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极简史(五)南盛北衰的元代瓷器

中国瓷器简史(五)南盛北衰的元代瓷器

元代在我国历史上只存在了百年左右。由于当时蒙古族落后的生产方式,给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度带来了逆转。元初开始倡导农业,诏修《农桑辑要》,主张推广种棉,育蚕缫丝也相当发达。农业原料的大量生产,必然会产生一批独立于原料生产的加工者,元政府对于具有一定技能的工匠是比较重视的,官匠免除其一切差科,其地位可以世袭,这在客观上对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元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宋、金、西夏鼎峙的分裂局面,国内市场的统一,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这就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元政府特别重视对外贸易,元在未建国前,早就与西域,阿拉伯国家有贸易往来,统一全国后,即设立泉州等处市舶司。至元二十一年(1284)以后,政府欲将海外贸易变为官办。由政府备船只,出资金,招人经营,所得官取十分之七,经营者得十分之三。禁民间私自贸易,但根本无法禁绝,因此,终元一代,官营和民营的海外贸易都十分发达。外贸商品需要量的增加,必然会促使各类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元朝瓷器运销到全世界",可见其外销之广。

元龙泉窑青釉三足炉

元龙泉窑青釉暗花高足杯

元龙泉窑青釉蒜头瓶

元龙泉窑青釉鹤盖瓶

元龙泉窑釉暗花大盘

然而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元代瓷器是被忽视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地下、地上的元瓷不断发现,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元代的钧窑、磁州窑、龙泉窑、德化窑等主要窑场,仍然继续烧造传统品种。而且因为外销瓷的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枢府"瓷的出现

元代景德镇在青白瓷生产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卵白釉的新品种,由于这种卵白瓷中发现刻有"枢府"字样,因此人们称为"枢府窑"器。

"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枢密院"有什么来历呢?唐朝代宗(763-779)初设枢密使,当时只是用宦官充任,以承诏旨,传达王命。五代后梁(907-923)时,一度更枢密院为崇政院,改用士人。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改崇政院为枢密院。宋代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与中书省分掌文、武两权,号为"二府"。辽、金、元时仍袭其制。元代以军事为重,"枢府"的权位就更重,具有"枢府"名的卵白釉瓷器,应属"枢密院"的定烧器,是毫无问题的,但传世这类卵白釉瓷大多是没有文字的,只有极少量有"枢府"铭。近年来,在景德镇地区发现,在同一窑址,早期烧制青白瓷,稍晚出现"枢府"瓷和青花瓷,说明元代景德镇并没有一个专烧"枢府"瓷的官窑窑场,从国外留存的大批元代外销的卵白釉瓷看,这类瓷器绝非全部为官窑产品。因此,长期以来把元代的卵白釉瓷统称为"枢府窑"器是不恰当的,但为了照顾历史上的习惯称呼,以称这类卵白釉瓷为"枢府"瓷还是比较妥当的。

(1)"枢府"瓷的特征

①枢府瓷和青白瓷胎都为白胎,但相对来说,前者比青白瓷更厚。

②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而近似鹅蛋色)。典型的枢府瓷釉应是失透的,但在传世和近年的出土品中,有的枢府瓷虽具备胎较厚而釉失透,然而却非卵白色而是青白色,这类器物可能属于自青白瓷过渡到枢府卵白釉的中间的状态,而后又一直为制造较粗瓷器的工艺所沿用。

③枢府瓷器形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见,极少见到大件器,最典型的枢府器,其碗为小底足。

④枢府瓷中的折腰器,是突出的造型,一向为人们所称道。折腰是宋代定窑沿袭唐代金银器的式样而在瓷器制作中运用。元代山西的霍窑和景德镇的青白瓷、枢府瓷和青花瓷也都有这种样式。

枢府瓷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且有明显旋纹。

(2)"枢府"瓷的装饰和文字

一般来说,枢府瓷分精粗两大类。精细的制品大多有印花装饰,图案花纹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云鹤、孔雀、牡丹及羯磨纹等,其印花多数显得浑圆而不太清晰,这类精细器物的釉,基本上都是白乳浊色。另一类较粗的制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的盘和碗,一般都是纱面无纹,胎较厚重,釉色白中略偏灰青,偶然在器身有几道划纹。此外,枢府瓷还有戗金的装饰。在国外,特别是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还出土有枢府瓷红绿彩器。最近在扬州发现了枢府瓷露胎贴花凤纹碗的碎片,说明枢府瓷也运用了元龙泉窑普遍使用的这种装饰技法。

枢府瓷的铭文以"枢府"两字为最典型,一般都印在盘、碗器物内壁口沿下,"枢"和"府"字分别在相对的地位。在枢府器中除了"枢府"字样外,还有"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样。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品中还有"昌江"字铭的器物,当然这些都是为了求个吉利而已。

(二)青花瓷

(1)青花瓷的特征

什么是青花瓷呢?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有钴料着色,然后施加透明釉,以1300°C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人们习惯上称为"青花"出土标本中,也发现有一小部分青花瓷是在器物施了透明釉后,再有钴料着色,然后高温一次烧成,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从工艺上说,这和西晋开始的青釉瓷加点墨彩一样,但这在青花瓷中极少数的而且这种釉加彩的效果肯定不如釉下彩清晰,因此标准的青花就忘指釉下彩。

