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4小时演讲全文!带你看懂微信帝国是如何打造的



来源 | 量子程序 (ID:vhd999)


2019微信之夜,不负众望,张小龙上场了。

原定2小时的演讲被拉长至4个多小时。张小龙笑谈,上次这么长的演讲还是在腾讯内部,3个小时演讲被拉长至8小时。

4个小时超长演讲,微信之父到底说了什么?量子程序很荣幸现场聆听,第一时间为你呈上这席开年盛宴。



张小龙谈微信背后的故事


1. 今年这个时间点很特别。去年是七年之痒,今年是第八年。今年8月,微信的日登陆量超过了10亿。对于一个做互联网产品的人来说,这应该还是一个很值得庆祝的事情。

2. 微信7.0发布之后,有1亿人教我怎么做产品,并且有8亿人看不懂那句话。

3. 有一个朋友在朋友圈说,微信是互联网圈的异类。我当时看到这句话,很惊讶,又很自豪。自豪的是,与众不同一般是优秀的代名词。惊讶的是,微信的与众不同并不是想了一些特别的办法去做不同,而是守住了产品的底线,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4. 为什么微信没有开屏广告?如果微信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每次都要撕下它脸上的广告才能讲话,就是这种感觉对吧。

5. 每一次大的改版都会带来很多的不适应,特别是微信这样10亿用户量级的产品。如果用户投票,可能我们什么都不能改了,那我们只会按照我们的专业判断,往哪个方向改。也许他们一下子不能接受,但是我相信他们适应以后也会接受。

6. 我特别庆幸,我们当时做了几个看起来很正确的决定:第一,没有批量导入手机通讯录或者QQ的好友,而是需要用户一个个挑选。第二,我们没有在产品没有验证其能否自然增长的时候就去推广它。这两个事情做对后,虽然时间会花得长一点,但在它数据真正跑起来之后是健康的。

7. 微信的初心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庸俗化的词语,之前一直没谈过。我把它替换为原动力。微信的原动力有两点。第一,做一个最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产品,是一个生活方式。第二,要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获得该有的回报。

8. 为什么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一种”你会觉得很普通的一句话,“一个生活方式”有语法错误,但是你可能会觉得很特别,就会记住它。这不是品牌学,是我的直觉。

9. 微信在第二年发布了公众平台,我们当时就在想微信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当时觉得我们会取代短信,抢占通讯的市场。那么,怎么通过信息填补服务通知的空白?怎么在避免垃圾信息的同时,让你需要的信息推送给你?我们希望是通过一种基于订阅的关系。

从做公众平台开始,我们就在思考公众平台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没有出发点,可能会觉得公众平台是一个流量分发的平台。如果平台只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话,它可能是比较短视的,不会长久。所以,我们的目的是帮助真正拥有好服务的人触达他的潜在用户,让用户更容易连接到他们。这是互联网带来最大的目的。

10. 朋友圈从发布到现在,好友越来越多,大家就会花更多时间看好友的内容,那么微信是不是应该鼓励用户发更多的朋友圈,让好友看更久时间的朋友圈?其实从微信第一年开始,用户看朋友圈的时长没有变过,平均每个用户每天会花半个小时看朋友圈。

如果我们偏要让用户看更长时间的朋友圈,其实他们社交的效率就变低了。因此,我们不会把停留时长作为App有没有价值的体现。

11. 最近广州用户开放了附近的餐厅的入口。微信的一部分是探索线下生活,虽然这一块很曲折,但是这样的尝试会越来越多。在下一阶段,我们会通过不同App尝试和微信有某种关联的其他服务形态,像微信读书那样。

12. 微信要开始面对下一个八年,新的挑战。这个挑战不是来自于对手,而是来自于用户的变化。面对新的用户时代、新的用户需求,微信还是会像过去的微信那样,坚持原动力,做最好的工具、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那么相信再怎么走也不会太偏。

13. 微信的梦想是,从个人角度来说,是成为每个用户的朋友;从平台角度来说,是建立一个让创造者体现价值的市场。



张小龙谈产品


1. 什么样的产品是一个好的产品?是有很多用户?让人上瘾?

