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的养蛙手册,有了它净利润轻松超2万!

一、食用青蛙养殖前景及效益分析


1、青蛙的营养价值及市场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高品质的生活,无论是饮食还是穿着都讲究健康舒适,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吃饱穿暖的时代,当今更加注重的是健康舒适。从营养健康、口感品质、食用价值角度来说,虾、蟹、蛙类等水产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青蛙尤胜鸡肉,故称“田鸡”,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水分和少量脂肪,肉味鲜美,蕴含丰富的钙和磷,有助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缓解中老年骨质疏松,所含维生素E和锌、硒等微量元素,能润泽肌肤,防癌抗癌。

青蛙学名黑斑侧褶蛙,属于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广泛,在我国的华北、华中、华南地区的平原和丘陵上都能够看到它们的踪影。近年来,由于受到环境污染、人工捕杀食用的影响,青蛙的数量日趋减少。许多地方都有食用青蛙的习惯,市场需求空间较大,人工养殖逐渐兴起,这不仅成为保护、发展、繁衍青蛙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成为迎合市场需求和保障农民创收的新项目。青蛙养殖规模可大可小,并且见效快,利润丰厚,市场目前正处于急速发展阶段。

2、青蛙的养殖效益


随着人工养殖的快速兴起,养殖技术日趋成熟,青蛙的亩产量普遍能达到1000-2000㎏之间。湖南益阳地区是全国规模最大、最集中的青蛙养殖区域,青蛙精养面积已突破1万亩,由于养殖效益可观,净利润可达2万元以上,故近年来以益阳为中心在全国各地快速扩张。

二、食用青蛙的场地建设


1、场址选择


建造一个规范合理的青蛙养殖场,是养蛙成功的基础。由于青蛙喜欢在安静、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活,青蛙养殖场最好选择在平坦开阔、背风向阳,同时水源比较方便的地方。生产实践中养殖从业者一般选择稻田改造作为养殖场地,因为这样的底质能保证所建造的蛙池能够蓄水。同时,养殖青蛙的场地附近最好有河流、水库、塘堰或比较丰富的地下水,青蛙养殖特别是蝌蚪期间,其养殖用水必须清新无污染,水质符合NY5051-2001的要求。使用地下水来养殖青蛙的,一定要确保该地下水无重金属污染,对于矿物质超标(曝气后水面出现红色浮沫等)的水,则不要使用。

青蛙养殖场地还应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因为地势较低的地方,夏季暴雨洪水期间,如果洪水将蛙场淹没,即使不导致青蛙逃跑,也会致使青蛙因抢占陆地而挤压造成批量死亡。

2、蛙池的开挖


蛙池开挖方式现在普遍采取“回”形一体化养殖池建设。这种蛙池样式无论是从照顾青蛙的生活习性,还是在方便养殖管理,都具有目前其它池形所不具有的优势。

所谓“回”字形池,就是单个蛙池四周的埂和池中的环形沟组成了“回”字,形成蛙池的基本结构。建设规格为长25m,宽8m,每口蛙池约200m2,每亩场地大约可以挖建蛙池3口。在开挖青蛙养殖池时,最好先将场地进行测量,然后在地面用白灰画出草图,最后让挖掘机按照画线进行开挖池沟和做池埂。

蛙池外围设置1.2m高的尼龙围网,埋入地下部分为30cm,这样既可以防止青蛙逃走,也可保护它们免受蛇、老鼠、黄鼠狼等天敌的袭扰。防逃网使用40目左右的密眼网布,有效避免有小蝌蚪钻出网外,同时围网上端要做成“7”字型,防止青蛙外逃。整个养殖场要用围网架起网棚,防止鸟类等天敌捕抓青蛙。






三、青蛙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1、青蛙形态特征


养殖成蛙一般体长约为7—10cm,体重50—100g,雌蛙较大,雄蛙略小,头部略呈三角形,长略大于宽,眼大而凸出,眼后方有圆形鼓膜,大而明显。背部基色为黄绿色或深绿色,或带灰棕色,背部及两侧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白色,较多个体有背中线,因其所有个体的体侧都有褶皱,故生物学家将其定名为“黑斑侧褶蛙”。


2、青蛙的生活习性


青蛙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常栖息在稻田、池塘、湖泽、河滨、水沟内及水域附近的草丛中。一般白天休息,晚上捕食,能吞食飞蛾等昆虫,是有益的捕虫能手。青蛙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较快,从孵化到成蛙,只需4—5个月,经过卵期、蝌蚪期、变态期、幼蛙期和成蛙期五个阶段。在我国长江流域,每年立冬前后,平均气温低于16℃时,青蛙钻入冬中,开始冬眠,羿年3月中旬它们开始苏醒,开始寻找配偶,一般4—7月进行繁殖,其中4—5月是产卵高峰期,卵期孵化较为短暂,一般只需4—12天就能看到蝌蚪从卵的保护膜内钻出来,完成孵化,进入蝌蚪期。




