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一、阎宇、胡文阁、杨乃林揭秘经典戏歌背后的故事

戏曲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经过千锤百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入脑入耳入心。而当戏曲与新时代流行音乐相结合,便有了戏歌。

歌中有曲,曲中有韵,韵中有戏,相得益彰,风格独特,戏歌这一艺术形式一经诞生,便很快受到人们的追捧与喜爱,不仅提升流行歌曲的品位,还促进戏曲的复兴。

本周《回声嘹亮》邀您共享的是两首经典的戏歌作品《前门情思大碗茶》与《梨花颂》,让我们在这两首歌曲中共同体悟歌曲背后的戏梦人生。

《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一首京味儿十足的戏歌,由著名词作家阎肃作词,我国一级作曲家姚明作曲,著名歌手李谷一演唱。

歌曲吸收了北京曲艺音乐的素材,将中国的传统戏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还使用了电子合成器模仿三弦、琵琶等音,让听众在大碗茶里细细品味中国戏曲文化的独特韵味。

创作者阎肃老师的儿子阎宇与著名歌手李谷一登上《回声嘹亮》的舞台推介了这首别具一格、首开先河的歌曲。

“上世纪90年代初,空政文工团有一个作曲家叫姚明,他有一天跟我爸聊起来说阎老咱们能不能也写一首北京的歌。”

阎宇回忆起父辈们创作这首歌的初衷——“咱们来一个民间的老百姓的歌儿,咱写这个韵味、京味,然后把这个京剧的这个调门都扔进去。”

在简单而纯粹的想法:“写一首北京的歌”中,这首特殊艺术形式的戏歌《前门情思大碗茶》诞生了。

但等真正开始录音的时候可难坏了并非北京人的演唱者李谷一,除了卷舌不标准,还有北京特有的儿化音。

李谷一说:“京歌、京腔、京韵它是有特定的吐字方法的,而且它也是本来就是这么写的,就必须这样唱。”

经过反复的练习,不懈的努力,这种多年来的语言习惯终于被克服,现场李谷一也用非常正统的京腔赢得了观众的敬佩和掌声。

值得一提的是,“戏歌”这一叫法和分类还是李谷一提出来的。

“我这一辈子唱了将近800来首歌吧,所以把它归类的时候我归出来。”李谷一提到,“这一类歌算什么歌呢?因为我是戏曲演员出身,很自然想到这就是戏歌”。

除此之外,该曲的经典致敬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曾有80多个国家、170多位各国元首政要、600多万中外宾客光临过的老舍茶馆如何用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温暖游子的心?当然,还有让人惊叹不已的大碗茶琴和精妙绝伦含灯大鼓表演呢!

今晚《回声嘹亮》带你领略,不一样的《前门情思大碗茶》!

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杨乃林作曲,京剧学者、剧作家翁思再作词的《梨花颂》,是新编历史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词曲典雅,意境深渊,回味悠长,感人肺腑。

歌曲直接呼应《大唐贵妃》中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主题,唱腔设计以京剧二黄调式为主调,加入了梅派唱腔特色,个人主唱与合唱相辅相成,委婉大气。

这首歌被梅派第二代传人梅葆玖先生视作心头所爱,曾被老人家唱进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了全世界,甚至在其追悼会上循环播放。

今晚,梅派第三代传人、梅葆玖先生的唯一男旦弟子胡文阁和曲作者杨乃林将登上《回声嘹亮》的舞台,推介这首中国戏歌的经典之作——《梨花颂》。

当胡文阁演唱师父梅葆玖先生生前最爱的这首曲目时,心中感慨万千。

“只要有时间,就跟师父探讨《梨花颂》,师父都特别高兴。虽说是一首京歌,但是他老人家下了很大很大的工夫琢磨,才能让世人这么样传唱,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艺术家。”

他还回忆起与师父梅葆玖的点点滴滴,深深的为梅先生的艺得所折服,感叹道:“世间再无小梅郎,却留下了传世之作《梨花颂》。”

在谈起与梅先生共同诠释创作《梨花颂》这部作品的契机时,杨乃林表示,他们是1990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场大型晚会上结缘的,后来梅葆玖先生提出要将其父亲的经典作品都配上交响乐的想法,但恐遭人非议,所以一直到1995年才录了一个唱片。

他提到,其实《梨花颂》一开始是委派其他人所作的,后来才辗转到了自己手里:“我当时是创作组的其中之一,但是我担任的是配器。后来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个作曲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了,这个时候已经临近快排戏了,梅先生说杨乃林你这个任务要担起来,我才又改成作曲,临危受命,真是逼出来的。”

就这样,杨乃林凭着内心对戏曲的热爱铸就了经典戏歌《梨花颂》。

另外,还有哪些热爱《梨花颂》的经典致敬人会来到《回声嘹亮》的舞台?会讲述哪些不为人知,却令我们深深折服的梅葆玖先生的生前故事?今晚《回声嘹亮》为您揭晓!

国粹传承任重道远,艺术之心永不熄灭。让我们用最经典的方式,孜孜不倦地追随着时代之声,唱响回声嘹亮。

今晚19:30,《回声嘹亮》我们不见不散

编辑 | 马瑾

©央视综艺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