对我自己来说,像我经历了这么多、老牌的产品经理是很少的。很多年前,当我们用苹果手机,我们会研究苹果为什么能够研究出那么好的手机,后来发现苹果的设计来源于博朗公司设计总监的十个设计原则:

1. 好的产品是有创意的2. 好的产品是有用的3. 好的产品是优美的4. 好的产品是容易使用的5. 好的产品是含蓄的,并不招摇的6. 好的产品是诚实的7. 好的产品经久不衰8. 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9. 好的产品不浪费太多资源10. 好的产品会尽可能少地体现它的设计,少即是多


2. 珍惜每一个突然来临的想法,它可能就是一个灵感。可能上帝作为一个程序员,它编好了一段程序,在合适的时候,会把一个合适的想法放到你的脑袋里去,但其实并不是你在这里等就可以了。

3. 中国有十几亿的用户,大部分用户已经习惯了一种很糟糕的、被强迫的用户体验。比如开屏广告、系统推送、营销短信,用户都会觉得是正常的。但这种感觉是不正常的。

4. 很多App的目标变成了争夺用户停留时长。这是违背我的常识的。一个用户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有24小时,还要吃饭、睡觉。互联网的使命是应该帮助人类提高效率,而不是消耗在你的App里。

5. 一个产品需要团队是有很强的共同认知,这样的话打造出来的产品内在才是一致的。



张小龙谈小程序


1. 现在有很多公司推出了小程序平台。很多公司来做是一个好事情,虽然大家都叫小程序、代码接口都是一样的,但我们也不担心这样的竞争。公司的性格、能力都是不同的,最重要的是原动力也是不同的。

如果是希望借助小程序做流量的生意,那我自己也不看好。因为让自己好,不让别人好的事情不会长久。如果其他人来做这个平台,把流量作为价值,用小程序作为载体体现价值,那么这种原动力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2. 很多人看不懂小程序为什么要去中心化。如果中心化,我们自己做几个小程序、小游戏,变成头部,就没有其他开发者什么事了。微信里是不会有一个中心,专门针对性地分发,干掉你。我们对所有公司,包括我们投资的公司是一视同仁的。

3. 为什么小程序是未来?因为App要下载,体验并不好,网页体验也不好,对用户不友好,所以说小程序才是未来。

4. 我记得特别清楚,在小程序发布前的那天晚上,我们讨论了小程序有哪几种死法。

5. 即使到今天,小程序并不能说是非常的成功,但我认为它在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里。因为不完善,我们要做的事情还特别多。在当年我们发布小程序的时候,我们提到线下扫码,线上通过搜索、社交来获得小程序。而我们在搜索方面还做得不够多。

6. 小程序正在完善评价体系,最好是好友曾经访问过的评价,这也是微信团队正在做的事情。



张小龙谈小游戏


1. 小游戏做到现在,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是挺不错的。但针对这个结果,我个人不是特别满意。因为离我的期望还有差距。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得到更多现金的回报,现在里面真正高质量的原创小游戏不是特别多,大部分小游戏还是互相抄来抄去,一轮轮洗用户流量。

2. 小游戏的原动力是一个关于创意的平台。我们理解的小游戏和外界理解的小游戏是不一致的。小游戏不是把小型游戏套一个小程序的壳就是小游戏。小游戏应该是一个体现创意的地方,不应该是所有人都在玩天天爱消除,而是一个创意的载体。

3. 我不希望看到小游戏的收入又上涨了多少,而是有多少游戏是关于创意的,让人耳目一新,是那些没有做过游戏的人做的。我是用这种维度来衡量小游戏平台的成功,只有小游戏平台里有各种各样的创意,并且(开发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是最大的。



张小龙谈公众号


1. 公众号红利从来不是我们考虑的范围。

2. 公众平台是被自媒体用的最好的领域,虽然不是为大家准备的。

3. 公众号在刚发布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好的现象,70%-80%的阅读来源是朋友圈。但是经过几年后,可能用户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多了,内容质量也没有更高。

我们做了一次改版,发现数据没有变好很多,但也没有变差。我们认为,改版让用户阅读效率更高了。但本质问题还是内容对用户是不是有吸引力。我们发现,内容吸引力是需要被强化的。所以,好的内容才是根本。

4. 平台的责任在于让更多人产生优质内容,如果没有,那一定是平台做得不够好,吸引力不够大。

5. 鼓励产生更多优质内容,是微信公众平台之后面临的一个特别大的任务。对于内容形式,我们也会做一些尝试,比如视频化地展示这些内容。

6. 针对去年我们发布的公众号App,初衷是希望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每个人都可以写文章,只不过我们后来没能做到这点,没能带动更多人。但我觉得,这个方向仍然是平台应该做的。

