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间一点相思红,“花钿”居然还有这么多冷知识!

希望通过专业的古风造型设计让更多现代人了解、关注并喜爱上纯正的汉民族文化和艺术。


始于初见之美,终于她背后的故事,昨天的“凤冠霞帔”深受好评,今天上新“花钿之美”。

后续还有更精彩的,喜欢古典文化的老铁记得关注我们哦。


在古装历史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女演员的额头会有各种花型的装饰。


这叫做花钿(diàn),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古代女子描绘或粘贴于两鬓、眉间或面颊上的一种花型装饰,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修容作用,比如遮盖面部伤疤等。

图2

花钿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唐朝发展到鼎盛,宋元时渐趋没落。它既是古代女子面妆的一种饰品,也是我国美容文化、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3

相传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有一天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一朵梅花,正好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花瓣状,且久洗不掉。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漂亮,于是就剪梅花贴于额头,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这种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成为当时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

花钿在唐朝达到鼎盛,唐代诗文里随处可见其描写。大约是出于对唐朝文化的极度深情,晚唐有一种传说,认为花钿起源于唐朝,而且与著名才女上官婉儿有关。

花钿形状最简单的仅是眉间的一个小圆点,复杂的是用各种材料剪成的花朵形状,以梅花最为常见,还有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或是描绘成抽象图案,比如小鸟、小鸭、小鱼等,疏密相间,匀称得当。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

花钿的颜色丰富多彩,可搭配不同颜色的服饰,但还是以红、绿、黄等为主,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女供养人的花钿,大都为红色。

绿色的叫翠钿,即杜牧诗“春阴扑翠钿”、温庭筠词“眉间翠钿深”所咏。

《簪花仕女图》中的妇女的花钿,为黄色。我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木兰辞》中的“对镜贴花黄”一句。

最为奇特的是“翠钿”,诗中有云:“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钿”,诗中的翠钿就是由各种翠鸟羽毛制成,整体花钿呈青绿色,晶点闪闪,清新别致。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宋人陶谷的《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

古代女子是怎么把花钿贴上去的呢?

她们用一种叫做呵胶[hē jiāo]的物质贴花钿,此物一经呵气便发粘,蘸少量唾液便可粘贴,粘合力很强,卸妆时用热水一敷,便可揭下,很是方便了!

在我们日常化妆造型工作中,最大感受就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汉服文化的复兴,以及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这种在古代曾经流行了一千多年的时尚饰品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喜爱。


声明:

本文所有配图除图2和图3以外,均源自天星轩汉服,妆造由镜妆阁/梦君完成,摄影/后期是明镜老师。

****************END****************

本文版权归《镜妆阁专业古风妆造》所有,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