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关心孩子的父母和关心朋友的孩子——《卡夫卡变虫记》导读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285号

给关心孩子的父母和关心朋友的孩子——《卡夫卡变虫记》导读

阅读推广人 石头

一、内容简介

一天早上,小男孩卡夫卡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棕紫色的超级大甲虫。但是没人注意到他变形了——他的父母、他的小妹妹、他的老师——除了他最好的朋友迈克尔,谁都没注意到。迈克尔想让卡夫卡变回小男孩,卡夫卡也很想变回去。可为什么他会变成甲虫呢?为什么大家好像都没发现呢?卡夫卡在寻找答案,也在找回自己……

二、绘本信息

书名:卡夫卡变虫记

文:[美] 劳化斯·大卫

图:[法] 戴勒菲妮·杜朗

译者:邢培健

适读年龄:3-6岁

奖项:美国国家亲子出版物金奖

出版社:新星版

出版日期:2009-10-1

三、绘本导读

【封面】



解析:

《卡夫卡变虫记》是否觉得似曾相识呢,作者说明故事灵感来源于著名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连主人公的名字都成了前作者的真名了。

《卡夫卡变虫记》改编自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弗兰兹·卡夫卡,在《变形记》里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冷漠,散发一种刺骨的、荒诞的悲凉。而经由劳伦斯·大卫和戴勒菲妮·杜朗之手改编的《卡夫卡变虫记》则给了这种悲凉一个不乏新意的解读——缺乏爱,会让孩子异化,给予爱,才能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孩子。

作者用充满了奇幻的色彩,一个男孩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而他仍然可以像正常的人类一样生活、说话和学习。而这么个大男孩变成了一只虫子,周边的人竟然浑然不知,这真是又离奇又好笑。

封面中直接展示一个穿着裤子的甲虫的形象,周围还有些玩具,体现出故事的画面趣味。腰封上还写着“我们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却常常忽略掉孩子内心的真正渴求,这是孩子托卡夫卡发出的心灵信号。”

很多家长,往往为孩子付出了巨大的照顾和陪伴。孩子的一点点小问题就紧张揪心,孩子的一点点小进步就喜不自胜,孩子的一点点小变化就异常激动到处跟人分享。随着孩子的长大,但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和成长缺乏必要的关注,而更多关心他们是不是按时起床不迟到,回来后作业做了没有?考试考了多少分?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可是在孩子心中,自己能够被重视,被真心的关爱,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环衬】



解析:

蝴蝶页为偏红的棕色,很可能让我们想到甲虫的颜色,这是本书的主色调。

【扉页】



解析:

扉页中一个穿着衣服的甲虫咕噜咕噜的滚入画面中间,书名下还写着“故事灵感来自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与其说是灵感,不如说是改写,与其说是改写,不如说是反写。

故事讲述一个小男孩变成了一只虫子全家人都没有发现为主题,提醒我们做家长的时刻要关注孩子,告诉孩子我们永远都爱他们,让孩子健康的成长起来。

目前,我们国家的生活现状刚好和故事相反,全家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孩子的身上,当然更多的是生活的吃喝拉撒睡上,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把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无微不至,却不太关注孩子的心灵需求,真正爱孩子了解孩子从心理开始。

既然这个绘本灵感来自于短篇小说《变形记》,而没有拜读过原著的作者,理应找来原作品读一番,自然就会给后续的绘本阅读带来对比和分析。

《卡夫卡变虫记》在几个关键点上反写了《变形记》:

1、《变形记》的格里高尔没有向家人求助,虽然已经确认了自己变成甲虫的事实,但他仍然一心想着上班的事。《卡夫卡变虫记》的卡夫卡主动就自己变虫这一事件征求家人的看法。

2、格里高尔的家人见到大甲虫,立刻表现出惊恐、厌恶的态度。卡夫卡的家人并未认真对待卡夫卡的话,可以想象,实际上他们没有见到大甲虫。

3、尽管格里高尔一直保持着人类的心理活动,但他很快就丧失了人类的语言能力,生活习惯也逐渐向甲虫靠拢,所有见过格里高尔的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是一只大甲虫,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卡夫卡自认为变成了虫子,但只有好友迈克尔一人看出来了,其他人都没看出来,卡夫卡的行动也没有受到任何限制,而且变成甲虫反而给他的校园生活带来了各种好处。

