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氏三姐妹”之大姐严彩韵的营养学人生

中华民国时期,曾出现过若干个“姊妹花组合”,经常被人津津乐道有“宋氏三姐妹”、“严氏三姐妹”、“张氏三姐妹”、“何氏三姐妹”、“沈氏三姐妹”等等,从这些姊妹组合身上依稀可以了解时代的风云变化。

“严氏三姐妹” 是指严彩韵、严莲韵和严幼韵姊妹三人,我在《“严氏三姐妹”中最后一位仙逝的严幼韵,堪称是被上帝遗忘的女儿》一文中介绍过小妹严幼韵,今天与大家一起再认识一下“严氏三姐妹”之大姐严彩韵的营养学人生,因为她的一生与营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是中国最早研究营养学的学者。

严彩韵

严彩韵(1902—1993)浙江慈溪人,1902年6月12日出生于上海,自幼聪明伶俐,6岁起入读上海“中西女塾”附小接受西学教育,“中西女塾”是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于1892年创办的,创办人是美国卫理会驻沪传教士林乐知,“宋氏三姐妹”、女教育家俞庆棠都曾在这所女校读书,近年来非常走红的女作家张爱玲也是该校校友。

1913年,严家由上海迁往天津,父亲严子均专门请了两个大学老师到家里授课,一位教授国文,另一位教授英文,让子女同时接受国学和西学教育,同时学习天津方言,为进入天津学校读书做准备。

严子均

1914年,严彩韵考入天津“中西女校”,当时校长亲自面试,让严彩韵阅读一篇英文文章,严彩韵熟练地朗读起来,校长很快就终止了她的朗读并说了声“ok”,严彩韵就这样顺利入学,仅用三年时间便读完了全部中学课程。

1917年6月,严彩韵从“中西女校”毕业,当时国内大学尚未开放“女禁”,严彩韵只能报考南京金陵女子大学,这所教会学校创办于1913年,1915年正式开学,而严彩韵是该校第三届学生,当时年仅15岁,而第一届毕业生只有5人,徐亦蓁、吴贻芳都是第一届学生。

金陵女大第一届毕业生

1921年6月,严彩韵以优异成绩从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并获学士学位,但她并不满足,而是执意要去美国留学,严子均是一个开明的父亲,满足了严彩韵继续深造的愿望,资助女儿赴美留学。

当年秋天,严彩韵进入位于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的史密斯学院主修食品化学和营养学,史密斯学院是一所私立女子文理学院,创办于1871年,是全美排名第二的女子学院,美国许多杰出女性都是该校校友,其中以长篇小说《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最为著名,她曾1937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

1922年夏,严彩韵在芝加哥大学暑期学校选修了生理化学、营养学等三门课程,并都获得了A等成绩,这让校方对来自中国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刮目相看,一时在芝大传为佳话。

秋季开学季,严彩韵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理学院,师从谢尔曼和罗斯教授,她的两位导师都是食品化学和营养学领域的权威,严彩韵在导师指导下从事食品化学和营养学的研究。

当时维生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严彩韵就跟随谢尔曼教授从事维生素的研究,当时已有研究者发现和认识维生素A、B、D,而食物中维生素含量的定量生物学分析方法,就是由谢尔曼教授的研究而来。

来自东方的严彩韵治学严谨且善于学习,在谢尔曼教授实验室的研究工作非常出色,深得导师的赞赏,当时北京协和医学院在美国物色生化系教师时,谢尔曼教授就推荐了自己的研究生严彩韵,鉴于谢尔曼教授在美国学术界的声望,北京协和决定录用严彩韵为助教,尽管严彩韵其时尚未完成学业,但北京协和已经虚位以待了。

北京协和医学院

1923年5月,严彩韵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后启程回国,当年9月就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报到工作了,生化系曾与生理、药理同为一系,一年前刚刚独立成系,只有讲师吴宪一人,而严彩韵的加盟,使其成为该系第二位成员。

吴宪是1919年哈佛大学医学博士,1920年春担任了生物化学系助教,已经晋升讲师的吴宪负责生化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吴宪在血液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其独自完成的血糖定量分析方法,以采血量少、操作简便、数据准确而闻名于业内,成为国际医学血液检验标准。

吴宪

当时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师队伍几乎都由外籍人士构成,华裔教授只有刘瑞恒、吴宪和林可胜,而这三人也都是中国现代医学的主要奠基人。

由于生化系只有严彩韵与吴宪二人,自然日久生情并相知相爱,于1924年底在上海结婚,但当时协和规定,夫妻不得同时在学校任职,严彩韵不得不辞去在协和的工作。

这对新婚夫妇在婚后第三天就远赴美国,吴宪在纽约洛氏医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与著名生物化学家范斯莱克共同研究生物化学课题,而严彩韵则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进行营养学研究攻读博士学位,并在美国《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牛奶、肉、面包和奶类及黄豆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保持》。

