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小黄车真的会车如其名,要黄吗?

从去年开始,共享单车的市场一直都发展不错,虽然冬季遇到了危险期,但是随着气温的升高,共享单车的市场又恢复了。目前共享单车市场中的两大王牌,ofo小黄车和摩拜单车一直都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为了抓住消费者的心,两大品牌都是大放奇招。

但是虎嗅网近日一篇《小黄车快黄了》的报道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报道称:ofo正遭遇资金链紧张、总部大规模裁员、高管离职等困境。昨天还骑的小黄车真的要黄了吗?

失去巨头的资金

从目前共享单车的态势来看:摩拜被美团收入麾下,哈罗单车背靠阿里活得相当滋润,小蓝车和青柠都是滴滴在一手操作,也是没啥顾虑,如今只有小黄一人,孤身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成为“弃儿”。

自2015年ofo成立以来,ofo除了开始几轮外,剩余的融资都有滴滴和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头现身其中。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10月,C轮系列,包括滴滴出行数千万美元C1轮战略投资,及美国对冲基金Coatue、小米等领投的C2轮投资,一共1.3亿美元。

2017年3月,D轮,此次融资由DST领投,滴滴、中信产业基金、经纬中国、Coatue、Atomico、新华联集团等机构跟投,总共4.5亿美元(约30亿元)。

2017年7月,E轮,此轮融资由阿里巴巴、弘毅投资和中信产业基金联合领投,滴滴出行和DST持续跟投。总共超7亿美元(约46亿元)。

2018年3月,E2-1轮,本轮融资由阿里巴巴领投,灏峰集团、天合资本、蚂蚁金服与君理资本共同跟投,融资8.66亿美元。

但是背靠巨头很有风险,控制权之争让ofo和滴滴之间失去了信任基础,2017年3月,ofo完成D轮融资后,滴滴向ofo派驻了管理层,随之ofo和滴滴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最终,滴滴付强团队离开。随后ofo的多次股权融资计划也被滴滴驳回,这才有了阿里巴巴后来的加入。然而阿里巴巴加入ofo也只是一时之计,必须在共享单车占据一席之地,但是现在自己的孩子——哈罗单车正在快速成长,20亿资金全部投入其中,压根就没再顾及过小黄车。

海外业务情况堪忧

6月7日,动点科技曾独家报道 “ofo 小黄车新加坡团队走了一半” 的消息。紧接着,接近 ofo 新加坡团队的知情人士又进一步向动点科技确认,6月1日已经有 50%的ofo 新加坡团队员工接到了裁员通知,他们被告知6月4 日停止工作。

此外,动点科技还了解到更令人震惊的情况:在新加坡当地的一个物流公司内,满仓库的 ofo 小黄车正在进行打折促销,价格为每辆 50 新币起,折合人民币约 240 元。

满仓库的小黄车被用来进行打折促销,价格为每辆50新币起,折合人民币约240元。在仓库周围还堆放着成色较新以及未拆封的新车,海报宣传标写着“ofo Bicycles Waer house Sales”,时间是6月15—17日,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6点。但根据现在的最新数据,小黄车的造价成本为335元,新加坡这个仓库的售价属于亏本甩卖了。

对于此事,ofo回应称:ofo与新加坡的一家货运代理/物流公司有业务往来,并已同意支付服务相关费用。鉴于ofo正在与该公司进行商讨,我们认为对方此时采取此行动过于激进。ofo在考虑诉诸法律手段的同时,也在真诚努力地避免ofo财产被出售。

尽管ofo在一直回应传闻,但外界对ofo资金链的担忧已经越来越深。

除了在新加坡,小黄车在美国也即将上演一场大戏。这一次它的目标是电动滑板车,从旧金山到圣何塞,从伯克利到奥克兰,电动滑板车已经进驻美国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但同时入局的还有滴滴收购的Uber,一场“单车大战”是否又会在旧金山重演?此时的小黄是否还能有资金再支撑自己在这个行业的竞争能力和优势?

挪用百亿押金?

6月11日早间消息,《财新周刊》近日报道称,ofo目前欠款15亿元,押金余额仅剩35亿元左右。ofo内部人士在向北京商报回应时表示,“押金余额的具体金额不知道,但是肯定不止35亿元”。

新浪科技根据ofo官方资料计算得知,若按照ofo官方宣称的2亿用户、每位用户押金按涨价前的99元以及累计免押金近3000万人粗略计算,ofo挪用用户押金或许已超百亿。对此,ofo回应称,“ofo绝对未挪用押金。”

2017年底,就曾有媒体曝光摩拜和ofo挪用共享单车的押金,结果两家否认挪用了押金。据法律、财务及创投圈相关人士透露,共享单车的押金在财务上属于企业负债,监管也有规定挪用押金属于违规操作。

所以说,挪用押金是共享单车行业的一条底线,至于小黄是否挪用了这传闻中的百亿押金,也只有小黄自己心里有底,外界的声音都只是猜测而已。

开启“自救模式”是否可行?

在巨头之间为独立挣扎的ofo,已经开启了自救模式。

目前,ofo推出了车身广告和App开屏广告,通过向B端售卖广告的方式寻求变现。此外,ofo缩小其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动的城市范围,可以使用信用免押的城市从原来的25个减到了5个,目前仅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和厦门的ofo用户可以使用信用免押。

张毅认为,ofo采取的行动是共享单车回归正常商业模式的动作。在过去,共享单车遭受各方压力和行业竞争,不停补贴让用户免费骑行,导致投入和收入失衡,现在市场回归理性,向正常的商业运营方向回归,接下来共享单车的竞争不再是拼资本,而是看谁能够把收入和成本合理平衡。

2018年春节后,共享单车企业纷纷取消免费骑行和低至一两元的月卡,摩拜和ofo相继恢复了20元/月的原价。

此外,ofo推出了95元充余额免押模式,在月卡外还推出了“4元7次畅行”、“8元14次畅行”的次卡。目前来看,骑行收费和广告业务或将成为ofo的主要收入来源。

根据今年3月猎豹移动发布的共享单车行业报告,ofo的周活渗透率高于摩拜位居第一,不过进入2018年以来,两者的周活渗透率已经处于逐步大幅下滑的态势。ofo缩减免押金城市、上线车身广告和App广告等商业化的探索,无疑会进一步影响用户的体验和活跃度。ofo的独立发展之路无疑不会那么容易。

结语:

早在和摩拜的“单车大战”中,ofo就已经伤了气血,99元的押金、各种领的免费月卡和骑车送现金红包的抢人战略让小黄车前期投入了大量资本,虽然这个策略让ofo带来了大批量的用户,但是后期的运营成本也不菲。不仅如此,小黄车在质量和投放方面也有很大的缺陷,“10辆里面有8辆是坏的”,这是很多小黄车用户的心声;路边一大堆倒在地上的小黄车无人管理,过度投放也对周边交通产生了一定影响,造成了不好的用户体验。

现在ofo又再度陷入资金链断裂、裁员等传闻风波之中,没有巨头的资金,自身的盈利模式也还未健全,面对社会和媒体的质疑,ofo是否还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小黄车要黄了”是否会一语成戳?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