4、格里高尔和他的家人从来没想过就人变甲虫这一事实来个刨根问底,这是整个故事中最匪夷所思的地方,这样离奇的事情,除了恐惧和厌恶之外,难道不该表现出同样程度的惊讶与好奇么?卡夫卡则翻阅百科全书昆虫卷,格物致知,首先应该知道卡夫卡变成了哪种甲虫,这是所有正常人的思路。

5、甲虫格里高尔所到之处会留下的粘液,受伤时身体会流出虫子的体液,越发喜欢与灰尘和垃圾为伍,格里高尔真的变成了一只恶心的甲虫。卡夫卡则是那种童话故事中天真可爱的小虫子或者小孩子,一点儿也不恶心。

【第1画面】



原文:献给布瑞特·埃利斯——LED

解析:

一个盖着被子的卡夫开,一个跨页的大图,卡夫卡变成了甲虫。本来是一个很令人惊讶的开场,可是由于前面的铺垫,变得平常了。

孩子们对于“变形记”这样荒诞的故事,本身就比大人要容易接受得多,如玩游戏般。就如书中的卡夫卡,今天想着成为宇航员,明天想着当甲虫一样,至于后天说不想还想着再变成别的什么他任何感兴趣的东西。这中间包含着孩子们漫无边际、无比丰富的想像力。这样的故事情节对于孩子而言,真是一种想像之旅,很过瘾。

献词和版权成为一张跨页,而让一个横躺的大甲虫做背景很有新意,甲虫个头很大,给孩子们一个突兀的感受。

【第2画面】



原文:

早晨,卡夫卡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超级大甲虫。

他走到了门后的镜子那儿,盯着镜子里的自己——棕紫色的甲虫身子,又大又黑的虫眼,天线似的触角,还有六条细细长长、毛茸茸的虫腿。卡夫卡坐在床上仔细想了想,这种事以前从没发生过。

“卡夫卡,赶紧穿好衣服,下来吃早饭!”爸爸在喊他!

解析:

镜头拉远,卡夫卡坐在床边,惊讶得看着自己的影子,他变成了一只大甲虫,看着镜子里奇怪的自己。此时,楼下爸爸发出吃饭的催促声。

一般文字和图画作者分开的图画书,文字都会比较多。只因文字创作在图画书之前,是完整的,可以独立成文的,文字情节不是基于图画书特点创作的,而图画是在文字之外给出更多的空间和画面内涵,在有限的画面中图画要很好的连贯,画面中会加入更多的趣味的小情节,比如想当宇航员的卡夫卡房间中墙上画满了各种飞机,卡夫卡的房间中各种玩具等。

这个绘本,画风精炼,画面丰富又清楚。但文字和画面有些重复表现的地方,比如说在甲虫的样子上,这个是图画和文字分开创作的一个特征。

【第3画面】



原文:

卡夫卡用六条腿拖着笨重的身子,急急忙忙跑进了卫生间。他的甲虫爪子踩在瓷砖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响声。卡夫卡洗洗脸,刷刷嘴里伸出来的大尖牙。他看了看洗脸池边的镜子,又吓了一大跳。唉!他还是一只虫子。

卡夫卡以前从没见过穿衣服的虫子,不过大多数虫子都不用去上学,当然就不用穿衣服了。他在衣橱里翻来翻去,终于找到了一件宽松的上衣和一条有松紧带的裤子。裤子倒还好,很容易就穿上了,可上衣只有两只袖子啊。谁能料到一个二年级的男孩会长出六条虫子的腿呢!卡夫卡只好在上衣上剪了两个洞,让两条新胳膊伸出来,或者该叫两条腿?

解析:

卡夫卡面对穿衣服的尴尬,拿来剪刀沉着的给虫子剪出并穿上了合适的衣服。

一大图、一小图、一主一次,作者通过刷牙和穿衣服两个生活中的场景,让尴尬无奈沉着冷静的卡夫卡形象跃然纸上。

文中叙述的文字很细致,取材改编于小说,故事很连贯,文字很多,开始让大读者第一感觉这是适合大孩子自主阅读的绘本。但从故事的绘画和故事的内涵看,3-6岁的孩子亲子阅读会更好。

【第4画面】



原文:

“卡夫卡!快点好不好?”妈妈大声喊。

卡夫卡慌慌张张地往楼下跑,因为跑得太快,一不留神,乒乒乓乓地在楼梯上打了几个滚,摔倒在地。

他六腿朝天躺在地上,虫腿在空中乱踢,想把身子翻过来。折腾了好半天,他才抓住楼梯扶手,翻过身,让爪子着地。

解析:

但难堪的是,不习惯的步伐和忙乱的心神,让卡夫卡滚下楼梯摔倒在地,又坚难的从地上爬起来。

卡夫卡和滚下的楼梯只是占据画面的一角,而更多把空间留给了客厅。也就是说,卡夫卡的存在只是家庭中的一部分。

还有画面中央妈妈的高靴,暗示妈妈才是全家的中心。还有趴在沙发上长得像猪一样的猫咪,猫咪变成了猪,但很舒适安稳地卧在沙发上,相比也得到了家人的认可和爱。但变成猪头的猫咪是否被家人发现呢?这里埋下一个伏笔,即使变成另一个还是被接纳的。

从楼梯边墙上挂的全家福看来,他应该还算是个快乐的小男生吧!

