、心电监护仪、开放式辐射抢救台等新生儿复苏抢救设备。

“除了设备,我们那时候的技术也不行,连新生儿气管插管都不会。”杨云莲说,当时陈昱还从甘肃省卫生厅妇幼处借来模具作为道具,对她们进行手把手指导,后来还安排她和同事去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免费培训。“可以说,我们的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深圳援建的陇南市人民医院内科楼8楼新生儿科,良好的就医环境,耐心的医护人员。

去年,一名早产男婴出生时体重仅900克,并伴有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情况极其危急。杨云莲组织医生、护理团队为该男婴制定了严密的诊疗与护理方案,通过辐射台抢救、转进口暖箱隔离、吸氧、心电监护、抗感染、防治出血、改善微循环、静脉营养、鼻饲早产儿配方奶、输注B型血浆、B型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等综合抢救治疗,历时一个多月精心护理,男婴痊愈出院,创造了该院新生儿复苏史上的一个奇迹。

新生儿科的发展,是陇南市人民医院的一个缩影。2009年4月,该院作为深圳对口支援陇南最大的重建项目,投资8000万元的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10年10月9日移交。之后,该院自筹资金完成了附属设施和二次装修工程。

深圳援建的陇南市人民医院内科楼8楼新生儿科,目前设备先进,医护人员用心,她们说,这都是深圳精神影响了我们。

近8年来,陇南市人民医院的门诊量在全市排名第一,也是陇南唯一的三级医院。其中骨科、泌尿外科、麻醉科等科室的实力,在全省范围内都属于一流水平。如今,该院还会经常和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等当年参与援建的医护人员进行联络,用杨云莲的话说就是“学无止境”。

王坝镇何家庄村打造“田园综合体”建美丽新农村

搁以前,43岁的何德康根本想不到,有生之年会参与一个上千万元的“大项目”。这位何家庄村民由于家里缺劳力,加上两个女儿都在上学,因此多年都是贫困户。

去年9月,何德康凭借着自己的装修手艺,将他地震后没有受损的老房子修葺一新,取名“老家客栈”,以房屋入股形式加入了“秀川乡村旅游度假有限责任公司”,一跃成为何家庄打造“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模式的示范户。

康县王坝镇何家庄,当年深圳援建的村庄,如今正在升级改造,打造田园综合体美丽新农村。空中俯瞰美丽的新农村全貌。

5月7日,记者来到何家庄老家客栈。客栈分上下两层,四间客房,配套有单独卫生间和共用厨房,装修风格完全保留了最原始的农家风貌。墙上挂的插图,都出自何德康正在上大学的女儿之手。今年五一期间,老家客栈的房间天天爆满,让何德康尝到了市场经济的甜头。

何家庄村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08年地震损毁不算特别严重,因此灾后没有选择整村移址重建,而是在原址基础上保留部分老房屋,通过深圳援建新盖了部分一层平房。去年,在陇南“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政策指引下,该村更进一步,选择试点打造“田园综合体”,以村里集体经济、政府补助、村民入股等形式,成立公司,统一经营,年底分红。

康县王坝镇何家庄,当年深圳援建的村庄,村里处处充满着文化气息。

以老家客栈为例,从去年9月开始建成运营至今,散客入住收入近1.5万元,承包收入近1万元,加起来近2.5万元。要知道,客栈仅有4间房,每晚的房价才80元。

“前阵子,康县连续举办了美食街、农产品推介会、电竞大赛决赛,我这里的订房电话真是响个不停。”秀川乡村旅游度假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艳告诉记者,“地震已经过去十年,当年深圳援建给我们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接下来需要我们自己找到造血机制,探索农民的致富路。”张艳说,随着陇南“美丽新农村”项目不断深入,以及宣传推广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外地客人来这里旅游,前景肯定越来越好。

康县王坝镇何家庄,当年深圳援建的村庄,绿色生态。

据了解,何家庄田园综合体项目面积达到1100亩,总投资金额约2700万元,前期工程投资1100万元。项目包括多家客栈、餐厅、跑马场、酿酒坊、酿醋坊、根雕书画艺坊等,大约一半还在建设施工过程中。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今年底,该综合体将完全竣工。

那年那人那事深圳援建者王峰:扎根陇南收获爱情

十年前,在深工作的东北人王峰赴陇南参与援建;结束后,他留在当地,成了援建队伍中扎根陇南的“独苗”。5月8日,记者专访了王峰,他说,他是陇南快速发展的见证者,“跟长身体的小孩子似的,几天就一个模样”。

