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40年|从锦书难托到微信传声:互联网怎样改变生活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基础性科技发明之一。中国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24年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互联网大国。

从蹒跚起步到阔步前行,从跟跑者到引领者,40年日月如梭,我们看到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也见证互联网发展的中国奇迹。

从互联网到云计算,从大数据到区块链,从网购到网约车,从在线教育到智能家居……互联网从“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正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迅速渗透到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为不平凡的40年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2018年5月31日,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图为人工智能产品展示(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 赵雅丹摄 千龙网发

从书信到微信 互联网渗透千万家

10月北京,花团锦蔟。北京海淀石板路繁华街市,人潮涌动,热闹非凡。路旁大树下,一个墨绿色的邮筒吸引了记者,“现在还有人写信?”

带着几分好奇,记者走进邮筒旁边的家属院,一位耄耋老人正坐在树下与人聊天。老人名叫李树旺,和记者聊起邮筒,满是感叹:“家里亲朋好友多,三四十年前没有电话,相互交流全靠写信。”

“但现在不一样了,自从有了网络,我再也不写信了。”李老说,有啥事打电话、发语音,“这么方便,谁还写信?”

在回龙观东大街龙锦苑邮局后院,落叶洒金。年过古稀的退休工人张大爷说,初上班时的光景,他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1968年,邮电还没有分家,张大爷那时刚上班,在北京昌平当邮差,为6个村庄送信。当时交通不便,3天去一个村庄送一次信,交通只能靠步行。后来邮电给配了装备——一辆二八大自行车、一个绿色邮包,这成为他的“标配”。

过去村里都是泥巴路,难走不说,下雨天安全隐患时有发生。但张大爷每天早上将三四十斤重的邮包搭在车后座上,开始一天的投递。在他看来,能替大家传递信件、传递信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40年前,书信是普通百姓远距离情感交流的唯一方式。收到一封家书,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总有种迫不及待地拆开阅读的兴奋。”

就这样风雨无阻骑车送信,一晃好几年过去。

1981年,我国对普通家庭安装电话实施开放政策,从此电话走进寻常百姓家。进入21世纪,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体型小巧,功能齐全,价格亲民的手机,似乎一夜间成为生活必需品。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仅手机用户就突破10亿。

从一封家书到互联网时代的电子邮件,从快递、物流到电话、微信、从“见字如面”到“距离不是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国人的通讯方式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大爷说,现在不仅生活富裕了,还赶上信息化时代,没想到像自己这么大年纪的人还能学会电脑,用上微信、支付宝。如今出门不用带现金,连银行卡都不用带,带个手机就可以走遍全国,“这在改革开放前想都没法儿想”。

截至2018年8月,北京刷手机乘坐公交、地铁的日均交易量突破200万笔,“挥手机即付”的公共出行支付方式正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便捷选择。千龙网发

从步行到畅行 传统交通“触网”转型

放下闺蜜的邀请电话,北京市民李小姐掏出手机立马买了一张去广州的高铁票,对于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李小姐嫣然一笑。纵观当下,这类说走就走、全程随性的出行还有更多,从天上到地上再到海上,去哪儿都变得越来越容易。

李小姐“说走就走”的旅行只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一帧剪影。

从双脚走天下,到拥有第一辆自行车;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到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从费时费力排队只为搭上一辆公交车,到如今手机一开就能叫到网约车……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出门前的预订,到出行中的导航,再到出行后的网络支付、体验评价,人们出行的各领域、各环节,正被互联网渗透、改变、再造,让人们生活充满现代范儿。

ETC车道、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共享单车、无人驾驶、手机扫码乘坐公交地铁、动车组列车“自主选座”、购买火车票微信支付、“铁路畅行”常旅客会员服务……站在“互联网+”风口,“互联网+”便捷交通渐入佳境,使出行消费只需动动手指。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截至2017年底,共享单车国内用户规模已达2.21亿,共享单车业务在国内已完成对各主要城市的覆盖,并渗透到21个海外国家。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到2.87亿;网约车或快车用户规模达到2.36亿,日均订单数达2500万单。共享汽车分时租赁市场规模达8.5亿元。