1925年夏天,吴宪结束了在美国的访问学者工作,夫妻俩与友人一起游历了欧洲,也参观和访问了一些大学的实验室,并拜访了欧洲一些著名的生化学家,共同探讨和交流一些学术上的问题。

1925年底,吴宪重回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工作,而严彩韵却中断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协助丈夫进行科学研究,成为吴宪在科研上的得力助手。

北京协和医学院图书阅览室

吴宪甚至受严彩韵专业的影响,对营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夫妻二人针对中国人的膳食结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营养学的研究,完成了“素食对大鼠的影响”和“北京人膳食之研究”课题的研究,进而提出了以膳食改良国民的体质。

吴宪和严彩韵认为,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习惯,是造成中国人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导致国人大都体弱多病,甚至被外国人讥讽为“东亚病夫”,这也是中国积弱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从改良国人的膳食结构入手,只要加强营养,国人体质完全可以得到改善。

身为家庭主妇的严彩韵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她曾是北京国际妇女俱乐部、香山孤儿院、基督教青年会等社会组织的成员,还发起创办了北京明明学校、金陵女子大学校医院。

严彩韵与吴贻芳是金陵女大校友,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严彩韵与吴贻芳在闲聊时曾说,随着金陵女大的发展扩大,急需建一所校医院,以满足女学生的特殊需求。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严彩韵将这件事放在了心上,动员妹妹严莲韵、严幼韵将父亲留下的遗产拿出一部分捐出,又动员丈夫吴宪和连襟们设法为校医院采购设备,终于将校医院建了起来,尽管规模不大,却是“严氏三姐妹”捐献的。

“严氏三姐妹”

1947年,吴宪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前往英国牛津参加了“第17届国际生理学大会”,并在大会上宣读了《脂醇类对蛋白质的变性率》学术论文,随即又前往美国,为中央研究院筹备创立人类生物学研究所采购专业图书和实验器材。

1948年3月,尚在美国进修的吴宪被遴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这足以说明吴宪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而这荣誉的背后,是严彩韵的鼎力支持,吴宪一生发表16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80%都是在与严彩韵结婚后完成的,凝聚着严彩韵的智慧和心血,正是由于严彩韵的存在,才成就了吴宪的科学人生。

1948年下半年,长期滞留美国的吴宪曾两次预定了归国的船票,但是都因码头工人罢工而未能成行,后来随着国内形势的动荡和变化,吴宪回国的计划受阻,归期竟然变的遥遥无期。

在这种情形之下,严彩韵果断做出决定,既然丈夫无法顺利回国,那她就带着孩子去美国,一家人无论如何都要团聚在一起。

严彩韵不愧是一位智慧而坚强的女性,她果断处理了在北京的家产,于1949年1月携二子三女离开了战乱中的北平前往香港,申请前往美国的签证,并等待前往美国的邮轮,出国旅途上历经艰辛,终于在半年之后抵达美国,一家人得以团聚。

严彩韵全家福

严彩韵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知识女性,也是把事业与家庭最成功、最艺术、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典范,有关她本人与她家族的故事,应该是作家和戏剧家们绝佳的创作素材。

严彩韵一家人从此开始了在美国的旅居生活,1949年9月,吴宪应亚拉巴马大学医学院的邀请,在生物化学系担任客座教授,严彩韵被聘为研究助理,协助吴宪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工作,已经二十多未担任公职的严彩韵,终于在年近半百之年重新工作。

五十年代初,还不到花甲之年的吴宪突发心肌梗塞,身体健康状况已经不允许他继续从事紧张的教学工作,在家人的劝说之下,吴宪辞去教职退休,在波士顿专心疗养,并适当地做一些研究和写作工作。

1958年4月,年届65岁的吴宪心肌梗塞再度发作,这次病情状况比较严重,使其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并于1959年8月8日凌晨在波士顿麻省总医院逝世,享年66岁,其墓地位于波士顿近郊的森林山墓园,吴宪尽管在美国侨居多年,但他并没有加入美国国籍,始终保持着中国国籍。

六十年代初,严彩韵先后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食品保藏部和哥伦比亚大学大学人类营养所工作,七十年代初退休后,被纽约圣路加医院中心医学部聘为营养及代表组顾问。

八十年代初,严彩韵曾回国探亲,与妹妹严莲韵一起在公园赏菊,1987年在哈佛大学福林-吴宪纪念馆参观访问,并与晚辈合影留念。

严彩韵与晚辈合影

吴宪生前有三部比较重要的学术著作,其中《科学生活导论》和《营养概论》都是由严彩韵整理、修订和出版的。

1993年5月27日,严彩韵在美国走完了她九十一岁的营养学人生。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