【第5画面】



原文:

卡夫卡走进厨房,全家人谁都没看他一眼。爸爸在帮他和妹妹装午饭。妈妈坐在餐桌前看报纸。妹妹凯特琳呢,正在喝橙汁,盘子里还剩着半个蛋黄和一堆面包渣。

卡夫卡好不容易才坐上椅子,开始吃他的鸡蛋和熏肉。“妈妈,爸爸,凯特琳,我变成虫子了。你们看,我是一只超级大甲虫。”

爸爸盖上饭盒,笑着说:“是啊,我还是一头大河马呢。”

卡夫卡举起一只早脚挥了挥,说:“可我真的是一只虫子,爸爸,您没看见吗?我们该怎么办?”

妈妈一边看报纸一边说:“你一直都是我们家的小麻烦虫。”

凯特琳皱了皱鼻子说:“你昨天还说要当宇航员呢。”她从卡夫卡的盘子里拿走一片熏肉,还问他,“虫子喜欢吃熏肉吗?”

解析:

在厨房里卡夫卡告诉爸爸、妈妈和妹妹自己变成了一只棕紫色的大甲虫,诡异地是爸爸妈妈妹妹都在忙碌着根本没有发现的他的任何变化,虽然他已经在提醒他的家人了,可他们眼中都像没有卡夫卡一样,反而却引来他们的讥讽。爸爸说,我还是一头大河马呢。妈妈说,你一直都是我们家的上麻烦虫。妹妹说,你昨天还说要当宇航员呢。

卡夫卡的妹妹好象不大,但是语言也幽默极了,开始时她非但不相信哥哥是虫子,还拿走了哥哥的熏肉,并逗哥哥:“虫子也吃熏肉吗?”

卡夫卡沮丧极了,因为竟然没有人在乎他是人还是虫子!此刻异化的卡夫卡或许是有一点点孤独感的。

卡夫卡生活中一定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不然为什么没有人相信他的话?作者从没有正面描述卡夫卡是个多么淘气的男孩,但是我们能从家人的反应中看出来:他是爸爸、妈妈最最熟悉的“小麻烦虫”,妹妹对她的新模样根本不会感到惊讶,卡夫卡本来就有这套出人意料的“本领”。

由于卡夫卡平时便是个淘气、爱搞怪的男孩,所以即使他一本正经地向家人宣布这件事,大家还是不予理会。卡夫卡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他甚至怀疑自己原来就是只虫子。

借着卡夫卡的故事,劳伦斯抛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有多久没有认真聆听孩子的声音了?纷扰的生活总是很容易让人忘记渺小的孩子,因着他们单纯、随性,甚至经常大意的性情,大人也就不怎么认真对待他们所讲的话。

【第6画面】



原文:

“您知道怎么让我变回去吗?”卡夫卡问妈妈。“您小的时候遇到过这种事情?”他又问爸爸。

“放学后再说好吗?”妈妈回答他,“你得出门去坐车了。”

爸爸送凯特琳和卡夫卡到门口,把饭盒和书包递给他们。

“虫子能当宇航员吗?”卡夫卡问。

爸爸笑了笑,拍拍儿子的甲壳。

卡夫卡盯着门厅镜子里的自己。唉,还是一只虫子。怎么就没人看出来呢?

