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只凭这一招,就完爆《昆池岩》

前两天,小电君去围观了电影《寂静之地》的国内首映。

宣传方给出的标签是“内地引进的首部惊悚恐怖大片”,着实吸引眼球。

确实,在每年大量的引进片中,恐怖类型片的份额实在少之又少,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而诸如《忌日快乐》这样的引进作品,又略微缺少“大片”的体量和号召力。

回头再来看《寂静之地》:既有强大主创阵容,又在北美横扫院线票房和口碑,确实够“排面”。另一方面,敢于在《复联3》的席卷余波下逆风而上、仅仅相隔一周上映,也是勇气可嘉。

从北美观众的反馈来看,惊喜集中于影片背景的设定:一个近乎寂静的世界,这里每个人大气都不敢喘一下,任何异响都会招致外星怪物的杀戮。据说就连我们的“超级英雄”们看完,也被吓得够呛。

“美国队长” 克里斯·埃文斯点评:“这是从未有过的观影体验,自己不得不屏住呼吸。”

“星爵” 克里斯·帕拉特力赞:“电影不光有创意,关键是足够吓人!”

而实际效果如何呢?小电君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各位:虽不尽如人意,但确实让人屏息,也真的能吓到人。

在核心设定下,末世中的一家四口每天如走钢索一般的艰难生存,而沉默是他们唯一的平衡棍。

导演最大幅度了抽掉所有情景配乐,只留下被放大的环境音,让观众有极强的身临其境感。于是我们自然地随着主角们一同沉默,也在沉默中一同爆发——像在沉睡中被惊醒一样的惊吓感。

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把恐怖片最重要的元素——音效玩到了极致。而实际上这些“声音把戏”是观众们的“老朋友”了,它们在很多同类型作品中都被频繁使用。通常我们可以将这些声效分为四类:

1

环境声效

环境声音包括了人声外的所有场景周遭的声音,能同时传递信息和情绪。能最大限度的增加临场感,堪称恐怖惊悚类型电影中的“最大杀器”。

在《寂静之地》中,沙地的脚步声、地板的吱呀声、玉米地被拨开的窸窣声,都会占据你的耳朵,随着对环境的感知最大化,观众会陷入一种最容易被“惊吓”的状态。而在很多电影中,我们都有这样被吓坏的经历。

例如经典的日式恐怖片《鬼来电》中,影片把电话声设定为“死神”降临的提示音,诡异的电话铃声是不少童鞋的噩梦。

《无名女尸》中,主角绑在尸体上的铃铛是用来提醒它是否“活着”。当铃铛再次响起时,惊悚气氛也升到最高。

而在《救命解药》里,厕所的马桶也成了导演的“玩具”。试想下在空无一人的洗手间,突然马桶冲水开关哗哗作响的场面……

还有《鬼水怪谈》中对水声的运用,鬼孩儿随水而出的场面让人再也无法直视浴缸了…………往往越是贴近生活的场景越能发挥环境音的惊悚效果。

《咒怨2》——无处的不在的伽椰子小姐姐利用打印机吓人,也是小编的童年阴影之一。

2

背景音乐声(情景音乐)

虽然打着“寂静”的招牌,但《寂静之地》中仍然避免不了使用很多渲染情境的背景音乐。通常这类音乐是用来推进和延展观影者情绪的,也是恐怖片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很多没有“鬼”的惊悚片,就是靠让人紧张、不适的音乐来塑造氛围。

现今的音乐家和科学家们,也无法解释为何某些乐音让人莫名感到“刺耳”。但一些具体的音符组成的“不协和音程”确实经常出现在恐怖电影音乐中,并行使着它们的“使命”。

上半部分是和谐的和弦,而之后就是让人不适的乐音组合

像“法鲨”主演的《伊甸湖》这样的“无鬼”惊悚电影,全程的情绪把控几乎全依赖情境音乐,配合心塞的故事,让人观影后颇为“抑郁”。

库布里克的《闪灵》,相信不用多说,大家都能回忆起被237房间支配的恐惧……其中如《Danny Bells Ascending》、《Horror Show》等很多配乐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温子仁作为著名恐怖片导演,在《潜伏2》中的配乐运用也颇有亮点。在电影36分钟处的《The flickering Entity》,配乐师使用了响亮的钢琴破音配合故事中的电子声,提升了原本情节的紧张程度。

