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awawa被央视点名批评,你除了骂她之外,更重要的是什么?

01.

最近被Ayawawa的消息刷屏了。刚刚看到央视新闻,被公开点名批评10分钟。

后续简称:娃娃

大家都说她要凉了。

我个人觉得她不会凉,过个半年,1年,她又是一条好汉。

其实,娃娃凉不凉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有受她的影响吗?

你除了骂她,过过嘴瘾之外,更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这点比她凉还要重要。

02.

我第一次看到杨冰阳(娃娃的全名)这个名字,是在做一期情感图书推荐。

我从网上找到市面上比较红的写情感类作者,娃娃算其中一个。从豆瓣上看到她的书评分都是7.0以上。

按照我的推荐原则,豆瓣在6分以上,是可以推荐的。但我有点不放心,因为在当时,我对这个人完全不了解,也没看过她的情感文章。保险起见,我决定先看看她的书怎么样,值不值得推荐。

我找来2本电子书《完美关系》和《爱的十万个为什么:爱情的测试题,女人的必修课》。

看《完美关系》看到四分之一的时候,我有点读不下去。她的语言不深涩,也没有特别复杂的逻辑。我看完她的观点,感觉是好像有点道理,但又有点说不上来的怪异。当时,读她的书有一种莫名的不适感。越读到后面这种感觉越强烈,最后只看到一半,放弃了。

读第二本《爱的十万个为什么:爱情的测试题,女人的必修课》。

结果,这种不适感更加强烈。她的回答用现在流行话来讲就是"套路",似乎有专门的话术。感觉她的回答,好像放在任何一个问题,任何种情况,都可以用,非常的“契合”。

我又看了当当,豆瓣一些网友评价,两极分化严重,有些人说好,有些人不好。当时,我还真有点拿不定注意,想到底娃娃的书推不推荐。

最后,我还是相信自己的直觉。把娃娃的书给pass,选择张小娴的书籍。

03.

后来,自媒体开始发展,情感类公众号扑面而来,娃娃的公众号又是很多人推荐。

我当时有关注,但后来我就取消了,至今都没有关注。说实话,如果不是最近娃娃的动作比较大,这个大v,我还真的没有上心。

看她的公众号,也是非常不适应。总感觉她的文章背后是一种扭曲的三观。

但是当时很多人都追捧她,在情感领域,她有点像KOL。

后来我看到她一篇关于热点的解读,(太久了,已经忘了)我实在受了不了,就取关她了。

直到后来,知乎,自媒体开始变得成熟,开始发出不同的声音,说她的三观不太符合。我才意识到,原来真的不是我的错觉,她的观点确实有问题。

但我也思考了一下,为什么在当初明明已经觉得她的观点不太对,对自己不够自信,甚至怀疑自己的判断呢?

因为群体。

《乌合之众》提到:

“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谁向他们提供幻觉,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谁摧毁他们的幻觉,谁就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当个人进入到群体,个人会为了迎合群体,而失去自己的理性的判断能力。

你会本能的认为:少数服从多数。大多数人都追捧她,说她是对的,那就是对。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300万粉丝死心塌地的追随娃娃,愿意花真金白银买她的课程,产品,甚至甘心愿意被她洗脑。

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更可怕的是,你把她当姐姐看到,她把你当表姐。

利用群体的盲目性,焦虑感,从中获取人民币。

这是群体的悲哀?还是个人的悲哀呢?

04.

做自媒体的都知道粉丝很重要。

凯文·凯利说:

“任何创作艺术作品的人,只需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也就是无论你创造出什么作品,ta会愿意付费购买的粉丝,便能糊口。"

这个理论是成立的。

你拥有越多的核心粉丝,也就拥有了金主爸爸。因为你可以利用他们的"死心塌地",做一切赚钱的事情。

如果说一个演员,不要过多参加综艺节目,不然观众在看你的作品时,会没有惊喜,要保持神秘,有边界感。

那我觉得粉丝和运营人之间,也要有边界感,不要太"死心塌地"。

说实话,我很怕太过忠臣的粉丝,因为像脑残粉。

你推荐的任何东西,无论好坏,他们都会忽略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盲目说好。一旦外界不和谐的声音,他们就会组团反抗。

这种做法,跟邪教,传销组织有什么区别?

我很少在公众平台上,推荐网络课程,以前书单也很少推荐。要不是我的小伙伴劝我,我根本不会推荐书单。

因为怕麻烦,也怕形成依赖。怕以后我无论推荐任何东西,你都不需要动脑,直接下单。

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不推荐。你想要学什么,自己花心思找。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只要你上点心,总能找到适合你自己的。

就跟找男女朋友一样,你总不至于按照你闺蜜或者发小的择偶标准,选择另一半吧。

今年的自媒体格外热闹,有周冲的洗稿,说赚傻逼的钱,再到娃娃触犯底线的言论。

我觉得,与其纠结他们凉不凉,你更应该训练自己有一双看透迷雾的眼睛,还有头脑。

无论你是看大号的文章还是听他们的言论,都要留个心眼,多问自己:"他说的真的有道理吗?"

文章是静态的过程,而生活是动态的过程。

文章的结构是有套路可循的,但是生活没有套路,它永远不会按照套路给你出牌。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