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老人不用图纸不用钉,手工造出木头房,30多平花费不到1万元

住惯了钢筋水泥高楼的城里人早就遗忘了木匠这个行业。他们不了解,在木材和木建筑之间,有种叫做“木匠”的手艺。木建筑的主结构,通常采用榫卯结构。榫卯是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工艺中的精髓,通过各种嵌套结构就可把木制零件牢牢地固定在一起。这样的结构中,凸出的部件叫榫,凹进去的部件叫卯。这样的结构牢固耐用,因为没有使用钉子等五金件,所以不存在锈蚀腐坏的问题。(图片来自东方IC)

73岁老人不用图纸不用钉,手工造出木头房,30多平花费不到1万元

照片里73岁的贵州老木匠,在城里的家中打造了一栋小木屋,木屋主体结构几乎不用钉子。人们称叹:“居然能不用钉子造房,太神奇了!”而造这个小木屋,老人用了半年的时间,30多平的面积用料成本 只花了不到1万块钱,老人自16岁就开始学做木匠活,工作几十年手艺也没丢。(图片来自东方IC)

73岁老人不用图纸不用钉,手工造出木头房,30多平花费不到1万元

“这要是年轻的时候,一两个月就做完了。”彭哲俊没有精力和条件到山林里选树,只能跑到贵阳三桥的废料市场淘木料。他花了不到1万块钱,买了大概5立方米的杉树材料。所以说起来,这栋小木屋实际上还是变废为宝的结果。图为彭哲俊亲手打造的小木屋外形。(图片来自东方IC)

73岁老人不用图纸不用钉,手工造出木头房,30多平花费不到1万元

说起打造小木屋的初衷,原来老木匠彭哲俊的儿子彭科志在外游学归来。回到贵阳,学业算是圆满,却有一件事让彭科志念念不忘。在游览一个禅寺时,彭科志发现寺中一座塔的顶层内部,有一座榫卯结构的木亭。打听才知道,这座亭子是禅师为保存传统工艺而修。保存传统工艺这个想法打动了彭科志,他一直在想,“父亲也是木匠,也许可以效仿禅师,也做一座榫卯木屋。”(图片来自东方IC)

73岁老人不用图纸不用钉,手工造出木头房,30多平花费不到1万元

得知儿子的想法,彭哲俊尽管年逾古稀,也愿意全力支持。“想让孙子们看看,我们以前在农村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让他们也了解一下这种榫卯建筑的文化。”(图片来自东方IC)

73岁老人不用图纸不用钉,手工造出木头房,30多平花费不到1万元

不同于现代化建筑的修建,要反复测算,还要画图纸。彭哲俊什么都不用,“都在这里。”他得意地指指自己布满银发的头,“我们木匠盖房子,从来都是用脑子。”(图片来自东方IC)

73岁老人不用图纸不用钉,手工造出木头房,30多平花费不到1万元

没有图纸,在动工前,彭哲俊把图纸“画”在脑子里。脑子里的图纸是立体的,外观什么样,内部结构如何,细节什么样的?彭哲俊都要反复想很多遍。想的过程中,如果这个部分不对,那就在脑子里把它拆掉,换成别的样子。直到觉得“嗯,就是这样子了”,图纸才算“画”完。(图片来自东方IC)

73岁老人不用图纸不用钉,手工造出木头房,30多平花费不到1万元

然后根据“图纸”,他又要在心中估算木料的用量和种类。“造屋的木材很有讲究,杉树做大梁最好,不会生虫,不会烂掉;梓木的结构紧密,可以用来做窗户。”一切在脑子里演算得差不多了,彭哲俊才开始动工。(图片来自东方IC)

73岁老人不用图纸不用钉,手工造出木头房,30多平花费不到1万元

在彭哲俊年轻的木匠时代,给雇主造房子的木料是进山挑的。“树子越直越好,越老越好。笔直的木材好加工,年老的树硬实,是造屋的栋梁之选。”彭哲俊说,那个年代的人对于自然也有更多的敬畏,砍下一棵树,就要重新栽一棵。(图片来自东方IC)

73岁老人不用图纸不用钉,手工造出木头房,30多平花费不到1万元

不过,这次建造这栋小木屋,彭哲俊没有精力和条件到山林里选树,只能跑到贵阳三桥的废料市场淘木料。他花了不到1万块钱,买了大概5立方米的杉树材料。所以说起来,这栋小木屋实际上还是变废为宝的结果。(图片来自东方IC)

73岁老人不用图纸不用钉,手工造出木头房,30多平花费不到1万元

造屋用的木材运到家门口时,邻居们都来围观,“这么多的木头,是要做什么啊?”等到木屋造好后,一下子就火了,所有看到的人都不禁赞叹起木匠的神奇。在彭哲俊的老家安龙,造屋用的树一般是二三十年的松树。在木匠的手艺下,这棵树修成的房子,在排除火灾等意外情况下,可以留存六七十年。彭哲俊说,他老家的祖屋就是在他出生那年修建的。73年,老屋还可以住人,只是没人愿意去住了,“都搬到水泥房子里去了。”(图片来自东方IC)

73岁老人不用图纸不用钉,手工造出木头房,30多平花费不到1万元

盖木屋,是个体力活儿。就拿刨木来说,推十推,彭哲俊就要磨一回刨子。一天下来,刨子要磨上十多回。因为年纪大了,彭哲俊每天只工作6小时。“中午必须要睡午觉才能恢复体力。”这栋30多平米的小屋,彭哲俊用了半年时间才完工。“这要是年轻的时候,一两个月就做完了。”(图片来自东方IC)

73岁老人不用图纸不用钉,手工造出木头房,30多平花费不到1万元

但光使蛮力,也盖不出好屋子。像刨木,就要使巧劲。通常看刨花,就知道这个木匠的手艺如何。“刨出来的刨花越直,技术越好。如果刨花卷成一个卷,那说明你刚入门。”彭哲俊非常沉醉刨木的过程。木香会随着刨花的飘落,越来越浓郁。那些表面坑洼不平的木材,在他的手下总能变得光滑规整。(图片来自东方IC)

73岁老人不用图纸不用钉,手工造出木头房,30多平花费不到1万元

虽然现代化的工具可以为建造木屋提供更多的便利,彭哲俊却坚持使用传统工具。在他看来,传统工具更容易使用。且那些他自己做的,使用了几十年的,表面已经磨得光亮的工具,用着更顺手。也正因为使用了传统工具,彭哲俊工作的响动不会传到屋外。(图片来自东方IC)

73岁老人不用图纸不用钉,手工造出木头房,30多平花费不到1万元

看完这位老人的故事,在感慨去国传统建筑与家具工艺中的精髓:榫卯工艺的同时,不得不佩服照片里这位已经70多匀的白发老匠人,他身上的不正是我们常看到听到的“工匠精神”吗?(照片拍摄于2016年11月)(图片来自东方IC)

73岁老人不用图纸不用钉,手工造出木头房,30多平花费不到1万元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