《万能钥匙》的配乐片段《The Conjure Room》中,配乐师使用了多种乐器混合营造“被狩猎”的情感刺激,让人体会到女主在反派的手心中无路可逃的恐惧。

希区·柯克《惊魂记》中的《the murder》配乐选段堪称历史经典:杀手出现的画面伴随的尖锐刺耳的乐音,后来小编才得知是由著名配乐大师伯纳德·赫尔曼通过小提琴制作,听起来有刀刀入肉的感觉。

当然还有很多著名的恐怖片配乐选段,比如来自经典恐怖片《魔鬼天使》中的“口哨歌” ——《Twisted Nerve》,后被用在了《杀死比尔》中而一炮走红。

《生化危机》的主题曲——《Resident Evil Main Title Theme》,听见段音乐仿佛回到了布满丧尸的“蜂巢”……

《化身博士》中应用到了巴赫作曲的著名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这段世界名曲在此之前并未被附有恐怖色彩。直到哥特系恐怖片问世后,它便在电影中频繁出现了。

3

超自然声效

恐怖片最初被定义为拥有让人感到恐怖的元素——通常是指超自然生物、人类未知的存在。而他们的声音也被导演们用来营造恐怖感。例如丧尸片中的屡见不鲜的丧尸叫声。

扎克·施耐德翻拍的《活死人的黎明》,原版是由“丧尸片之父” 乔治·A·罗梅罗拍摄。

类似于丧尸的还有《黑暗侵袭》中的变异怪物的叫声,配合导演尼尔·马歇尔制造的独特幽闭环境,在黑暗中的惊悚程度可见一斑。这部作品也是当年英国恐怖片市场的一匹黑马。

迈克尔·基顿主演的《鬼讯号》里,编剧没有将鬼的声音直接呈现,而是以“超自然电子噪声现象”来塑造惊悚气氛。所以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听到的都是类似杂讯式的声音。

《招魂》中的恶鬼附体时声音也让小编印象深刻,在电影中,导演温子仁将人的惨叫声进行后期处理后作为恶鬼的声音,比原本的人声更加凄厉阴森。

4

人声

人声相对来说是我们的耳朵较为熟悉的,但在一些作品中也被玩出了新花样。例如《小丑回魂》中,导演选用了孩子们的说话声作为音效,来铺垫鬼怪的出现。

而“龙妈”艾米莉亚·克拉克主演的电影《墙里的声音》中,电影选用了一种类似《万能钥匙》中借尸还魂的设定。而惊悚效果则是通过一睹石墙背后传来的去世母亲的呼唤声……

《女高怪谈4:声音》是一部全片都以声音为主题,因此对人声的效果使用的非常频繁的一部电影,其中死去的女高生的呢喃时常以效果音出现。

提到对人声的使用,《咒怨》系列应该是最经典的范例之一。伽椰子的标志性“喉音”让听者皆不寒而栗。这种声音是来自人挤压声带发出的“气泡音”,原本是一种声乐基础技巧。当然电影中使用的版本是被做过处理的。

恐怖、惊悚感的产生,是各路感官的综合产物。我们谈论的声效虽然只是其中一部分,但也是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跳出恐怖片的框架来看也是如此:电影技术从默片时代发展至有声电影的艺术跨度不言而喻。

但随着类型电影的不断挖掘,现今电影人们对于声感的运用也开始流于重复。即便是口碑爆表的《寂静之地》,其中也充斥着大量俗套的吓人技巧:例如突然加入刺耳的音效并提高音量……

小电君并不反对所谓“恐怖技巧”的使用,但对于声效手段不能过分依赖。一部高质量恐怖片,不应该只满足制造恐惧,更应该引导恐惧。技巧获得的观感只是短暂的。想要打造让人“后怕”的电影,在故事和场景上下工夫更为重要。

/ MORE /

/ HOT /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