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二院成功治疗一例kummel病合并胸腰段后凸畸形

近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脊柱外科收治一例腰背痛伴下肢放射、卧床3月不能坐起下床的80岁高龄患者,为患者实施了胸腰段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腰1椎体成形术(PVP)后,患者安返病房,一周后已能下地。

据悉,该患者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kummel病)、胸腰段后凸畸形、腰椎管狭窄症、骨质疏松症。经过术前检查、短时间调理基础疾病、排除禁忌后,在麻醉二科配合下,手术由科室主任高春正带领主治医师赵杰完成,手术时间2小时,出血约120ml。

在该手术中,首先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CBT)技术长节段矫形固定,通过坚强的固定,施行钉棒矫形,通过矫形间接实现神经减压。CBT 技术通过将螺钉置入椎体皮质骨集中区域而增加螺钉稳定性。该技术采用的螺钉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直径更小,长度更短,螺纹排列更紧密,能充分与皮质骨区域接触,增加了螺钉-骨界面的强度,解决了骨质疏松患者固定的难题,同时其置钉点偏内的特点,减少对软组织的剥离,减少了创伤,定位设计偏小,适用于老年廋弱患者,避免后期钉尾对皮肤软组织的刺激。

骨质疏松脊柱椎体压缩骨折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多见,也存在骨折不愈合的概率,但这类骨折甚至到骨不愈合程度通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据了解,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由 Kummel 等人在 1895 年首先介绍,并以 Kummel 的名字命名,其典型特征是轻微脊柱外伤,伤后数周至数月无症状,再往后出现症状,及持续进展的后凸畸形。OVF 骨折不愈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椎体完整或仅有轻微骨折压缩;在人体持续运动过程中,椎体塌陷,形成裂隙;椎体要锁,后壁突出,压迫脊髓,导致腰背部疼痛或者下肢瘫痪。本例患者情况十分危急,即为第三阶段。

该类患者往往对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案(如卧床休息、服用止痛药物及佩戴支具等)反应性较差,一般采取开放手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存在较多难点。此类患者均为骨质疏松,脊柱螺钉的把持力较差,因而脊柱骨折较难愈合。有些老年患者合并较多的内科疾病,不适合进行开放手术。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也用于此种疾病的治疗,但存在神经症状的OVF是相对禁忌症,且此术式对后凸畸形的处理效果欠佳,在术后持续随访时,脊柱的后凸畸形和高度均有所丢失;同时文献报道椎体骨折不愈合患者行椎体成形术的骨水泥漏出率在 50% 以上,最高的可达 75%,其中以椎间盘内的漏出为主,致命性的漏出,如椎体周围静脉丛,硬膜,椎间孔等得比例也不低。

该例手术使用的CBT技术是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脊柱外科于2016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并在脊柱退变性疾病国际论坛直播手术、省骨科年会等多次会议作出过相关报告,因技术难度等因素,国内仍未广泛开展。尤其像本病例这样长节段应用在国内还很少见,科室对于该技术的应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针对椎体较大的空腔,科室采用PVP进行水泥填充,单侧填充6ml骨水泥,通过对水泥的不同粘稠期及注入时机速度的精准把握,既避免了水泥的外漏,又最大量地实现填充,使脊柱前柱的支撑力大大增强,增加脊柱稳定性,便于术后早期下地,符合ERAS的理念方法。

患者为腰1kummel病,腰1椎体塌陷,向后压迫脊髓,T2高信号区,椎体内真空征象。

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CBT)技术长节段矫形固定,施行钉棒矫形,钉棒位置方向良好,固定可靠,同时采用PVP进行水泥填充,使脊柱前柱的支撑力大大增强,增加脊柱稳定性。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陈晓丽 通讯员 赵杰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