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九鼎八簋”因布展的“豆腐渣”工程被砸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从此,“九鼎八簋”成为中央政权的象征。春秋时,楚庄公曾向周定王的使臣公孙满“问鼎之大小,轻重”,使得“问鼎”一词成为觊觎国家权力的专用语。按照周礼,贵族在使用“九鼎八簋”的种类、数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用于“九鼎八簋”种类和数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贵族等级的高低。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

曾侯乙墓“九鼎八簋”出土照片

周朝的礼制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享用九鼎八簋,而曾侯乙墓中的确出土的是九鼎八簋!

西周晚期开始,周王室走向衰落,各地诸侯兴起,象征封建秩序的礼乐制度,出现“礼崩乐坏”现象,青铜礼器也随之发生变化,诸侯们的“僭越”行为日益普遍,大夫越用诸侯之制也司空见惯,甚至有的诸侯所用礼器比天子还要豪华。这种背景下,曾侯乙墓出土九鼎八簋也不足为奇。

湖北博物馆壁龛

1978年,随曾侯乙编钟一起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战国青铜器“九鼎八簋”,在2000年2月6日上午10时许,展出时因湖北博物馆布展时的“豆腐渣”工程而导致两鼎两簋砸损。

2000年4月,省博物馆对全部壁龛结构进行修复、加固,并对砸损的两鼎两簋进行了修复,共计花费近30万余元。

2001年9月,武汉市中级法院判决:恒晖公司赔偿原告文物损失。恒晖公司因人去楼空而分文未赔。在上述工程发包、施工和结账期间,施工单位直接责任人江晖、胡昌运为感谢该馆职工汪涛的帮助,分两次送给其人民币共计1.5万元。案发后汪涛已退出全部赃款。法院当日分别以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受贿罪,各判处江晖、胡昌运、汪涛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

【鼎的典故】

夏传九鼎

相传,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代表中国各地)各部落领袖纷纷进献藏金(青铜)。夏禹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并把各种图像装饰到鼎上,用来象征九州。此后,鼎从炊器发展为传国重器。

问鼎中原

春秋时,楚庄王曾向周定王的使臣公孙满“问鼎之大小,轻重”,使得“问鼎”一词成为觊觎国家权力的专用语。

钟鸣鼎食

商周时代,常以青铜铸鼎为祭祀礼器,青铜器的铸造较陶器困难得多,只有统冶阶级才有能力铸造,因此鼎也成为贵族地位和阶级的象征,所以又以“钟鸣鼎食”代表贵族生活。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