中国瓷器的发展,在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了宋代,刚品种众多,瓷器生产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元代景德镇白地蓝花的青花瓷烧制成熟后,情况就起了急剧变化,从14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5世纪前期,大约仅仅经过70年,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就占据了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其他部分古老的瓷器窑场都相形见绌,并逐渐衰落,景德镇也由此成为中国的瓷都。尽管明清两代的德化、石湾、龙泉、宜兴和磁州各窑也还在进行生产,但各地的特色产品无论从品种或数量上都无法和景德镇相抗衡,景德镇瓷都的地位不可动摇。

那么青花瓷器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呢?主要是瓷质细洁而色白,釉下彩的蓝色彩绘,幽菁可爱,图案装饰雅俗共赏。由于彩色在釉下,有不易褪脱的优点,而工艺过程又相对的简化,这样能够降低成本,大量生产。

(2)青花瓷的起源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们还不太认识元青花的面貌。50年代初,美国学者波普根据现藏英国达维特基金会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题记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对照伊朗阿特别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馆所藏青花瓷进行深入研究,出版了两本著作,他以此瓶为标准器,把凡是与此相类的青花瓷器都定为"至正型",这样就在传世的一批青花瓷器中辨认出一大批青花瓷器来,事实上,这只题有至正十一年题记的青花瓶,英人霍面逊在1929年已经发表文章作为专门记述,可惜当时未为人们所重视。该瓶高63.6厘米,瓶身主题纹饰为四爪云龙,自口、颈、肩至底足共有8个层次的图案装饰,顺序为缠枝扁菊、蕉叶、飞凤灵芝、缠枝莲、四爪云龙、海涛,缠枝牡丹和覆莲杂宝,其颈部有题词:"信州来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花不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无帅打供。"可见是信徒的供奉之物。

元代青花瓷器,除上述伊朗阿特别乐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堡托布卡比博物馆外,前些年在印度托古拉古宫殿也出土了一批大件器。此外,菲律宾、印尼和日本等国也都有元青花瓷出土,说明这类青花瓷应是元代输出的外销瓷。当然,元青花在国内市场也曾流通,北京元大都、河北省保定地区及江西高安窑藏的发现,以及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的收藏来看,无论质量或数量上,国内的收藏逊于国外。总计国内、国外的全部收藏品在内,元青花瓷的总数大致在300件以上。

元青花的地位被人们认识以后,人们很自然地要追溯它的起源和演进的历史。人们会问元代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如此成熟的青花瓷器呢?学者们有的从本国的陶瓷发展史出发追寻根源,也有从波斯早年用钴蓝的事实出发,认为元青花主要是在波斯用钴蓝的影响下产生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成熟的元青花瓷都有以下三点特点:

洁白的瓷胎和绩效的透明釉。

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

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还没有发现新的考古资料,因此对于我国何时才开始成熟掌握釉下用钴料着色的工艺尚未充分认识。最近几年,由于扬州唐城遗址不断发现胎釉洁净,彩色鲜艳、图案清晰的唐青花碎片,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类唐青花在当时就已远销国外。9至10世纪,中东很多国家都进口我国的唐青花瓷,而且数量不少。这种新出现的制瓷工艺,必须会给予当时制陶工匠以很大的吸引力,目前在世界某些大博物馆就有当时当地的仿制品,如美国华盛顿佛利尔博物馆有9至10世纪伊拉克的青花碗,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有9世纪伊朗西部地区所制造的青花碗及9世纪伊拉克烧制的青花碗。波士顿博物馆有9至10世纪的青花碗。但这些器物大都烧成温度不高,胎质粗松,釉不透明,都属半瓷半陶性质。显然,这些质量不高的瓷器都是当时模仿唐青花的烧造工艺而生产的。

扬州唐场面发现的青花瓷片,从其胎釉和制作的特征来看,应是河南巩县窑的产品。巩县又是唐代烧制唐三彩的著名窑场,而唐三彩中的蓝彩,正是用钴料呈色的。事实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陶胎琉璃珠上的蓝彩,就是用钴作为呈色剂的实例。

青花瓷器烧制技术,随着巩县窑的衰落而暂时中断了。20世纪70年代。在浙江杭州和江西九江,南昌等地也发现了一些元代早期的青花瓷器。但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施青白釉而并不是典型元青花的透明釉,其青花色泽都带灰暗而非鲜艳的深蓝色。

胎洁釉润,青花色泽艳丽的成熟元青花瓷的出现,估计当在14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几乎中断了4个世纪的河南巩县窑的青花烧制技术,在江西景德镇突然重新放出光芒,这是一种历史在更高阶段上的重演,而促成这种历史重复的仍然是向中东地区出口的需要。由于中东地区的胎、釉原料较差,且烧成温度不高,因此始终无法达到中国青花瓷器的质量水平,满足不了当地消费者的需要 。随着元朝政府对外交往的发展,又重新唤起了中东国家对中国青花瓷器的需求,而浮梁瓷局所有地的景德镇,在枢府瓷胎釉制作具有完善条件的基础上利用从中东地区进口的钴土矿,大批生产出口所需青花瓷器,在当时是较容易的事。这种开始为外销而生产的商品,也必然转而为国内市场所需要,这就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大发展的背景。

