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资治通鉴》是帝王之书?

《资治通鉴》确系帝王之术,只是帝王心术往往隐藏在字里行间,必须寻味再三,才能发掘,古人的思所想,所作所为,竟与今人无不暗合。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古人诚不我欺。

这部解码中华帝国历代国运盛衰的煌煌奇书,起篇于周烈威王二十三年。

相传毛泽东在与小护士孟锦云聊天时,特意点出这一开篇的要害:“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说是司马光认为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一件继往开来的历史大事件,便是“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可以被视作中华帝国史的一个缩影,权力更迭、兵家胜败、天下分合,无不包罗其中。对于《资治通鉴》而言,“三家分晋”也可被视为定调之笔,短短数千字,包含着政治、战争、外交、阴谋、背叛与复仇,至今读来,一咏三叹,可谓气象万千。

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要从一场权力交接讲起。

春秋末年,雄霸中原的晋国国力日减,实权被智、赵、韩、魏四大家族把持,其中尤以智家的势力最强。

在智家的人才梯队里,有两个青年干部表现突出:一个叫智瑶,一个叫智宵,两人都是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智家的家主有意传位给智瑶,却遭到族人的反对。族人还写了一份研究报告,分析了智瑶的优劣得失,颇有点现代企业做SWOT分析模型的味道。

这份报告是这么写的:

研究对象:智瑶

优势:5项;劣势:1项。

优势:

形象气质佳,身材傲人(美须长大)。

武力值高,射击和驾驶技术高超(射御足力)。

艺术造诣深厚,多才多艺(伎艺毕给)。

智力值高,有较高的文学和辩论素养(巧文辩慧)。

具备优秀的特质,坚强、刚毅、果断、勇敢(强毅果敢)。

劣势:人品太差!

机会:能够凭借五项优势,强力压制对手。

威胁:人品太差,在成为领导后,群众基础较差。

结论:如果决定智瑶做接班人,智族必灭!

面对这份条分缕析的研究报告,智家家主的反应是:无视掉。

毕竟智瑶长得帅,还能文能武,放在任何一本网络小说里,都是龙傲天主角的标配。就连“智瑶”这个名字都充满了浓浓的杰克苏的气息。

至于人品太差,简直扯淡。逢此乱世,人心诡谲,谁还在乎什么狗屁人品道德?人品差,说明领悟了厚黑学真谛,说明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更证明是做一把手的好材料!

于是乎,智瑶顺利完成了权力交接,凭借拔群的能力,一跃而成为晋国四卿之首——智襄子。

这一天,智襄与另外两大家族的家主——韩康、魏桓一起开party。饭桌上,智襄让韩康很下不来台,甚至还侮辱了韩康的家臣段规。

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在饭局上看到相似的桥段。大老板或许为了彰显自己老大哥的地位,也或许是为了敲打一下对手,经常有意无意在言行上压制、侮辱对方,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服从性测试。受到侮辱的人,往往在利益上受对方支配,因而只能忍气吞声,不便发作。

智襄的家臣智国,听说老板做了这么件low逼的事,实在看不过去,出言劝谏:领导呀,您如果不防备,势必大难临头的!

智襄傲然道:天下大难,尽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临灾难,谁敢兴风作浪(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智国说:《夏书》云,人与人之间结下的仇怨,不会体现在明处,应在对方还没表现出怨恨的时候,便早作防备。现在你一顿饭的功夫,把人家老板、小弟全得罪了,还不戒备,反而拽得一笔,这怎么行呢!蚊子、蚂蚁这种小虫子都能弄死人,更何况是一个大家族的君臣!

然而,智襄睥睨天下之志已不可复抑。他并未理会智国的谏言,反而在王霸的道路上更进一步,继续试探韩、魏两家的底线——直接索要两大家族的土地。

据史料记载,智襄索要土地的借口还非常政治正确,他说:晋国原本雄霸中原,近年来不断走下坡路,甚至受到吴、越等国的威胁。我提议,从我开始,每个人拿出自己家族一万户的领土,上交国家,你们看如何?