解析:

卡夫卡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家人的注意,无非想引起他们的重视,并让自己同时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爱。对孩子来说,再没有失去父母的关注和爱更可怕的事了。

可妈妈以校车马上就要来了为理由,没有理会卡夫卡的质问,实质上是生活紧张的运作规律,让他们没有更多的心思关注孩子们。

爸爸则把书包和饭盒递给了兄妹俩,这也是关注孩子们的生活的细节,但没有关注卡夫卡的心理活动。说到底卡夫卡的外形是不难分辨的,只是平日里淘气的卡夫卡经常搞出一些恶作剧,让家人习以为常了。

妹妹更是取笑说:如果你是虫子,还能当宇航员吗?对卡夫卡说自己变为虫子毫不相信。不是家人没有看出来,而是一些列的表象让家人们无瑕思索。

绘本的画风稚嫩诙谐,尤其是卡夫卡穿上衣服以后,如果不仔细看他的触角和多出来的两只手,乍一看和其他人也没有太大差别。妈妈抱着猪咪显然心思也没在孩子身上。

【第7画面】



原文:

卡夫卡和凯特琳慢慢悠悠地朝车站走去。卡夫卡发现,有了四只手,拿书包和饭盒就轻松多了。这两只手累了,就换另外两只。他还主动要帮凯特琳拿东西。

“你就两只手,还都拿着东西!怎么帮我拿?”凯特琳训了哥哥一顿。

卡夫卡用触角戳了戳妹妹:“你看不出我是只虫子吗?”

凯特琳不理他,跑到一边跟朋友玩去了。

车站上,根本没人注意卡夫卡。他低着头,站在路边,小心地避开脚边爬来爬去的小虫子。这些会是他的新兄弟姐妹吗?他的新爸爸、新妈妈会不会也在什么地方爬着呢?

解析:

由于父母、路人、校车司机都没有发现卡夫卡变成了一只大甲壳虫,所以卡夫卡只得按照平时的生活步骤循规蹈矩地洗漱上学。

变成一只虫子也没有什么不好,多出的两只手还可以替妹妹拿东西。可妹妹并不领情,还故意不理他。

卡夫卡在车站上等校车的时候,感觉跟路边上的小虫子特别像,小心翼翼的抬起大脚板害怕伤害到它们,并联想到它们的爸爸妈妈的行踪。这里提到小虫子的父母,以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家人对身边的变化的不闻不问,即使告知他们也没有引起关注。

【第8画面】



原文:

上了校车,卡夫卡顺着过道往里走,来到他最好的朋友迈克尔身边。看见卡夫卡的饭盒被一只大甲虫提着,卡夫卡的书包也背在大甲虫厚厚的壳上,迈克尔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他小声问:“卡夫卡呢?你把他怎么了?我最最要好的朋友哪儿去了?”

卡夫卡越过迈克尔,坐在靠窗的位子上。“是我,”他小声说,“我一醒来就这样了,根本没有人看出来。我该怎么办呢?”

迈克尔凑上前去,仔细看了看他的好朋友:“怎么会这样呢?”

“我不知道。”“疼吗?”“不疼。”

“要不要去看医生?吃点药?或者去找一下校医?”

“你觉得她见过上二年级的虫子吗?”卡夫卡说,“反正我觉得没有。”

迈克尔转过脸,不再盯着他的好朋友:“是没有。不过她见过莫尼卡·布劳莱把铅笔戳进鼻孔里。那也不怎么好看。”

解析:

当迈克尔看到卡夫卡的书包被一只大甲虫背着,饭盒也被它提着时,迈克尔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他小声问:“卡夫卡呢?你把他怎么了?我最最要好的朋友哪儿去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多么地令人感动。

当迈克尔知道真相时,他的问话更是可爱,问卡夫卡疼吗,要去看医生不,吃点儿药不——多可爱的孩子啊,多么暖心的一句问话,出自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之口。

卡夫卡的好朋友发现他变成了虫子,为他感到很伤心而流泪。这时卡夫卡的心情发生了转变,原来还是有人发现它变成了大甲虫的,他一下子把自己的担心和愿望告诉了迈克尔!但是,大家对他态度上的冷漠是显而易见的,这让人感觉很难过。

迈克尔是卡夫卡最好的朋友,也是人类中唯一看出他变成了甲虫的人,卡夫卡家的猫也看出了卡夫卡变虫。

这本书最让人高兴的地方是,卡夫卡的朋友发现了他变成了大甲虫!当所有人都忽略了他时,真正发现他的变化的,是他最最好的朋友。当那个孩子吃惊而愤怒的说:你把我的朋友怎么了?

戴勒菲妮让所有人物都像一具具的木偶,有着长鼻子,大多细手细腿,还穿着带孔的皮鞋。要么憨厚可掬,要么表情木然,总之他们都是性情温和、乐天的。

【第9画面】



原文:

到学校了。大家冲下车,一路嘻嘻哈哈、吵吵闹闹地往教室走去。

“咱们进去吗?”迈克尔问,“说不定去图书馆的时候,可以查查你是哪种甲虫。你觉得呢?”

