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起哄“封杀”汽车之家,我觉得有失公允

2014年-2016年的三年时间,因为工作原因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跟汽车之家打交道。彼时我只是替一些汽车品牌投放网页版的广告,诸如首页天幕、banner、按钮及文字链之类。作一家高度垂直且行业领先的网站,虽然售价高昂,但念在其影响力、实际投放的折扣及配送等基础上,这些花费还在承受范围内。以至于当时我接触的汽车品牌客户,都将汽车之家作为首选网站,易车、爱卡及太平洋汽车等,都是在预算无比充足之下才考虑的选择。

价格日渐增高, "反噬"是必然

当时的我,跟网站对接的人员相处的还是比较愉快的。至少最基层的业务人员,专业素养还是过关的。做乙方甚至丙方的人可能深有感触,甲方的方案或需求要的着急,那么配合方通宵熬夜也要完成。就是因为一起熬夜加班的经历,我对汽车之家充满了信任。

但是随着费用的逐步增加,我负责的两个品牌逐渐吃不消了。当时销售下滑厉害,厂家的广告费用一再缩减。而之家内部渠道的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直客和经销商渠道也在为业务"打架"。最终,换了一批工作人员与我对接。对方严格按照朝九晚五的时间进行工作安排,很多紧急的业务因为无法联系到对接人而"黄"了。加之每个季度都要更新一版的刊例,更是让我们胆战心惊。一条省级通发的文字链(11字以内)价格已经达到万元/天。

最难的在后边。就是所谓的线索。14-15年,每条客户线索还是200-300元计算。到16年,已经是1500元左右了。或许你不信,但拿到手的线索多是无效的或是竞品的,分发给经销商之后,得到的都是"什么线索啊浪费我时间"的回答。彼时今日头条兴起,我们开始将大量的广告费用转移到头条或其他平台。

后来虽然也合作了《媳妇当车模》等板块广告,用经销商的话来说,就是"钱扔进去响都不响"的结局。经销商每年要和垂直网站签约,日渐高昂的费用已经无力承担,又要为这些模块广告配合试驾车辆等服务,早已心存不满。各项服务收费越来越高,经销商真的是"敢怒不敢言",于是本次"抵制汽车之家"事件,就如同多米诺骨牌,形成了一股难以抵挡的洪流。

喊着抵制的,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

2017年,我换了工作,与汽车之家不再有合作联系。但还是会听到同事们在群里抱怨,价格这么高,怎么做广告啊。按钮页面的轮播设置也让这些天价广告费打了水漂。经销商处也会投诉,为什么做的广告没看到/没效果。

"抵制"的口号喊出来,一群人情绪激昂。说真的,这里面除了经销商牢骚几句吐吐苦水,大部分还是要静观其变,然后该干嘛干嘛。想改变用户习惯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多年养成的习惯,查询车辆信息或经销商信息,不少人还是会首先点开汽车之家。对于转化率而言,整个市场行情都很差,付费成本的提高才导致部分经销商的"声讨"。但网站上数以万计的经销商,简单一句"断舍离"也是不可能的。如果减少这部分成本,其余大量的经销商还会沿用之前的模式。

似乎是一瞬间,"反噬"就成了一股压制不住的"暗涌"。几年前你可能痴迷于罗辑思维的演讲,但似乎一念之间你就看不起这家企业理直气壮地不发年终奖。之前听的观点、信息完全抛之脑后,或许你曾经因为他的一句话受益颇多,但全网嘲讽之后你也默默随大流。难道这个能做到"头部"的网站/人物,真的如此不堪吗?

从2005年创办到如今,14年的时间积淀,汽车之家已经有成熟且完备的体系,各种各样的资讯、数据、商城、互动中心及经销商平台,是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汽车网站。它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力,要不然,不少人也不会因为一则"汽车网站被抵制"的新闻而兴奋躁动。

诚然,如今的汽车之家已无法与之前相比。UI界面铺满了广告,论坛和口碑区也不再纯净。经销商获取线索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昂,这一切都致使汽车之家从行业龙头的地位慢慢下滑。而同类可替代产品的增多,使其不具备唯一性。在这样的前提下试图"垄断"客户,可能真是"羽翼丰满"。过快的发展和强大的盈利能力足以让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忘乎所以,目前,还不知道这起事件能否产生蝴蝶效应,但对于汽车之家而言,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未来的方向。

【写在最后】

一则新闻引起热烈讨论,这也是汽车之家流量的体现。一味呐喊"抵制、封杀",难道就是正确的做法吗?我觉得有失公允。或许上网的人都是"非黑即白、黑白分明",但一个庞大的网站必定会有对应之策,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任何行业做到"一家独大",是幸运的,也是危险的,如何做到商户和消费者利益的均衡确实很难。多说无益,我们静待事情的发展及转变吧!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