(三)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瓷

1)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瓷的起源

釉里红瓷是在瓷胎上用铜红料着彩,然后施透明釉,用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它的工艺过程和青花瓷完全一样,不同的是青花用钴料着彩,而釉里红则用铜红料。

铜作为陶瓷器上釉料所有的着色剂,早在汉代的铅釉陶上就已普遍使用。但那是铜在低温氧化气氛中产生的绿色,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能产生红色。从出土资料和传世实物可各,元代景镇烧制成功了釉里红瓷器,并且创制了青花釉里红这一新品种。

青花釉里红是指在同一器物上,既有钴料又有铜红料描绘或涂抹彩色,烧成后使青花与釉里红同现于一器。由于青花料和釉里红料在烧成过程中需要的条件并不一致,因此,要使这两种色泽都能达到成功的程度是比较困难的。

2)釉里红瓷的3种不同装饰方法

釉里红瓷器有3种不同的装饰方法:一是釉里红线绘,即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的图案花纹,这是釉里红瓷器最主要的装饰方法,但由于高温铜红烧成要求比较高,往往会产生飞红的现象,所以细线条描绘图案花纹的釉里红器烧成比较困难。二是釉里红拨白,这种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图案花纹部位,或在该部位上刻画出图案花纹,用铜红料涂抹其他空余之地,烧成后图案花纹即在周围红色之中以胎釉之本色显现出来。三是釉里红涂绘,以铜红料成片、成块地涂绘成一定的图案花纹,釉里红拨白及釉里红涂抹这两种方法都能减少线绘容易产生的红现象,从理论上说,它们应早于线绘的使用。

3)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瓷的发现

目前可以确认为元代的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瓷器并不太多。1979年江西丰城发现的4件青花釉里红器(一件是青花釉里红楼阁式瓷仓、两件为釉里红俑、一件是影青堆塑塔式四灵盖罐)。其中两件有"大元至正……"等铭文。这4件器物的釉里红,都属涂绘的方法,红料都在塑成的立体器形上着色,这种方法,应当更为原始。河北保定出土的青花釉里红大罐的釉里红也属此类,这类大罐在元代可能是较多制品;现存英国达维特基金会的,完全与保定一样,只是没有盖子。元代比较进步的涂绘釉里红,则是用红料涂绘出一定的图案花纹。

四)各种色釉瓷

元代景德镇不但继续烧造青白瓷(影青)、白瓷和较粗的黑釉瓷(主要是高足杯、碗类的民间日用器)外,还成功烧制了高温铜红釉、高温蓝釉和低浊孔雀绿釉。

红釉瓷

我们已知道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能呈现红色,如果以铜红料做为彩绘料,在釉下施彩即成釉里红,如果以铜红料掺入釉内作为呈色剂,谅能烧成高温铜红釉。目前已发现湖南长沙窑有通体高温红釉的制品,宋代钧窑则推动红釉的烧造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但它们的胎釉制备都远不及元末明初景德镇的制品。从已经确认的明初洪武红釉瓷的纯正程度看,这种烧制工艺,在元代肯定已经十分成熟,但问题是至今仍很少发现完全可以确认的景德镇元代红釉瓷标本。

蓝釉瓷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陶胎琉璃珠及唐三彩陶器中的蓝釉器,都是钴蓝的制品,但都是低温烧成。在瓷器上的高温钴的传世品中,可以确认为元代蓝釉器的,有一批蓝釉白龙的梅瓶和盘子,现藏南京博物馆的蓝釉白龙梅瓶,其口部呈梯形,是典型的元代梅瓶式样,高43.3厘米;日本亦藏有同类型的蓝釉白龙梅瓶,只是器形稍小,高为3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日本出光美术馆及大阪市东洋陶瓷美术馆都藏有蓝釉白龙盘,尺寸在15.5-16厘米之间,其龙纹均为三爪,画法和梅瓶的图案几乎一样。

元代景德镇蓝釉的烧制成功,为明清两代霁蓝釉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孔雀绿釉瓷

孔雀绿釉是用铜料在氧化气氛中,用低温烧成,从汉代的铅绿釉陶开始,低温绿釉的烧制一直没有间断过,金代扒村窑和元代磁州窑都有绿釉釉下绘褐彩的制作。元代景德镇在优质瓷胎上烧制成功了孔雀绿釉釉下青花的新品种。由于过去缺少实物资料,我们曾一度把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明成化年制的孔雀绿釉釉下青花盘看成是景德镇的最早制品。最后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中部的朋加地方出土了一件典型元代的孔雀绿釉釉下青花玉壶春瓶,腹部主体图案为莲池水禽画面,颈肩和底部的仰覆莲以及颈部的蕉叶纹都是元代的典型画法。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