3、青蛙对外部环境要求

【温度】

青蛙是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在自然条件下,青蛙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水温超过32℃以上时,活动明显减弱,超过35℃时会导致青蛙极度不适,进而死亡。

【湿度】

湿度是青蛙生存、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蛙类的皮肤没有保护体内水分蒸发的组织结构,只靠皮肤腺体分泌的黏液来保持体表的湿度显然是不够的。因此,蛙的栖息环境既要有水的池塘,还要有杂草丛生、温暖潮湿的环境。同时湿度和温度还有密切的联系,温度越高则要求湿度越高,否则会因温度高、气候干燥,导致水分蒸发过快继而影响蛙的生长生存。

【光照】

青蛙昼伏夜出,怕阳光直射,但趋弱光,平时喜欢在向阳、有阴的草丛中栖息。

【水质】

青蛙卵在水中孵化,蝌蚪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因此要求蛙池水域有较高的溶氧量,一般要求达到渔业水质标准,水中溶氧量不得低于3ppm。幼蛙、成蛙虽然用肺呼吸,可以直接从空气中呼吸氧气,但其皮肤仍有辅助呼吸作用。青蛙养殖池要求水域pH值为中性或弱碱性,pH在7-8为宜。


四、青蛙的人工繁育及蝌蚪培育


1、青蛙的人工繁育

【亲本的选择】

早期养殖户种质来源全部通过野生捕捞,通过多年人工驯养,养殖技术日益成熟,现在人工养殖青蛙种源一般是经过多代人工驯养的蛙种,养殖场每年都会自行留种,但也提倡与其它地区养殖场串换种源,以减少因长期近亲繁殖带来的危害。

种蛙选择应挑选身体强壮、表皮光滑、没有伤残、体重50g以上三代以内的种蛙。繁殖种蛙可使用2-3年,实际养殖过程中为加快换代速度,养殖户大多用当年养殖青蛙作为下年的繁殖种蛙。

【种蛙放养】

种蛙放养一般在9—10月份,放养密度为8—10只/m2,雌雄比例1:1—1.5:1为宜,种蛙在种蛙池中冬眠后,来年3月份左右苏醒,在清明节时期开始抱对产卵。

【种蛙池选择】

种蛙池与养殖池按照1:10为宜,为了给种蛙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产卵环境,在它们入池前,要先给产卵池消毒,可选用全池泼洒聚维酮碘,同时,种蛙在放入种蛙池前也要进行消毒处理,从而减少病害发生。为了方便取卵,在池内水沟中,每隔2—3m,用树枝、稻草、水草搭建产卵巢一个,长度在0.6m左右,巢没入水中2—3cm,表面与水面平齐。

【产卵】

一般当平均气温达到18—20℃时,种蛙开始自由抱对,它们喜欢安静的夜晚,当雌蛙听到雄蛙宏亮的鸣叫,就会向雄蛙靠拢,抱对的种蛙不会走远,一般正常情况下,3—4天就会产卵,气温较低时,则需要5—8天,甚至13天左右才会产卵。产卵前,种蛙先在巢四周转,好像是在寻找最佳产卵位置,一般会在早上5、6点,中午11点至1点产卵。由于是体外受精,整个产卵过程有时只有2—3秒,产卵后,雄蛙会立即走开,而雌蛙肚子明显变小,刚产出的卵块,形状很散,产卵后一小时,才能捞出卵块,此时卵块为圆形或方形,如果产卵过程受到打扰,卵块会分成两截。雌蛙产卵量,与个体大小、营养状况有直接关系,正常情况下,50g左右雌蛙产卵量一般在1000-2000粒;100g左右的雌蛙产卵量一般在2500-3000粒。多龄种蛙的蛙卵受精率会有所降低。

【采卵】

受精卵不宜久留在产卵池中,一般应在产卵后2-3小时采卵,卵块采收时间,一般选择早上7、8点,下午1、2点,这时受精卵外的卵膜已充分吸水膨胀,水面上可以看到一片灰黑色的卵块,这时是采卵的适宜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卵块颜色较深的一面为动物极,必须朝上,颜色偏白的一面,为植物极,必须朝下,蛙卵的孵化率可达到100%,如果被翻转,会导致无法孵出蝌蚪。采卵时要用剪刀剪断与卵块粘连的水草,切莫强拉硬扯,以免弄破卵膜,影响孵化,采下的卵块要迅速移入养殖池环沟中孵化。