发展智能交通,是城市管理的“智慧化”、“更加注重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这也是建设“智慧北京”的一部分。

在2018年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不懈抓好交通拥堵治理。同时,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

从无到有,从人工到智能,从建设到规范,40年春华秋实,北京智能交通已经走入正规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相信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智慧交通将愈来愈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018年8月29日,北京市民孙女士的朋友深夜到京想吃火锅,凌晨两点多,孙女士拿起手机点外卖,半个小时后,正宗地道、荤素搭配的火锅就送到酒店。(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刘美君摄

从打牙祭到点外卖 互联网重塑舌尖文化

80后北京市民孙女士分享一则小故事细述舌尖儿“触网”。

孙女士上海的朋友有一天深夜到京特别想吃火锅,面对打烊的各家火锅店连称好遗憾。只见孙女士拿起手机定了一个外卖,半个小时后荤素搭配、正宗地道的北京老火锅就送到了酒店。“店家还额外赠送电火锅,甭提多方便。”

曾几何时,泡面、火腿肠等老牌“旅途伴侣”在铁路餐饮售卖车中占据半壁江山,见证了铁路发展的筚路蓝缕。如今,列车已经无线WIFI全覆盖、动车组也有了互联网O2O订餐。

“以往乘车,乘客需要买餐或到餐车用餐,现在只要轻扫高铁动车座位上的二维码,美食30分钟就可送达。如果还想吃汉堡、薯条,动动手指,外卖服务也能送到站。” 供职于北京某外企的赵女士感同身受,坐着高铁叫外卖,“您说方便不方便?”

这一现象正是“互联网+餐饮”模式风生水起的缩影。

倘若追溯到40年前,这无异于登山摘月、下海捉鳖,谁敢想?

1978年,仍是票证时期,粮食供应紧张,“吃”是那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那时,市场上蔬菜品种不多,一日三餐,白菜、土豆、萝卜是“绝对主力”,特别是冬天,能吃上绿叶蔬菜都很难。20世纪90年代,米面粮油不再定量,鸡鸭鱼肉更易获取,新鲜水果不再奢侈。近年来,电子商务突飞猛进,国人的消费观念和方式迎来大变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大电商推出“及时送”业务,各种食物应有尽有,各地农产品直接从田间送到消费者餐桌。

毫无疑问,互联网将越来越多的东西连接起来,给民众带来的不仅有生活上的便利,也改变了生活方式。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外卖行业发展如火如荼,各色饮食都可以通过网络轻松下单,快速便捷地送到顾客手中,人们在外饮食支出越来越多……40年的发展是幸福的证明,2017年全国餐饮业营收39644亿元,同比增长10.7%。全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约为2045.6亿元,同比增长23.1%,在线餐饮外卖用户规模超过3亿人。

不难发现,互联网的介入激发了传统餐饮潜能,互联网正在作为升级工具,服务于传统餐饮的模式改造和效能提升。从到餐馆打牙祭到叫外卖美食送到家;从大快朵颐到荤素搭配,从吃出健康到食出品位……40年饮食的变迁见证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见证着“互联网+饮食”给人们带来的便捷,更见证着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有人说,幸福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成长。40年,不是一段历史的终结,而是走向未来的新起点。(文/千龙网记者 刘美君 李贺)

延伸阅读:

  • 见证40年|两代摄影师记录半个世纪“北京城建史”
  • 见证40年|北京的友好城市“朋友圈”越来越大
  • 见证40年|北京昌平流村镇从靠山吃山变靠山护山
  • 见证40年|北京一家人40年40张全家福
  • 见证40年|那年他收到一张从鞋里取出来的钱
  • 见证40年|三代人的北京公交情缘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