智襄或许没有料想,他所设下的这个局,在之后的2500年间一再上演,甚至一度被搬进了文艺作品:电影《让子弹飞》里,黄四郎找来张麻子密谈,提议设个出钱剿匪的局,引得鹅城的两大家族一块出钱,然后坐分两大家族的那点dollar。

黄老爷与智襄的思路惊人的一致,真可谓太阳底下无新事。

韩、魏两大家族虽然没看过姜文的电影,但也不是傻子,对智襄的算盘心中雪亮:自己的土地名曰充公,实际上还不是进了智家的口袋。

无奈的是,智襄提出公义口号的背后,是智家强大的军事实力。弱国无外交,强权即公理。兵锋所指,由不得两大家族不割地。

面对智襄流氓式的索求,韩康不禁回想起,曾经一度被智家所支配的恐怖,以及之前饭局下不来台的屈辱。

耻辱感使韩康热血如沸,他随即准备做出决定——不给土地,死战到底!

曾和韩康一同在饭桌上受辱的家臣段规,站出来说:智瑶这个人,贪图利益,自以为是。不交出土地的话,他会攻打我们,不如就给他罢!

看着韩康难看的脸色,段规顿了一顿,继续道:智瑶获得土地之后,必会更加狂妄,继续向别人索要土地,一旦有人不给,智瑶一定用兵,这便是我们等待的机会啊!

就这样,韩家妥协割地,智襄计谋得逞。

另一边,征索土地的要求传到魏家,魏家也不约而同地将一万户的土地交了出去。但在魏家内部,则议论着古书上的一句话:“将欲败之,必先辅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收拾了韩、魏两大家族之后,智襄毫不松懈,趁热打铁,又将魔爪伸向赵家。

从先前智、韩、魏三家吃饭,而独缺赵家的记载来看,赵家家主赵襄为人比较硬气,并不因智家势大而曲意迎合。对于智襄的要求,赵襄正面硬刚:不给!

转折的时机,看来是要到了。

韩、魏两家几乎兴奋地搓起手来。他们老早就指望智襄被人惹毛,然后不顾一切与对方打个两败俱伤,自己则可坐收渔翁之利。

事情也正向着他们的预期发展,被赵襄怼了一番后,智襄开始生气……智襄决定出兵……智襄下令攻打赵家……

正当韩、魏激动万分,眼看苦熬多年终将柳暗花明的时候,智襄突然找了过来,说,赵家不服管教,我要你们出兵,给我打他!打下来,咱们三家共分赵地!

慑于智家强大的实力,韩、魏只得选择站队,替智家充当打手。

《资治通鉴》原文的记载是这样的:

智伯(襄)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当我读到“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的时候,几乎要笑出声来,既而又不禁佩服智襄的政治手腕。他虽然嚣张自负,却不是白痴,把韩、魏两家绑上战车,既可防止内变,又能加强对赵的军事打击能力,实在是一箭双雕。

就这样,韩、魏两家成为智家完全意义上的附庸。当智襄出行的时候,魏桓给他当司机,韩康给他当保镖(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两大家族的家主,俨然成了智家的马仔。

用政治手腕整顿完内部,智襄又展现出高超的战术水准。他并没有凭恃强大兵力硬攻赵家,而是选择围而不攻,并以大水灌之。大水淹到了赵家城头,老百姓的锅碗瓢盆淹在水里,甚至生出了青蛙(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

遥望浩荡水势,智襄忽然漫不经心道:我今天方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国呀(吾今日乃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韩康、魏桓听了,各自心头一震。要知道,韩、魏两家的都城也都临近河流,随时有被人决水的危险。智襄一句闲言,看似是有感而发,实则暗藏杀心:你们若不服从我,下场将和赵家一样!

史书以颇为暧昧的笔法描述了韩、魏两人的反应:魏桓拿胳膊肘悄悄撞了韩康一下,韩康也踩一下魏桓的脚。两个人基情满满,挤眉弄眼,忧形于色。

正当智襄沉浸在一统晋国、独霸中原的美梦时,谋士絺疵提出了警告:韩、魏两家必反!