【放养密度】

目前放养密度一般在8万-10万尾/亩,按照90%的成活率,每个卵块按2000粒计算,一般每个养殖池(0.3亩)中可放养18-20块。


2、蝌蚪的培育

【进池前的准备】

无论是在投放卵块或是蝌蚪前,养殖池必须提前做好相关准备,保证种苗成活率。①清塘。使用石灰,漂白粉为宜。②肥水。蝌蚪孵出的3-5天一般不食东西,主要是以自身的卵黄囊供给营养,卵黄囊消失后,开始吃浮游生物、有益藻类等,这就要求我们养殖户要提前肥水,培育优良天然饵料,以供蝌蚪摄食。

【蝌蚪饲养】

投喂管理:饲料投喂前期一般是每10万尾蝌蚪投500g粉料,早晚各一次,待蝌蚪养殖到30天左右,即可以开始投喂粉料与颗粒料混合投喂,一般投喂4-6天,即可全部转为颗粒料投喂。待蝌蚪养殖到40-50天左右,蝌蚪开始变态,先伸出后腿,待60-70天时,伸出前腿,尾部逐步退化,完全变态成青蛙。

【水质管理】

蝌蚪养殖过程中,当蝌蚪长到大于围网网孔时,要将蛙池中水加满,增加蝌蚪活动空间,降低蝌蚪密度,同时也能起到增加水体溶氧作用,等到变态期蝌蚪长出后腿时,再降低水位。前期注重肥水,做到水质“肥、活、嫩、爽”,进而保证水体溶氧量,定期使用“光和细菌”、“芽孢杆菌”、“过硫酸氢钾”等调节水质,条件允许情况下,保持适度换水,培育优良水质。


五、幼蛙及成蛙的饲养管理


1、幼蛙的投喂及驯食


幼蛙上岸后,开始用肺呼吸,此时只摄食活饵,因而要开始驯食,驯食方法有诱虫灯驯食和人工驯食两种。

【诱虫灯驯食】

在蛙池上空装1—2个诱虫灯,灯下方放置弹性较好的食台网,食台网上撒上青蛙“0号料”,晚上打开诱虫灯,青蛙在捕食虫子的同时,跳到食台网上,使得饲料弹起,青蛙误将弹起的饲料当做昆虫捕食,久而久之,青蛙形成了只要跳到食台网上就有饲料吃的条件反射,从而达到驯化青蛙摄食饲料的效果,一般3天左右能驯食成功。

【人工驯食】

在食台网上撒上青蛙饲料,再将饲料丢到青蛙身上,青蛙看到误以为是虫子继而捕食,同时,在跳跃过程中也会使得食台网上的饲料弹起被青蛙捕食,逐渐的,使青蛙形成固定的摄食习惯,从而达到驯化效果。人工驯食较慢且劳动强度较大。


青蛙驯化好后,只需把饲料撒在食台网即可,青蛙便会成群的自动摄食,由于青蛙贪食,所以要根据天气、蛙的摄食情况合理安排投喂量。投喂幼蛙一般选用颗粒较小的“0号料”,当幼蛙生长到个体达15g以上后,就可以更换为颗粒稍大的“1号料”。


2、水质管理


蝌蚪变态成青蛙后较少下水,平时一般在岸上活动,需要池水只是保持皮肤湿润,但如果蛙池水质太脏,也会给青蛙养殖带来危害。日常管理中定期使用“聚维酮碘”、“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对池水进行消毒,条件允许,勤换池水,保持池水干净,维持良好的生活环境,降低病害发生。

3、食台制作及定期消毒


青蛙养殖需要自己制作专用食台,食台大小一般为长1.5m,宽1m,也可以根据场地采食区的大小来适当调整食台的大小,食台四周采用2cm×3cm规格的小方木条做框架,用40目的尼龙网布做底部。为了提高制作效率,一般框架用3cm的气动射钉固牢,尼龙网布用气动马钉固牢。一口约200m2的蛙池,需要准备约35个食台,一亩地3个养殖池则需要准备105个左右食台。由于投食量大,食台残饵多,要定期对蛙池、食台以及青蛙消毒,消毒剂应选择较为温和无刺激的消毒剂,如“聚维酮碘”、“季铵盐络合碘”等,避免对青蛙造成刺激。

4、除草与遮阳


青蛙养殖池中央休息区可以有少量杂草,四周投食区和蛙池外围不能有杂草,投食区杂草过多会影响青蛙摄食,蛙池外围的杂草,会给青蛙天敌躲藏提供隐蔽的空间。除草工作要提前进行,不要等到杂草丛生时处理,到时候费时费力,同时清理困难。

发现有蝌蚪已变态成青蛙时,应及时在蛙池中央休息区搭上遮阳网。遮阳网一般使用小竹竿或木条支撑,为保证空气流通性,高度要求90cm以上,遮阳网要捆扎牢固不留边角,避免网布随意垂吊,防止刮风将遮阳网吹动从而惊扰青蛙。


六、青蛙的常见病害防治管理


任何品种随着人工高密度养殖后,病害都会发生,笔者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生物防治的健康养殖理念。

