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农村年味浓,过年到河南农村看大戏,热闹又喜庆满满的年味

北方过年的年味浓,贴春联,放鞭炮,走亲访友拜个年。哪儿都一样。相比之下农村的年味显得会更浓一些,辛辛苦苦的忙碌了一年,也就盼着能在过年的时候好好的乐呵乐呵,一直等到过完了元宵节,这才算是真正的过完了年。元宵节之前,很多村子里都是天天有戏唱的,又热闹又喜庆,等到过完年也就没啥想头了,吃饱喝足了该干啥就干啥去。

今天来到的这个地方叫大司马村,离县城将近20公里的距离,大司马在古时候是一个官位,而大司马最初并不是一个官位,而是一个加封虚衔。所以你看卫青之类的都是大司马大将军。因为他实际是大将军,但是功勋卓著深受喜爱,所以封大司马以示尊宠。

大司马是武陟县最大的村,有1万多口人。关于大司马村名的来历有四种说法:一说它是西周时期掌握军政大权的司马休父祖籍地而得名;二说它是秦朝末年殷王司马印屯兵的地方而得名;三说它是西汉时期司马迁孙子的四大怀药种植园而得名;四说它是三国时期魏国司马懿屯兵的地方而得名。今天的大司马村最出名的行业就是杀猪,在焦作地区名气很大。年前因为闹猪瘟,估计对他们的生意多少会造成些影响。

戏台就搭在村委会的大院里,看戏,我不是太喜欢,不喜欢是因为看不懂,虽然看不懂,但我喜欢看热闹,喜欢那种看戏的气氛,台上演得热闹,台下看得投入。附近小贩们的吆喝声和孩子们的打闹声,更是热闹,想清静的看戏那你得去剧场看,在村子看戏就图个热闹,热热闹闹的,这样才显得有年味。

场子的四周都是些摊贩。板车上满满地堆着甘蔗,荸荠,橘子,糖饼等,这样挺好的,做买卖看戏两不误。这位大爷卖的是在当地很有名的甜点芝麻糖。这种芝麻糖也是腊月二十三祭灶时的必备之物,“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让灶王爷吃了以后嘴就变甜了,回去后尽给玉皇大帝说好听的。真是满满的套路呀,在你们当地有这说法吗?

当然,除了好吃的之外也少不了那几件玩具。这不,台上演员唱的正起劲,台前那几个小孩们满场子地打闹,在大人们的呵斥声中不时的夹杂着孩子们的嘻笑声,真是戏台上热闹,台下更热闹。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娱乐的多样化,因为好玩好看的东西太多了,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不太喜欢戏曲了,尤其在城市里,好好的看场戏也变得越来越奢侈了。戏迷们也基本固定在老年人这个特定的群体了。看戏的越来越少,唱戏的也必然会越来越少,真不知道若干年后这些地方戏会不会逐渐的消失?像戏台前的这些孩子们,长大了会不会还像现在这样的喜欢看戏,或许她们现在只是在看热闹,至于台上唱的是什么?这根本不是他们愿意去关心的。

看表情就能看出来,真正是的戏迷还是这些老年人,这份投入的表情是装不出来的。对于他们来说,看戏就像是过年一样,但也是也大多都是只有过年时才能这样痛痛快快的看上几天戏。

河南的地方戏很多,尤其以豫剧出名,其次还有曲剧、越调、二夹弦什么的,像焦作地区的地方戏叫做怀梆,怀梆是因为这里在很早之前属于怀庆府而得名。

年复一年,戏文总是这么几出。龙凤团圆才子高中的故事总是经演不衰。折子戏的好处在于,观众不必忍受数小时孤母教子骨肉分离的悲苦,直接跳入最后的大团圆的花团锦簇里,让无数人一遍遍受用戏中盛世的祥瑞喜气。也少不了天神降妖的,或是诙谐幽默的丑角戏,应景应时,亦是处处受人欢迎。

正统大戏,得花大价钱去请正规的大剧团来演出。但过年也就那么几天,下乡表演的时间比较集中,就算愿意花大钱去请人家,也不一定就能请得来。

还有些小剧团常年的游走四方,无名无派,却有本事将一派气氛热热闹闹地哄抬开来。板锣敲得铿锵激扬,长调吐得回肠荡气,水袖舞得天花乱坠,筋斗一个接一个地,把台下人看得直声喝彩。

这个小姑娘纯粹是过来看热闹的,坐在戏台上背对着演员,跑台上听相声能挣钱,跑台上看戏可没人给钱呀。

才子佳人龙凤团圆的题材永远是经演不衰,也最受大家的喜爱。想想也是,大过年的就图个乐,演一段悲剧再把观众看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这年还过个啥劲呀。

过年最开心的还是这些小孩子,无忧无虑的,玩起来连作业都不想写,全部堆到临开学的前几天才会很不情愿的去突击家庭作业。

修锁配钥匙的,卖纽扣和针头线脑的,这些小商贩们也会打听哪天哪个村子里唱戏,就跑到那个村子里去摆摊,方便那些长年都不进城的老年人能在家门口就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很多农村过年除了请戏班唱戏之外,自己也会组织一些民俗表演。除了在村子里表演以外,元宵节的时候各乡镇也会带着自己的节目进城去汇演。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