“也许查得到吧。”卡夫卡回答,“要是非得当虫子,那我还是应该弄清楚自己是哪种虫子。”

两个好朋友走进学校。根本没人看卡夫卡,更没有人注意到他变成了一只虫子。

“你说,会不会我本来就是只虫子,只是一直没人发现?搞不好连我自己都是今天早上才发现。”

“真是那样的话,我肯定早就发现了。”迈克尔说。

“真的吗?”卡夫卡问。

解析:

到了学校,迈克尔对卡夫卡说:“咱们进去吗?”他显然把好朋友的命运和自己联结在了一起,不论他是小男孩还是甲虫。也正是得到了好朋友的同情和陪伴,画中卡夫卡的虫脸上第一次有了笑容。

这个唯一能看出他变成甲虫的人,我们可以理解为唯一有耐心倾听卡夫卡心灵之音的人,是同龄的一个小男孩,我们多希望这个人是他的爸爸或妈妈,但却不是,这就是现实。

故事中的这个来自童年的心灵磨难,却因为“好朋友迈克尔”的存在而变得那么温馨。与其说迈克尔是甲虫卡夫卡的好朋友,倒不如将他当成另一个卡夫卡,他在卡夫卡最最无助时给予了最热诚的陪伴。对卡夫卡而言,这无疑是最大的温暖,让他孤独却不失幽默,艰难却又不失向往。

这是一本有关爱、忽视和自我认同的绘本。推荐给所有关心孩子的父母,和那些关心自己朋友的孩子。更祝愿,在彼此的关注和关爱中每个人都是快乐的自己。

【第10画面】



原文:

上课的时候,多布森老师问大家二乘三等于几。

“六!”卡夫卡喊道。

“来,到黑板上演示一下。”

卡夫卡画了一只六条腿的椭圆形甲虫,一边三条腿。“两个三就是六。”他解释道。

“非常好。”老师说。

“不公平。你用腿算的。”迈克尔说。

体育课上,老师让大家练习带球和射门。迈克尔当守门员。卡夫卡冲上前去,把球踢到自己的甲壳上,然后用触角重重一顶,足球“咻”地飞到空中,越过迈克尔的头顶,猛地撞进了球门。

“进啦!”卡夫卡欢呼。

“不公平!没人说过可以用触角射门!”迈克尔大喊。

解析:

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是卡夫卡变身虫子后的生活的变化,比如六条腿如何穿衣服?给衣服剪两个洞;四只胳膊拿东西很方便;在数学课上,卡夫卡成功的用他虫子特有的脚做出了老师的数学题;在体育课上用他特有的触角进球了。这些都让卡夫卡感到新奇而快乐,但是他更想成为和大家一样的人,更希望得到关注。

卡夫卡是个孩子,没有那么多的负担,也更容易快乐。接受现实的卡夫卡发觉变成虫子也有很多乐趣:拿书包的时候更省力,答数学和踢足球的时候也更有优势,这让他一度洋洋得意,何况这一切迈克尔都知道,真正的友谊并未离他远去。

现实中,如果我们断开一切联系方式,会有人关心我们的“消失”吗?孩子们阅读《卡夫卡变虫记》是一次荒诞奇幻的体验,而对家长来说,应该将这理解为经常被忽视的小孩子内心强烈渴望得到关注的心理奇想,去关注他的成长,去聆听他的心声吧!因为孩子需要爱,需要被重视。

这本书,荒诞有趣、妙趣横生,不仅仅只给孩子听,也应该给忙碌的家长看,这是因为,孩子们所需要的重视,并不仅仅是大人对于日常吃住行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经历成长、身心发生变化的时候,更需要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关注和爱心的理解。

【第11画面】



原文:

最后一堂课,多布森老师带全班去图书馆。

卡夫卡取下一本《大百科全书·昆虫卷》,迈克尔找了本讲昆虫的书。他们坐在桌旁,开始看昆虫图片。

“原来有这么多种虫子啊!我现在才知道。”卡夫卡说。

“还好这么大的虫子只有你一个。你想想,要是所有的虫子都像你这么大……”

突然,迈克尔把书推到卡夫卡跟前,大叫道:“快看这个!”

“嘘——”图书馆老师示意他们保持安静。

“什么?”卡夫卡问。

迈克尔指了指第六页上的一张大图,上面那只甲虫简直跟卡夫卡一模一样,只不过没穿上衣和裤子。

“卡拉巴斯疑惑虫,也叫步甲虫。”卡夫卡念道。他舔舔爪子,又伸伸触角:“嗯……”

“怎么样?”迈克尔问。

卡夫卡笑了:“真有意思,能在书上看见自己的照片和名字。我能借回去看看吗?”