7. 微信早期,通过分享来阅读的是大多数,自己去看的反而是少部分。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比例分配。



张小龙谈社交


1. 微信能够有十亿用户,本质上是因为它是社交工具。每个人对于社交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我这里不解释了,大家都自己理解吧。

2. 社交的起源没有标准答案。我认为,社交的起源来自很久很久以前,如果人是个体,是没有社交的。如果是群居的话,就有了社交。人在社交的时候,最大的诉求是不要被人排斥。所以就有了语言。那么他说的话必须要体现价值,就是要吹牛逼,然后就会重视他。所以大家在发朋友圈的时候,都会挑一些很夸张的东西。

3. 我在知乎上提过一个问题,沟通的本质是什么。后来,我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答案。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

你发朋友圈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塞到所有微信好友脑袋里去的过程。你的每条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选过的,都是对美化你有帮助的。

4. 很多人还会问一个问题,朋友圈为什么只能发照片而不是文字。因为如果你需要推人设的话,用文字来写一段很精美的文字,按照我的观察,即使写出来也是很不自然的。所以,大部分人都会通过一张照片来代表自己。

5. 我们在朋友圈里看到的往往是对方最好的状态,所有不好的状态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没有一个工具来记录每个人最真实的状态。所以,我们做了一个新功能叫时刻视频。

后来我们又把这个名字改了,现在叫做视频动态。因为太多人把这个名字叫做即刻视频了,这让我们很难接受。

6. 朋友圈从发布到现在,也有六七年了。有一个数据其实一直在增长,就是每天进入朋友圈的人数,到现在已经是7.5亿人了。每个人每天进去十几次,所以总数是100亿次。朋友圈让用户每天在房子里不用出门,就可以完成社交。

7. 朋友圈本质是开创了新的社交场所,不只是时间流,更像是一个广场。你每天从广场走过的时候,你会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在广场不同的地方,你可以在每个三五成群的地方停一下,聊几句。或者不参与,到下一条朋友圈。等逛完了广场,你会发现几乎和所有朋友打了招呼。

朋友圈里用户还可以和好友、共同好友一起讨论,是比单聊更丰富的一种社交体验。当你花半小时把朋友圈看完后,你已经完成了当天线上的社交任务。这种高效率的社交工具,那当然很难离开它。

因为它是一个广场,完全公开的广场,如果你的好友越来越多,你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我们应该有一种新的方式,进行更放松的、没有压力的社交行为或自我表达行为。但这很矛盾,因为自己对自己说话是不可能获得朋友的反馈,没有社交上的好处。

8. 很多人问为什么有三天可见。其实,这是微信里用得最多的开关,有超过1亿人设置了3天可见。所以对于产品来说,这也是合理的。这个开关会让设置的人,更加勇敢地发朋友圈。

9. 如果重新来做遍朋友圈,我会把个人相册和朋友圈分开来。个人相册是私密的。

10. 未来大家可能会需要一个更轻松的社交工具,既可以更轻松、勇敢地表达自己,又能够获得社交的好处。这就是视频动态要做的事情。

微信做视频动态不是为了做视频,而是希望做朋友圈之外的一种社交模式。即使没有视频,我们也可能会用照片去做。



张小龙谈视频动态


1. 我记得微博输入框会有一个提示:你在想什么。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如果记录一件正在发生的时候,应该是在做什么或者看到了什么。但是在电脑上你是看不到这些的,只能是你在想什么。

但是微信是一个手机App。所以,微信有摇一摇,但是电脑不会有摇一摇,因为你是摇不动电脑的。

2. 人是一个环境的反应器,你在什么环境,就会有什么反应。如果你在电脑前,你在电脑看到的、输入的都是在电脑里看到的东西。如果你拿着手机,那你在一个真实的环境,而不是想象出来的。你是在经历,而不是回忆。

3. 微信的视频动态是希望你能记录下自己、真实世界和对真实世界的反应,这是你在电脑前做不到的。但是记录真实世界是一个特别好的理想,但是很不现实,因为你不会用太多视频来记录。加入我们要做一个App,目的是记录我的人生或者记录真实世界,那这个App是做不起来的。

微信有分享能力,所以微信不会做视频记录,让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的视频。我们要做的是让一个人记录他正在经历的东西,让好友看到,并且应该不是和朋友圈类似的。

