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过年讲究多:老鼠洞前放饺子,初六之前不能用剪刀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传统的节日,古代时,不管是百姓还皇家过年的习俗大致都相同,只不过皇宫多了几分神秘,多了几分隆重,也多了几分政治色彩。清代虽然是满洲贵族建立的政权,但入主中原后,既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也融入了汉民族的文化。关于清宫过大年,这里有几个有意思的故事。


一是吃饺子。民间普通百姓平时很难吃到肉,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杀猪宰羊。一般到了腊八以后,就开始杀猪了,民间有这样的谚语:“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可是,皇宫不同,他们平时每天都会供应很多肉类,所以到了过年的时候,反而要吃素馅饺子。

清宫史料记载,每到元旦日,在弘德殿进“素馅煮饽饽”,满族人把饺子称为饽饽。其中,有个饺子里包有一个大铜钱,谁要是吃到了,就说明新年吉祥,有时还会得到皇帝的赏赐。

而且,清宫规定里有规定,每年的元旦日饺子必须让宫里的所有人都吃到,不管是主子还是奴才,不管是高地位的还是低品级的,一律要吃饺子。到了慈禧统治的时期,更是出了一个滑稽的规定,她还特意嘱咐要关照皇宫里的老鼠,嘱咐太监们说:“看看都有什么地方有老鼠洞,在洞口也放一些饺子。”


二是犯忌讳的事不能做。清宫过年,下人们在主子面前要特别注意,不能犯忌讳,尤其不能说忌讳的话。比如“死”、“杀”、“病”等等,千万不能说出口。同时,也不能做犯忌讳的事,比如民间有初一至初五不许用剪刀和针线,免得来年惹上官司或血光之灾,宫里同样也信这个。

资料记载,每到年三十,储秀宫的总管都会向慈禧汇报:“剪子和针线全部按规定藏好了,请老佛爷放心。”这样,无论怎么需要,这五天里也就不许使用这些犯忌讳的东西了。到了初六日,慈禧还要举行仪式,很郑重地把剪子请出来,交给总管太监,表示从即日前,可以使用了。


三是压抑的春联和《宫训图》。按说春联表示喜庆,何来压抑呢?原来,满族风俗和汉族不一样,他们在关外的时候以狩猎为生,崇尚白色而忌讳红色,认为打猎时红色最容易受到野兽的攻击。入关后,这种风俗依然被继承,宫里的春联都是白底黑字,外包蓝边,内嵌红条。

过年时贴上白对联,对于汉族人来说就显得不吉利,所以那些汉军旗出身的人都认为宫里的春联压抑。至于《宫训图》就是历史上12个后妃中的榜样,画成图像,从腊月二十六开始,就在东西12宫中张挂,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三日再摘下来。而且,每个宫要挂什么图都有明确的规定。


四是享受鞭炮。皇宫建筑大多一木结构为主,平日里是不允许放鞭炮的,怕引起火灾。但过年是个例外,少了鞭炮声就称不上喜庆热闹,宫里放鞭炮从腊月二十七日开禁(道光时改为二十九),腊月二十四日以后,皇帝出宫,每过一门,太监都要放爆竹,入宫时也要燃放。

后宫妃嫔们最喜欢的还是也元宵节放烟花,因为放烟花的时候,她们要离开压抑的紫禁城,到圆明园去玩了。乾隆时期,从正月十三日起,即奉皇太后至山高水长殿前看烟火,至收灯(十九日)止。这天,先要举行盛会,大家坐在一起尽情享受美餐,约束较少。


当然,宫里放鞭炮事先得做好各种预防措施,宫里有专门负责效仿的士兵准备好各种灭火装备,随时候命。据记载,每年过年宫里燃放过的花炮残纸足足有一两寸厚,步军统领衙门还要专门拨出数百人泼水,谓之“压火”,到了正月十五之后,宫里的年味才慢慢退去。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