“当然了。我就是帮你找的。”迈克尔说。

“下课了,孩子们。”多布森老师宣布。

卡夫卡把那张图片拿给老师看。

老师皱了皱眉头:“呃,虫子!”

“您觉不觉得它跟我很像?”卡夫卡问。

多布森老师笑着说:“别傻了,孩子。”

解析:

好朋友迈克尔不仅第一眼就发现了变成虫子的卡夫卡,还在这一天里陪伴着他,分担他的苦恼,帮他想办法,在图书馆和他一起找他是变成了哪一种虫子。虽然他们也很高兴,但卡夫卡还是想要变成男孩的样子!

迈克尔热心地陪卡夫卡在图书馆里看关于昆虫的书籍,而卡夫卡也很积极,即使成了虫子也想弄清楚自己是什么虫子。在图书馆里,他在书上看见了自己的虫子图片。

这只甲虫的眼神、表情和动作都可爱至极,憨憨傻傻,惊讶恐惧,无奈地接受自己变成甲虫后的生活状态,还有点顽皮和搞笑。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绘画绝对是给大卫的故事增加了太多的精彩。

画面干净,线条流畅,各个人物造型都很有趣,还有一定程度上的夸张,而且能感受到法国的浪漫风情,我真是太喜欢这个故事和这样的画面了。

【第12画面】



原文:

两个好朋友一起坐校车回家。一天下来,除了迈克尔,没人发现卡夫卡变成了甲虫,校车司机没有,食堂阿姨没有,老师没有,同学没有,连爸爸、妈妈和妹妹也没有。

“我变成了甲虫,可根本没人发现,这算什么事?我是人还是虫子都无所谓吗?难道就没人在乎吗?”

“我在乎。”迈克尔说,“这对我来说很重要。我觉得,人就是人,甲虫就是甲虫。没有甲虫人,也没有人甲虫。这样才对嘛。”他摇了摇头,“真不明白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我也不明白。”卡夫卡难过地回答。

“你知道怎么变回去吗?”迈克尔问。

“不知道。虽然做一只甲虫也没什么不好,可我还是不想做。”

下车的时候,凯特琳指着哥哥对朋友说:“他以为他是只虫子。”说完,她们笑着跑开了。

解析:

对于卡夫卡在多次提醒家人注意,都没得到满足时,沮丧,失落,害怕,委屈的情绪笼罩着卡夫卡,难道我是人还是虫子都无所谓吗?难道就没人在乎吗?车站上人来人往的人都没注意到卡夫卡,则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人心的匆忙。

生活中,我们成人有多少次在用自己的惯性思维去评判着我们的孩子以及周围的人?因为卡夫卡是个调皮的孩子,所以,我们这次还用以前的思维认定他这次还是在搞恶作剧。而正是这些惯性思维阻碍着我们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和新突破。

迈克尔还有一句话也很可爱,他说,人就是人,甲虫就是甲虫,没有甲虫人,也没有人甲虫——这才是孩子的话。

卡夫卡的失落源于父母家人对他的忽略,其实,父母并不是不爱他,只是对他的存在习以为常,以至于对他的情绪变化也视而不见。我们对孩子的生活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却常常忽略孩子内心的真正渴求。

孩子需要爱,需要被重视,这种重视并不是仅限于父母对其衣食住行和健康层面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当他们情绪波动内心不安时,需要来自亲人的爱,陪伴,关注和重视。

即便是在校车上,妹妹和伙伴们都对这只“卡夫卡牌”棕紫色大甲虫一笑而散。没准前两天,卡夫卡也上演过类似的“人兽大变形”游戏,在大家看来,这一回只不过简简单单地换成了 “虫形”把戏罢了。

在变成虫子后,家人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学校的同学,以及人来人往站台上的人都没为此感到惊奇。甚至还对卡夫卡的有意提醒满不在乎。

迈克尔的陪伴给了卡夫卡最大的勇气和力量!虽然做一只没人发现、有诸多优势的甲虫也没什么不好,可卡夫卡还是不想做虫子,他想找回自己。可是,面对最亲的家人,迎来的是深深的打击:妹妹凯特琳嘲笑着对朋友说:“他以为他是只虫子”。

【第13画面】



原文:

回到家,妈妈正一边打电话一边切胡萝卜做沙拉。她朝卡夫卡挥挥手,然后继续讲电话。

“妈妈,我还是一只甲虫。”

“好了,宝贝儿,去玩吧。”妈妈咬了一口胡萝卜。

卡夫卡上楼进了自己的房间,关上门。

他有点想哭,但没有哭出来。他爬上墙,挂在天花板上,低头盯着自己的房间。

几个小时过去了。

窗外,太阳慢慢落下去,可他这样倒过来看,却好像是日出。

解析:

放学回家,他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发现他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可是妈妈一边打电话一边切胡萝卜,根本就没有空理会卡夫卡!