智襄愕然:你怎么知道的?

絺疵分析道:从人之常情便能推导出来。我们调集韩、魏两家兵力攻赵,赵家覆灭,下一个肯定轮到韩、魏两家。现在三家相约瓜分赵家土地,破城指日可待,韩、魏两家不喜反忧,这不是要反是什么?

第二天,智襄叫来韩康、魏桓,直视两人的眼睛,平静地问:“你们想要造反吗?”

这便是智襄的风格,单刀直入,霸悍凌厉。

韩、魏两人心中大惊,心知这是生死存亡一线的时刻,竭尽全力控制住自己的表情和声线,诚惶诚恐道:这是挑拨离间!是赵家派来的奸细!这是要阴谋分裂我们团结的队伍,让我们放松对赵家的攻击!领导您想呀,我们俩又不是傻子,转眼就能到手的赵家土地,我们不去要,反倒要冒险作死,这怎么可能呢!

智襄沉吟良久,觉得很有道理,便放两个人走了。毕竟,他很难相信眼前这两个畏畏缩缩、逆来顺受的马仔有背叛自己的勇气。

韩、魏两人刚走,絺疵进来说:领导呀,您怎么把我的话透给他们了!

智襄再一次愕然:你怎么知道的?

絺疵道,刚刚韩、魏两个人仔细地端详了我一番,又匆忙离去,这肯定是因为知道我心中的想法呀。

絺疵情知大势无可挽回,请命出使齐国,主动远离权力中心。智襄不以为意,自信在高压的管理手段下,没有人敢反抗。

这一夜,夜凉如水,智襄睡梦正酣,一支奇袭部队悄无声息地潜入河堤,于无声中刺杀了守堤军士。

随着一声令下,河堤被决口,未过多久,大水积聚,仿佛怒龙惊吼腾跃,伴着隆隆沉雷,飞驰向智襄大营。

大水反灌,声势浩大,智军一时大乱。忽听得侧翼传来沉闷的喊杀与短促的嘶吼,竟是韩、魏军队乘势掩杀。正慌乱间,远方又响起一阵劲急的号角,随即杀声震天,凄冷的月光下,只见赵襄亲率大军,呼啸而来……

赵、韩、魏三家合谋逆袭,一举击溃智军,斩杀智襄,尽诛智氏满门。

智族领土被赵、韩、魏三家瓜分殆尽,智襄的头颅被制成饮器,供赵襄把玩。

自此而始,三家分晋之局已成。

后世史家,皆论智襄贪得而亡,这未免有点成王败寇的味道。事实上,在晋国四卿中势力最强的智家,通过分化、蚕食等手段,以阳谋逐步吞并其余三家,未尝不是一种杰出的选择。

除非智襄改变积极扩展的战略决策,做一个守成之主,可保一时太平。但这也无法保证不会受到其他家族的觊觎,智襄的性格也促使他做出决断——与其战略防守,不如主动进攻。

作为防守方,韩康、魏桓以及段规,则成为后世政治家们争相效仿的典范。面对智襄的威压态势,他们没有如匹夫一般按捺不住、挺身而斗,而是忍气吞声,默默地助长智襄的嚣张气焰,帮他在飞速奔向深渊的道路上,狠狠地推上一把。

包括智襄在内,本文所有人物的智力水准,都是远远超出一般水平线的。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是在特定情势下合理选择的结果。这便是历史的迷人之处,它的曲折、精彩、复杂,是任何文艺作品都难以企及的。在这个剧本里,没有高低之别,也没有正邪之分。

当然,智襄之败,与其性格缺陷有很大原因。大概是因为自幼身份尊贵,能力过人的缘故,他的心气极高,也极难想象会有阳奉阴违的手下。这是他政治不成熟之处,更是他性格不成熟之处,也常常构成古今富二代的通病。

韩、魏两家则看准了这一缺陷,在长期的蛰伏后,等待时机,一击反杀,实现最终逆袭。

正如《基督山伯爵》所写到的:“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这一场峰回路转的逆袭,与其说是智力上的比拼,不如说是人性间的较量。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