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非遗|秦忠良:千幅“根书”述说三十载创作人生


秦忠良正在打磨根材

秦忠良与他创作的根书作品

秦忠良创作的根书作品

走遍宜昌周边山林,30载寻“根”之旅不言苦;开朗乐观、笑对疾病,痴迷根书创作不停歇;耄耋之年仍传授根书绝活,传播“非遗”文化。他,就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秦忠良。

偶然相遇,爱上根书

秦忠良家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除了必要的家具,摆放最多的是大大小小的或正在做的或已装裱好的根书作品。卧室阳台上仅仅4平方米的空间,是他的工作间,一张小小的垫板、一个小小的板凳,就是他的工作台。

“我捡了30年树根,琢磨了30年根书,它们都是我的心爱之物。”秦忠良抚摸着他创作的根书作品动情地说。30年里,秦忠良创作了形态各异的根书作品1000余件。

与根书艺术的相遇,对于秦忠良来说,是一种偶然。1988年,他在翻阅杂志时,非常巧地看到书中的根书作品,被被深深吸引了,“每个字都苍劲有力,全用树根做成,就觉得太神奇了,一下就喜欢上了。”

自此,他认真琢磨起根书创作来。没有任何根雕创作基础,不知道跟谁学,秦忠良自费购买书籍和杂志,撰写学习心得,一点一点地学习根书知识。经过多年的自学理论、潜心实践,秦忠良有了相当专业的书法功底和根书创作理论素养,成为宜昌根书创作的专家。

2013年,秦忠良患上结肠癌,住院3个月后回家休养后,又开始创作,每天工作三至四个小时,至今已有100多件根书作品惊艳问世。他笑谈,“根书让我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千寻根材,潜心创作

“根书以具有一定天然美的根材,按照书法的用笔和章法,创作出来的书法艺术。”秦忠良说,根书创作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极耗费时间、脑力和体力的。

根书创作最重要的是根材,也就是树根。但它们不是普通的树根,而是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枯朽风化的根,这些根材往往质地坚硬,形态沧桑古朴,肌理变化莫测。

为了寻找符合根书制作的树根,秦忠良时常带着干粮,带着钢钎、锄头等工具,行走在宜昌周边县市区,到深山密林之中,上悬崖峭壁上,进峡谷沟壑里。

“挖回来的根都是泥巴坨,屋里经常被搞得脏兮兮的,但是他喜欢,更重要的是做根书是传承传统文化,我也愿意帮着清洗整理。”老伴张远凤说,为找到合适的树根,秦忠良每年会穿坏10多双黄胶鞋,这些年花费的拖运费已有数万元。

蒸煮、防腐、去皮、拼版、打磨、抛光……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再根据树根疤节、孔洞、色泽以及腐朽的纹迹等,结合书法和根雕艺术技法,融入自身的审美情趣,在成千枯根中反复比对,千百次细心琢磨,才能成为一幅幅古朴典雅、形神兼备的根书作品。

耄耋之年,倾心传承

秦忠良以根书会友,推广中国传统文化。2008年,宜昌外国语学校一名外教老师慕名而来,向他求购根书作品。秦忠良特选择颇具意义的古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精心创作一幅根书,无偿赠送给外国友人。

2016年,秦忠良被评选为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在家中办起了“西陵区民间文艺传习基地”。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孜孜不倦地传承根书技艺。

其实,多年来,秦忠良一直致力传承根书创作。他已在城区、夷陵区收了四个徒弟,手把手教授他们根书技艺。“做根书,需要一点艺术修养,要有耐心与毅力,更重要的是耐得住寂寞。”他说,由于根书未被广泛知晓,又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经济效益,想学习的人越来越少。

然而,只要真心热爱根书,愿意吃这份苦,秦忠良就愿意教。夷陵区民间艺术作家协会主席李长庚,从事根书创作12年,得到秦忠良多年的倾心教导,“因为有了他的爱好和坚持,带动了我从事这个行业,也因为他毫不保留地指点,我找到了上等根材,让宜昌根书更加精美。”

2017年,秦忠良将珍藏多年的根书作品捐赠给市老年大学,希望将根书创作推广给更多人,也鼓励更多的老年人乐观快乐地生活。

“夕阳西下夜幕临,旭日东升主浮沉。笑看长江东逝水,轻歌曼舞乐天伦。”秦忠良引用他创作的诗句,表达他将根书创作进行下去的决心。

(杨春艳 夏红胜)

根书简介:

根书是利用具有一定天然美的根材,在掌握传统根艺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将中国笔墨书法创作的法度和要求融为一体再创作的一种艺术门类。根书艺术巧籍天然,是天然美与创作美的完美结合,是大自然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记者手记:

甘于寂寞,不计名利,潜心创作,乐于分享,是秦忠良30年根书创作的最好注脚。一块块根,一个个字,凝聚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五十多岁时开始研习根书,他凭着一股热情,一种钻劲儿,自学成才,成为宜昌根书创作的专家。深居斗室,患上癌症,他乐观面对,依然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并主动将传承根书作为己任,毫不保留地将一身技艺传承他人。不求名利不计回报,他将倾入心血制作的根书赠予他人,希望更多人甚至外国友人能了解根书创作、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杨春艳)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