4. 为什么发送视频的按钮不叫“发布”,而叫“就这样”?因为这个视频确实不怎么就发出来了。我们为了鼓励用户更勇敢地发,还需要好友点开头像才能看到。

5. 目前用户拍视频动态的动力不太够,但是让大家有动力拍,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很难的事情。我们有足够的耐心,通过后续的版本迭代打磨它。



张小龙谈阅读


1. 做阅读是微信本身就有公众号,希望用户能够看更多文章、更多精彩的文章,并不是冲着我们竞品做的,而是为我们用户做的。

2. 人的本性是不愿意阅读,不愿意学习的。

3. 阅读需要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闲的时间。订阅号的红点其实是无用的,因为当你看到红点的时候,你可能在忙别的事情,没有时间去看文章,但是你不喜欢看到有红点在哪里,所以会进去把红点消掉再出来。

4. 看一看目前有两个板块,好看和精选。我们团队向两个方向尝试,一个是社交方向,另一个是机器推荐方向,机器推荐尝试了更长的时间。我给团队一个建议,要么降低内容底线,要么做一款严肃阅读产品。

5. 大部分人不愿意学习新的知识,所以我们会尝试社交推荐这条路。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其实是最符合人性的。在现实里,我们如果要获得新的信息,一般不会是主动跑到图书馆或搜索网站搜索。相反,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是听到周围的人推荐而决定的。

如果做大众阅读产品,社交推荐可能有机会让人人阅读。因为本质上这是一种社交的延续。这一块目前来看,和我们的预期比较符合,增长其实挺好的。

但因为这是社交的延续,你可能会选择强化你人设的文章,而不是真正推荐的。不过我们不是很担心这一点,因为你的微信好友关系很复杂的,反而你会看到不同圈层、不同地方的朋友推荐的文章,可能是兴趣之外的,从而打开新兴趣的窗口。

6. 一般用户都很懒,不会主动屏蔽人。即使这个好友推荐的文章你不感兴趣,你也会好奇周边的世界在发生什么。所以我认为很多人会继续保留。

7. 朋友圈是一个人能看到的全世界。如果是社交推荐,这也代表了是用户能看到的全部信息。

8. 好看现在是第一个版本,体验很粗糙,确实很粗糙,因为它并不是原生代码写的,是一个web页面。

9. 之前我说我不懂信息流,是被外界误读了。其实,我不喜欢业界给一些东西贴标签。手机是很窄的东西,往下滑是看起来最方便的,那么(照这种说法)朋友圈其实也是一个信息流。这只是一个展示的方式,我们要做的是用什么合理的方式去展示信息。



张小龙谈AI


1. 视频动态的音乐是由AI提供的,和拍的视频比较吻合的。这种AI识别的吻合度不是特别好的。因为当你拍马路,并不是要马路的音乐,而是要一种意向。

2. 微信的语音识别其实不使用第三方技术,而是微信内部团队做的。我们投入语音识别的时候,业界对这块还没有特别大的关注。

3. 微信内部还在做一个功能……算了,我还是不说了,我要做一个称职的职业经理人。

4. 我们目标不是要获得更多用户的点击吗?为什么要想那么多产品之外的东西?其实我们做的事情背后,都是有意义所在的。

有的时候我们在思考用户的时候,我们总是认为用户是一个陌生的人群,不是同一类人,但是在微信,我们提醒自己,自己就是用户,。

5. 我很怕一句话被断章取义去传播,脱离了场景,是不太理性的。在内部分享上,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对用户要有一种善良的态度,不是套路。



张小龙谈微信支付、企业微信


1. 有人一直问我,为什么不提微信支付。因为不需要提到,说明这一块已经做得很好了。

2. 在春节期间,企业微信用户可以申请红包封皮,并且红包可以发给微信好友。

3. 发红包开始变成一个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没有情感化的一面。但是这是不对的,这个世界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所以我们加了一些情感化的元素,比如放一个表情进去,体现自己的心意。

4. 近期,卡包会有一个改动。我们希望通过消费行为,自动关联你和商店。

5. 微商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他基于现实中线下的社交关系获得了人的背书,所以人在交易里起了很大的作用。

6. 企业会希望把企业微信里的人作为重要资源提供。企业微信未来的方向是让每个员工都可以直接提供服务。

水木然新书《价值规律》正式上市!

只需要30元

这些年来我之所以坚持不做知识付费

就是不想让知识变成奢侈品

而是想让知识可以普罗大众

感谢各位的支持

让我一直写到现在

2019年,让我们再出发!

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购买!谢谢!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