“他有点想哭,但没有哭出来。他爬上墙,挂在天花板上,低头盯着自己的房间。几个小时过去了。窗外,太阳慢慢落下去,可他这样倒过来看,却好像是日出。”这是书中最令人潸然泪下的地方,没有家人的关心、安慰,一个人蜷缩在天花板的角落时,陪伴他的只有那即将逝去的斜阳的余晖。

你可以想想这个场景有多么孤独——没有家人的关心、安慰,对一个小孩子来说,这是多么的孤独悲凉,独自看着自己的惨淡的“日出”,是多么无助绝望!

故事反映的这种孩子面临不安和怕被忽视的心理感受,实在太揪心了,让之前的反讽和荒诞,一下子化做泪腺崩溃直下。

对于孩子来说,无论有多少人理解或是不理解他,父母的理解和家庭的关爱对他来说永远都是最重要的。他没有在学校哭、也没有在好朋友那里哭,而是在家里、在父母那里哭了,是因为他觉得家和父母的爱才是最安全的地方,也是他最在乎的。

【第14画面】



原文:

“卡夫卡,吃饭了!”爸爸在叫他。

可卡夫卡不想从天花板上下来。

“卡夫卡,吃饭了!”妈妈又叫了一遍。

卡夫卡还是不想从天花板上下来。

敲门声响了起来。

“请进。”

爸爸走进来。“晚饭已经好了。你在哪儿呢?我没空跟你闹着玩。”爸爸的声音非常严厉。

“我在这儿呢,上面。”

爸爸抬头一看,一只巨大的棕紫色甲虫正盯着他。“你是卡夫卡?”爸爸惊讶地问,“那是演出服吗?”

“是我。不是演出服,我变成虫子了。今天一整天我都是这个样子,可除了迈克尔,你们谁也没发现。”

妈妈和凯特琳也进来了。

“出什么事了?”妈妈问。

“卡夫卡呢?”凯特琳问。

解析:

值得庆幸的是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因此也有一个像所有童话故事美好的结局。吃晚饭的时候,卡夫卡的父母终于发现卡夫卡变成甲虫吊在天花板上。

当全家人终于在天花板上看到了卡夫卡,终于意识到卡夫卡变成甲虫的现实,也认识到,不管怎样,你都是我们的孩子,爸爸妈妈欣然接受了他,而在这个时候,卡夫卡又变成从前那个小男孩。

虽然很有些超现实的意味,但如此美好的结局让我们如释重负,就像看了一场电影,有一个美满的结局,仿佛完成了心中的一种期盼。

借着卡夫卡的故事,劳伦斯抛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有多久没有认真聆听孩子的声音了?纷扰的生活总是很容易让人忘记渺小的孩子,因着他们单纯、随性,甚至经常大意的性情,大人也就不怎么认真对待他们所讲的话。

那小男孩卡夫卡呢?他会不会从变回男孩的那天起便再也不搞怪,不撒谎说自己是宇航员或超人了呢?

在一个稍显沉重的被忽视的话题之下,卡夫卡的乐观和坚持也成为了这个故事最大的亮点。

【第15画面】



原文:

“下来吧。”妈妈说。

“拜托了。”爸爸说。

“你们会伤害我吗?会拿杀虫剂喷我吗,像对付后院里的虫子一样?”卡夫卡问。

“当然不会。”爸爸说。

“绝对不会。”妈妈说。

“你会蜇我们吗?”凯特琳问。

卡夫卡摇摇触角:“不会,我身上根刺都没有,就算有,我也不会蜇你们的。”

“下来吧,亲爱的。”妈妈说。

卡夫卡慢慢地从天花板上爬下来。

全家人紧紧地抱住他。爸爸妈妈亲了亲他的虫子脑袋,凯特琳却不肯:“我还太小,不可以亲虫子。而且,我的嘴唇破了。”

“没关系。”卡夫卡回答。

“对不起,我们之前一直没发现。”爸爸说。

“真对不起,我没有认真听你说话。”妈妈说。

“做虫子好玩吗?”凯特琳问,“你能在我的课前表演中亮相吗?”

