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香港股神

人生如过客,

有风就要驶尽,

无风不妨避一角。

他可能是香港绰号最多的大佬。

政客们喊他“潮州怒汉”,

散户们尊他“仙股医生”,

老一代人习惯叫他“金牌庄家”。

而让香港记者念念不忘是他爱坐一辆金色劳斯莱斯招摇过市,

因此得名“金劳詹”。

他叫詹培忠,

今年72岁,

占据人生最长的外号,

叫做“香港股神”。

和李嘉诚、

向华强一样,

詹培忠出身潮汕,

1956年随家人定居香港,

中学没毕业,

便去柬埔寨随父从商,

20岁已在生意场上八面玲珑。

22岁,

他孤身返港,

身上只有接私活所攒数千元,

詹父并无任何资助。

彼时的香港,

风尘中已满是繁华,

入夜霓虹灯亮起,

城市如巨大的迷宫。

詹培忠在迷宫中埋头奔跑,

“香港是商业社会,

人很现实,

成皇败寇,

你要赶上,

只能摄位”。

粤语中,

摄位便是找机会上位,

用尽一切手段。

他返港那一年,

股票走红,

香港企业家在中环皇后大道上,

成立远东交易所。

交易所大堂外墙被拆除,

改成一层玻璃,

港人俗称“金鱼缸”

每日,

穿着红马甲的交易员们忙碌奔跑,

在黑板上写下股价,

散客们冲前接单。

所有有关财富的人间悲欢,

在鱼缸中一目了然。

1972年,

詹培忠穿上红色背心,

编号190。

多年以后,

他依旧怀念穿着红背心站在黑板前的感觉。

他是鱼缸中的明星,

无数贪婪目光盯着他手中的粉笔。

他冷静,

高效,

不贪小利,

又机灵百变,

很快博得各家上市公司喜欢。

虽然工资每月只有100元,

但詹培忠私下自己炒股,

一年内便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

那是港股的黄金时代,

全香港酒楼都在卖鱼翅捞饭,

红烧鱼翅配白饭,

一碗8元到30元不等,

占当时月收入四分之一,

但股民们乐此不疲。

每日收市,

詹培忠总会和同事去吃鱼翅捞饭,

然后打麻将逛夜总会,

有时兴起,

还会乘游艇出海。

暗夜海上,

远望维多利亚湾,

就像看一片霓影蒸腾的海市蜃楼。

好景不长,

1973年开年,

香港突降冰雹,

此后形成魔咒,

凡有落雹,

必有股灾。

1973年3月,

恒生指数开始狂跌,

一路跌到1974年10月,

从1774点跌到120点,

跌幅92%。

一斤白菜都比一手股票贵。

报纸上满是破产、

跳楼、

自杀,

詹培忠赚来的100万输得干干净净。

詹培忠将这次失败定义为人生洗礼,

称经此风浪后,

人生再无可惧。

远离股市后,

他帮朋友打理了两支足球队,

但终归志不在此。

绿茵场尺寸有限,

胜负也太过简单。

80年代,

詹培忠结识了南洋富豪陈松青,

并成为其御用操盘手。

在詹培忠运作下,

陈松青旗下控股公司佳宁,

股价狂飙16倍,

而詹培忠也因此得名“金牌庄家”。

盛名之下,

益大、

侨联及维达等公司纷纷找他坐庄。

鼎盛时期,

詹培忠坐庄公司达20家,

超整个港股成交额的1/10。

不到3年,

詹培忠晋身亿万富豪之列。

当时港媒称,

詹培忠炒股如“猪笼入水”。

猪笼呈网,

打水本是一场空,

但换个角度想,

水从四面八方涌来,

恰如财运亨通。

成为大亨的詹培忠,

喜欢约记者吃饭唱歌。

每到歌厅,

必点红歌,

最爱《洪湖水浪打浪》和《南泥湾》。

港报形容其“叱咤叫喊,

汹汹崩室。

临别时,

詹培忠习惯从口袋掏几叠千元大钞,

一张一张抽出,

扔在歌厅银盘之上。

1983年,

香港又落冰雹,

股灾不期而至。

佳宁公司倒闭,

大富豪陈松青因经济罪入狱,

詹培忠声名受损,

金牌庄家有口难辨。

他一怒全家移民加拿大,

然而生活温吞无趣,

当地股市佣金高昂,

难寻用武之地。

1985年,

詹培忠返港,

卷土重来,

不再坐庄,

专门收购空壳公司,

注资重组,

出售赚钱。

詹培忠将这套模式命名为“寻宝游戏”,

那些濒临死亡的公司,

在他眼里就是宝藏。

当时赌王何鸿燊占股的港澳发展,

已在破产边缘。

詹培忠在赌王、

银行、

政府间左右逢源,

不但了结债务,

两年后,

港澳发展市值超10亿港币。

相当于,

詹培忠仅注入数十万资金,

便获取价值3亿港元以上股权。

此后詹培忠连收7家濒死公司,

改造后转售,

每笔净赚数千万,

“仙股医生”名号不胫而走。

江湖人称,

詹培忠拥有金手指,

指向哪股,

就能改变哪股气运

凡他沾手的股票,

散户总是蜂拥而至。

有人质疑詹培忠利用法律漏洞,

炒作股价,

他回应称:

“别人说我懂得利用灰色地带。

我说这是剩余权利。

在法律有规定的我遵守,

法律没有规定的就是我的。

1991年,

他踏足政界,

当选香港立法会议员。

有人质疑他以前是做“贼”,

现在改做“警察”,

詹培忠反驳说,

他从政目的就是要监察香港联交所。

在立法局,

他快人快语,

脾气火爆,

“潮州怒汉”常是报纸主角。

金色劳斯劳斯房车正是当时所购,

金劳詹豪气四溢。

名声最盛时,

连内地的企业家都登门求教。

潮汕老乡黄光裕受其指点纵横股市,

詹评价称,

“这个后生仔够胆敢拼,

加上少许运气,

就能闯出条大路”。

极盛之下,

命运再次扭转。

1998年,

立志要监察联交所的詹培忠,

因商业罪名被判入狱一年,

关押在香港赤柱监狱。

那是香港最大最严格的现代化监狱,

即便香港特首来视察,

也必须搜身。

雨夜屠夫林过云,

世纪贼王叶继欢,

屯门色魔林国伟都曾关押于此。

入狱时,

狱警刻意把他和香港贼王叶继欢同关一室。

詹害怕,

大声抗议,

同是潮汕人的叶继欢听见乡音,

与之攀谈,

两人竟聊得投机。

此时,

贼王已瘫痪,

股神已落寞,

那些他们曾搅动的风云,

终化囚室内漫漫时光。

某日,

叶继欢问他:我不义之财不少,

可否教我炒股。

詹培忠说,

股场如赌场,

十赌九骗,

还是将钱留给家人享用吧。

叶听后长久无语。

八个月后,

詹培忠提前出狱,

瘦掉25磅。

友人酒家设宴,

依旧是当年的鱼翅捞饭。

詹培忠说,

他一生大起大落,

从来无悔,

但此次入狱终于想明白个道理。

有风就要驶尽,

无风不妨避一角。

关押赤柱监狱前,

詹培忠曾在荔枝角收容所中转,

编号16813。

即便在厄运之中,

詹培忠仍觉编号是好彩,

16813,

谐音一路发一生。

出狱后,

詹培忠开始收复失地。

2003年,

詹培忠回归股市,

买入骏雷股份,

消息披露当天,

股价飙升1.5倍,

两天后,

他又买入北方兴业,

股价翻番,

仙股医生再次声名大噪。

一年后,

他重新当选香港立法会议员,

“我是第一个以议员身份坐牢的人,

也是第一个做完牢又做回议员的犯人”。

咆哮声再次在立法会响起,

有友人赠条幅“宁做直折剑,

莫做曲全钩。

2007年,

詹培忠被查出颈癌,

医生称,

恶化若严重,

需切舌头。

詹培忠愤怒,

“我金劳詹,

靠什么起家,

你要割我舌头,

那就是让我收山啦”。

他在风浪中颠簸太久,

早已不在意命运狞笑,

不久后,

他病愈,

并宣称依旧能饮一斤茅台。

2008年金融海啸来袭,

八月时股市无起色,

詹培忠索性乘直升机飞赴澳门。

他记忆力强,

多年来恒生指数,

股价升跌倒背如流,

赌博时独喜百家乐,

因为可以记牌。

在澳门永利赌场,

詹培忠每局投注150万,

连玩40把,

赢了32次,

最多时,

一局就赢3700万。

10个月内,

他在赌场净赚2亿700万,

胜过当年股市收入。

詹培忠眼中,

股市和赌场并无分别,

都可以通用他的独家秘诀。

驰骋股市多年,

他总结了12字秘诀:心清、

数熟、

赢谷、

输缩、

够毒、

知足。

心清是认清大势,

数熟是亲近数字,

够毒是不讲感情;

赢谷是趁胜追击;输缩是一输钱势头不对就立即走人,

别存翻本念头。

最关键是知足,

输多要收手,

赢到某一程度亦要走人。

可是,

即便凭这秘诀纵横半生,

詹培忠仍然奉劝众人,

“十赌九输,

量力而为”。

2016年6月,

詹培忠宣布再次参加立法会选举。

宣布后第二夜,

他心口疼痛,

腿脚无力,

想叫救护车,

又怕惊扰邻居有损形象。

他向家中观音祈祷,

如过此关,

就戒酒和牛肉。

数年前,

他受访时说:

“这个自由社会,

人人都在赌博。

女人不可嫁错郎,

男人不可入错行,

结婚生子,

工作前程,

都是另类赌博。

赌博避无可避,

最要紧是想清你在做什么,

身在何处。

那一夜,

或许是他人生最大一场豪赌。

第二日,

他被送往港安医院ICU,

心血管撕裂,

先后接受4次手术治疗。

病愈后,

渐渐淡出江湖。

第二年,

港交所交易大堂关闭,

红马甲已成往事。

大堂原址改为金融博物馆。

博物馆外立有一面巨大贝字墙。

上面有赢、

赞、

赏,

亦有贼、

贿、

贪。

那里几乎有所有带贝的字,

唯独没有赌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