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喂药太难了,干脆打针输液吧,这种想法对吗?

很多家长哭诉着说:吃药哭得太厉害,不如打针输液好接受。这种想法对吗?对小孩子来说,更推荐哪种用药方式?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这是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相违背的。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能不用药,就不用药;能外用药物,就不口服药物;能口服药物,就不打针输液。

1、通常情况下不推荐打针输液

主要的原因是这样的: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数据,我们会发现药物不良反应中,静脉输液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会明显高于口服给药或外用药物的。

比如:打屁股针,也就是肌内注射,由于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肌肉纤维软弱,很多油脂类的药物难以吸收,容易造成局部非化脓性炎症。另外,由于局部血流量及肌肉容量少,肌内注射后药物的吸收也会不佳。比如:皮下注射,由于小儿皮下脂肪少,注射容量有限,也易发生感染。

2、不推荐打针是基于用药安全的角度考虑的

孩子是特殊人群,选择给药的方式,不能仅仅考虑孩子的接受度,更要注重安全性。当然,上述的建议仅是一个大的原则,很多时候,特别是对于整个儿童人群来说,又需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儿童由于解剖、生理、生化的特点,尤其肝、肾、心和内分泌功能与成人差异很大,药动学有其独特的规律。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又不能武断的推荐说哪种用药方式好,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下面就分享点不同年龄段孩子用药的注意事项。

A 比如新生儿,大家知道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程度是受到胃排空时间影响的,而新生儿的胃肠蠕动差,胃排空时间延长,新生儿口服药物吸收的总量难以预料,口服就不是首选了。因此,大多数新生患儿会采用肠道外给药,肠道外给药的意思是,使用不经过肠道路径的给药方式。

B 比如危重患儿,就会优先使用静脉注射的途径。因为这种途径药物吸收快,能够保证药物吸收的总量,既要达到剂量的有效性,又要保证剂量的安全性。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有的时候特殊年龄段孩子的给药途径,会优先选择静脉输液,而不一定是口服药品。年龄较大的孩子,还是推荐口服。

C 比如,透皮给药,通俗的说就是外用药膏。新生儿和婴幼儿的皮肤和黏膜面积相对成人大,且皮肤角质层薄,黏膜娇嫩,某些药物会很容易的通过口腔的粘膜、直肠的粘膜、眼部鼻部的粘膜和身体的皮肤快速吸收。但是,由于吸收速率快,作用强,尤其是皮肤有炎症或破损时,吸收的更多,可引起有些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比如硼酸和糖皮质激素。

这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外用药物在有的时候,也不是最安全的。局部给药除了皮肤外用药物,还有肺内给药,也就是常见的雾化吸入给药方式,对于婴幼儿来说,肺部毛细血管丰富,吸收面积大,吸收速度快,特别适合儿童的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比如哮喘的治疗,肺炎的治疗和感冒后咳嗽的治疗等。

D 还有直肠给药,通常情况下,对于呕吐的婴儿和不愿意接受口服给药的幼儿,栓剂和部分灌肠剂是非常适合的。但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适用,直肠给药时,由于直肠静脉回流的个体差异相当大,导致药物的吸收程度存在差异,可以引起治疗剂量不足或治疗剂量超过中毒剂量。比如,对乙酰氨基酚也可以直肠给药,但是吸收可能不稳定,疗效得不到保证。

以上说了这么多特殊情况,就是想告诉家长朋友们,选择给药途径的总体原则,以及每种给药方式优缺点。具体用药方式的选择,还是需要考虑孩子的年龄段,结合具体的疾病和具体的药物,才能给出相对适合孩子的剂型。

【版权申明】作者已签约第三方维权平台,有专业律师打理版权,任何抄袭我平台文章的,我们将追究您的法律责任。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