01

红腿病


(1)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和不动杆菌。红腿病又称败血症,为蝌蚪、幼蛙及成蛙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其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及乙酸菌及乙酸钙不动杆菌的不产酸菌株等革兰氏阴性菌。

(2)症状:病蛙精神不佳,无食欲,弹跳无力,两后腿和趾部充血并有浮肿,前肢充血,体表腹面及颌下皮肤有出血点和血斑,腹部膨大,腹腔内有腹水,肝、肾肿胀,临死前病蛙有呕吐和便血情况。养殖密度过高,养殖水环境恶化容易引起此病,流行季节为每年5-10月份,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3)防治措施: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定期使用“聚维酮碘”、“高锰酸钾”对水体消毒。对发病青蛙采取内服:“恩诺沙星”+“维生素K3粉”进行治疗,同时使用“EM菌”、“高铁酸钾”等改良水质与底质。


02

腹水病、肠炎病


(1)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

(2)症状:病蛙行动迟缓,厌食,腹部充水膨大,病灶明显。流行季节为每年春、秋季,发病率可达50%,致死率30%-50%。投喂不干净饵料、 青蛙暴饮暴食等均会引发此病。

(3)防治措施:定期内服“复合多维制剂”、“三黄粉”、“酵母菌”、“乳酸菌”等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对发病青蛙采取内服“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维生素K3粉”治疗。保持优良水质。定期使用“光和细菌”、“乳酸菌”、“芽孢杆菌”、“高铁酸钾”等水质改良制剂改良水质与底质。

03

气泡病


(1)病因:一般情况下气泡病多是由于池中有机质大量发酵所产生的气泡被青蛙、蝌蚪吞食而致。水温过高,水中溶解氧、硫化氢等气体过饱和都会成为发病诱因。

(2)症状:蝌蚪肠道内充满气体,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而仰浮于水面,严重时,膨胀的气泡阻碍正常血液循环,破坏心脏,解剖后可见肠壁充血。

(3)防治措施: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控制池中水生植物数量。对发病青蛙可采取向养殖池加10ppm食盐或加井水的方法进行治疗,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全池泼洒“芽孢杆菌”。


04

脑膜炎(“歪脖子”或“白内障”)


脑膜炎是近年来对青蛙高密度养殖造成较大危害的一种病,该病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无特效治疗药物等特点。该病在养殖集中区域多发,2017年,湖南益阳地区发病率较高,蝌蚪、幼蛙和成蛙均可感染此病。

(1)致病菌:脑膜炎的致病菌为脑膜败血性黄杆菌。

(2)症状:行动异常、病灶明显,头歪向一侧,在水中打转,失去平衡感。幼蛙阶段,“歪脖子”和眼球“白内障”是其典型症状。

(3)防治措施: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梅雨季节”,加强内服“三黄粉”、“酵母多糖”等提升免疫力。发病初期采取内服“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维生素K3粉”一个疗程。对于发病蛙池水源用“漂白粉”、“强氯精”等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05

水霉病


青蛙、蝌蚪越冬期身体擦伤易发生水霉病。该病死亡率不高,会影响青蛙生长并引发其他疾病。

(1)致病菌:水霉和绵霉属真菌。

(2)症状:青蛙体表形成棉絮状绒毛,严重时会造成皮肤、肌肉溃烂。

(3)防治措施:青蛙运输、分池过程中小心操作,谨防造成外伤。一旦发病,可以使用“水杨酸钠”、“聚维酮碘”、“季铵盐络合碘”等,对水霉病具有抑制和治疗作用。

06

寄生虫病


在蝌蚪期,车轮虫、锚头鳋、斜管虫等会寄生蝌蚪引发疾病。 防治措施:彻底清塘、勤换水,使用专用杀虫药物对寄生虫进行杀灭。

07

水生昆虫


有些青蛙养殖池清塘不彻底或是进水时带入水生昆虫,会发生比较严重的虫害,如水蛭、水蜈蚣等。防治措施:蛙池放蛙养前做好清塘工作,进水口用滤水网袋进行过滤是防治该病的根本措施。

七、青蛙的营养需求与饲料选择


经济蛙类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需求有一定的适宜范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五大营养物质含量平衡,才能更有效的促进蛙类生长发育。不同蛙类抑或同一种蛙类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营养配比需求都是不同的。青蛙作为一个新的养殖品种,市场上专用青蛙饲料还较少,目前主要是用牛蛙或是黄颡鱼饲料代替,选择一款好的饲料,与养殖效益直接挂钩,很多养殖户因饲料选择不当,造成青蛙变色、活力低下、低产的情况。选择建议:

①选用正规蛙类饲料。

②选择合理价位饲料,不能贪图便宜。

③选择口碑好的品牌饲料厂家,质量有保障。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