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shop给图片转线稿的原理你搞懂了吗?

图片转黑白线稿、彩色线稿,这个小技巧在Photoshop中是非常实用的,应用的频率也相当高。

虽是相对来说很简单的技巧,但真正懂得原理的人却是不多。就算是做这种图片转线稿的文字或视频教程的人也不会着重去讲这背后的原理,因为涉及到很多知识点,都讲出来反而会加重学习者的负担。

其实这是一种很畸形的学习方式,学习者既想学知识,又想快点学到知识,事实上很多人到最后都会有种学的多却没学到的感觉,再回头去复盘那些知识还会是一知半解,究其原因都是没搞懂背后的道理,学了跟没学似的。

有点跑题了哈,年纪大了总会有许多感慨,下面进入今天的正题。


图 1

讲原理之前,我先说明下操作步骤。

图片转线稿的具体步骤:

  1. 去色
  2. 复制一层
  3. 更改混合模式为“线性减淡”
  4. 反相
  5. 执行滤镜→“最小值”
  6. 盖印一层,更改混合模式为“正片叠底”

其实到第5步就差不多做好了,但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又加了一层加深层。如果你还想给黑白的线稿再覆盖一层原有的色彩,可以将原图置顶,更改混合模式为“颜色”,这样就做成了彩色线稿。

下面开始讲原理。

从这些步骤里,我们可以拆出下面几个问题:

  • 为什么要去色?
  • 为什么要复制一层?
  • 更改混合模式为“线性减淡”后,为什么要执行反相?
  • 滤镜中“最小值”的原理是什么?
  • 为什么要盖印一层,再更改混合模式?
  • 给黑白线稿上色使用的混合模式怎么理解?

下面我来一一解答。

1)为什么要“去色”?

图 2

图片色彩信息太丰富是不适合做线稿的,我们给原图去色是为了得到明暗分明的灰度图像,同时也是为了配合下面的要做的混合模式。

2)为什么要复制一层?

执行混合模式是需要两个图层的,分别是基底层(下)和混合层(上),我们给混合层更改混合模式就能得到基底层与混合层混合而成的结果层。

(有点绕,需要好好消化。)

3)更改混合模式为“线性减淡”后,为什么要执行反相?

图 3

将复制层更改为线性减淡后,Photoshop会查看通道内的颜色信息,并通过增加亮度让基底层跟着变亮以反映混合层(如上图),这时候你再执行反相(图像的色彩全都用互补色代替,即黑变白、红变青等),所有的颜色都反过来变成黑灰色居多,就会让基底层的亮度一下提到最高,来反映混合层,而由于两个图层所有明暗分布的位置都是相同的,最后得到的结果层会像下面的白色图片一样。

图 4

4)滤镜中“最小值”的原理是什么?

就是在一个半径范围内显示最暗的颜色,这个半径范围就是原图中物体的轮廓扩展的范围大小,半径范围调的越小,轮廓就会优先显示那些更暗的颜色,半径范围调的越大,轮廓就会越趋近原图。如下图,我设置的半径范围是1,最后得到了我想要的线稿。

图 5

5)为什么要盖印一层,再更改混合模式?

我们的目的是给上面的线稿的线条再加深一点,在这里盖印一层是为了得到做好的线稿作为混合层,盖印图层可以把当前没有隐藏的图像都印到一个新建层上。

然后我们更改混合模式为“正片叠底”就是为了加深线条。正片叠底就类似于你用一根笔描了一条较浅的线条,然后为了加深线条的颜色就又描了一遍。

图 6

6)给黑白线稿上色的使用的混合模式怎么理解?

我们给黑白线稿上色的混合模式是“颜色”,它的作用是让基底层只留下的明亮度,然后再叠加混合层的色彩和饱和度。

因为我们使用的混合层是原来没有去色的原图,而下面的基底层本来就没有色彩和饱和度,只有灰度图像的明亮度,这时候再给基底层加上混合层的色彩和饱和度就会得到彩色线稿。

一幅彩色图片必要的三个条件就是色彩、饱和度和明亮度,如果一幅彩色图像少了明亮度,那么这幅图像就是由各种色块组成,原因是它少了区分各种色块的明暗轮廓。

图 7

到最后我们的彩色线稿就完成了。

图 8

上面我已经很具体介绍了这些原理,你跟着看一遍能理解是最好,如果还理解不了,可以自己在Photoshop里多试几遍,原图我就放在上面。

(本文最后最后编辑于2018年9月16日)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