深圳援建者王峰:扎根陇南收获爱情,如今在这里开的餐馆也成了当地有名的餐饮店。

1967年出生的王峰祖籍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93年他到深圳就业,来陇南援建之前在广东广玉源建筑装潢设计有限公司工作。“5·12”地震发生后,王峰主动请缨,从深圳远赴陇南参加援建,因其出色的工作成绩,当年被评为深圳对口支援陇南灾后重建工作先进个人,并获得陇南市荣誉市民的称号。

后来,当援建者们逐渐返回深圳的时候,王峰却留在了陇南,变成了真正的“陇南人”。“三年援建,我收获了很多,而且还遇上了一生最重要的人。”原来,王峰的辗转不仅源于对陇南的热爱,也因为一份跨越千里的爱情。援建快结束时,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在陇南工作的妻子,并于2010年8月结婚。

为了能和妻子长期陪伴,援建结束后,王峰主动放弃在深圳的优越环境和高薪待遇,在武都开起了饺子馆——龙江饺子王。“我祖籍在黑龙江省,现在又生活在白龙江畔,合在一起,就称‘龙江’。”说起店名,王峰的诠释寓意深长。

如今“龙江饺子王”在当地小有名气,今年春节后,王峰又将店搬迁到东江新区临街地段,设计装潢更加古色古香。“我选用的都是最好的食材,从宁夏运来的面50斤145元,油也是十几元一斤,肉更是检验合格的‘放心肉’。”王峰介绍,新店搬迁后,他还进一步调整了食谱,从东北老家聘请了更好的饺子制作师傅。

记者采访时看到,前来就餐的客人络绎不绝,店内一直保持满座状态,美团接单通知更是响个不停。据介绍,现在店里每天的销售额基本都上万元,特别是每年冬至时节,一天的销售额高达8万元。

“客源这么好,是因为整体环境变好了,跟十年前相比,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不少。”让王峰感叹不已的,更是陇南的变化。“虽然没有深圳繁华,但有别样的安静和美丽。”他说,“陇南是个开放的城市,外地人在这里做生意,都愿意扎根在这里。”

交通的发展更让王峰深有感触。他回忆,刚开始来到陇南参加援建,从市区赶到重灾的乡镇,本来崎岖不平的山路让地震“摇”得千疮百孔,一百公里的路都要走七八个小时,想想真是“不堪回首”,但如今却今非昔比。“在陇南我最挂念的还是黑龙江老家的老母亲,她已经七十多岁并且身体欠佳,以前回去看一趟不容易,但现在回家坐飞机火车都很方便。”王峰说。

十年之间,王峰由陌生到熟悉,周围的人和事更是让人时时心生欢喜,他对陇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谈起今后的打算,王峰说自己打算和朋友开餐饮公司,做连锁加盟等。

记者看到,饺子店门口的桌子上还留存着《山海情深》《大爱》等几本深圳援建的相关书籍。王峰坦言:“援建是我这一生最宝贵的经历,不管以后如何发展,陇南就是我的根基。”

来自人民网的一组数据

2010年10月10日,经过2000多名深圳援建者800多个日夜的连续奋战,深圳对口援建甘肃陇南直接援建项目全部竣工并整体移交甘肃省。

截至此时,深圳对口支援甘肃省陇南市“三县一区”三年援建资金总计30亿元,所有资金已经全部拨付到位。深圳援建项目共计165个,其中直接援建项目24个,涵盖城乡安居房、学校、医院、“三孤”院等公共福利设施和民生项目。至此,深圳实现了中央提出“三年灾后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圆满完成对口援建任务。

在两年的援建过程中,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给深圳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深圳市委、市政府向灾区人民作出“决心不变、目标不变、标准不变、力度不变”的庄严承诺,通过压缩行政开支、取消重大庆典活动等,将对口支援资金总规模扩大到30亿元。按照深圳三年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计算,累积超出国家规定的每年6.4亿元的标准,增幅达28%。

据了解,在“5·12”特大地震中,陇南市9县区、195个乡镇、3180个行政村受灾,受灾户数46.06万户,受灾人口176.72万人。工业企业、公路桥梁、农田水利、电力能源、广电通讯、公用设施、学校医院、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22.61亿元。


深圳商报原创稿件,所有版权归深圳商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黄顺

摄影 薛云麾

视频 肖兵锋

编辑 严文婷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