卡夫卡爬上床,用六条腿把被子拉过来盖在身上。“我要睡觉了。在天花板上挂了一下午,我都要累死了。做一只虫子可没你想得那么轻松。”

爸爸妈妈亲了亲他,跟他说晚安。

“我现在变成了虫子,你们还爱我吗?”卡夫卡问。

“我们永远都爱你。”爸爸说。

“不管你是男孩还是虫子。”妈妈加了一句。

家人离开了房间。很快,卡夫卡就沉沉地睡着了。

解析:

当卡夫卡的家人知道卡夫卡是虫子后,卡夫卡挂在天花板上不肯下来,他问父母:“你们会伤害我吗?会拿杀虫剂喷我吗,象对付后院里的虫子一样?”读到卡夫卡的这种担心之后,你笑了吗!

看到哥哥在天花板上挂着并知道哥哥确实变成虫子时,她心里挺害怕的,她先是问哥哥会不会蜇她,当父母亲虫子卡夫卡时,她不肯,并开脱道:“我还太小,不可以亲虫子。而且,我的嘴唇破了。”

这份“爱”让卡夫卡没有那么孤单绝望,甚至还可以享受一点乐趣,他想要安心做一只虫子了,而家人在看到天花板上的卡夫卡时才恍然发现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了!此刻,人虫对峙,分外紧张,双方你来我往,彼此试探。

幸运的是爸爸妈妈在吃晚饭时发现了卡夫卡变成了甲虫,最重要的,没有因为他变甲虫而嫌弃他,勇敢地接受他并为自己的忽视道歉:拥抱亲吻了卡夫卡。——得到关爱后的卡夫卡第二天变回了自己。是父母的爱,让他变回了自己。

当然故事的最后是让人高兴的,卡夫卡的一家人请卡夫卡从天花板上下来,然后亲了亲他,并对他说:“我们永远爱你。”“不管你是男孩还是虫子。”

爸爸,妈妈和妹妹终于发现卡夫卡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个时候家里人给到卡夫卡的是爱的力量,哪怕妹妹说她还太小不能亲虫子,可是妹妹当然邀请卡夫卡在他的班级里面表演,这就是妹妹对卡夫卡最直接的爱的鼓励!而卡夫卡也带着这深深的爱沉沉地睡着了!

当他挂在天花板上,他爸爸问他是不是穿的演出服时,我明白了。这是个爱搞恶作剧的小孩,他今天变成甲虫明天变成青蛙后天变成航天员都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

长期缺乏关爱的孩子就会慢慢的异化,成为不健全的人。如果不是父母幡然醒悟,如果不是父母张开爱的双臂拥抱卡夫卡,也许他就无法又甲虫变回人了。

生活让我们总是忽略身边最亲近的人。我们也许孩子的物质生活总是照顾的无微不至,却常常忽略孩子内心的真正渴求!这是卡夫卡发出的心灵信号。

不要让孩子的内心世界一片饥荒,孩子需要爱,需要生命中最重要人的关注!

结局是温馨的,卡夫卡得到了家人的关注,他的甲虫身份也被接受了,家人一如往常的爱他。

【第16画面】



原文:

第二天早上,卡夫卡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不是虫子了。他伸伸胳膊,伸伸腿,赶紧爬下床,穿好衣服,站到镜子前。

“没错,不是虫子。”

卡夫卡笑了。他知道,家人见他变回小男孩,一定会很高兴。迈克尔一定也会很高兴。

卡夫卡拉开窗帘,看见一只虫子正从窗玻璃上爬过。“你应该昨天来,”他对虫子说,“那我们就可以一起玩了。”卡夫卡又嚷又叫,高高地跳到空中。“耶!”他大喊一声,冲下楼去,要给大家看看他小男孩的样子。

卡夫卡的甲虫日子结束了。

解析:

卡夫卡在第二天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变回男孩的样子。他高兴地活蹦乱跳,就为了告诉大家他终于变回了男孩的样子他再也不用做大甲虫了!望着窗外明媚的阳光,满怀欣喜。

站在床头的那扇窗前,对着正好路过的虫子说话。这是爱的作用?还是孩子想像之旅的暂时结束?但我宁愿相信那是爱的力量。

这是一个关于忽视、关爱与自我认同的故事,现实生活我们很多父母也和卡夫卡的爸爸妈妈一样常常忽视孩子所说的话,或者是孩子所做的事情,可往往忽视掉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话,而是孩子的心,作为父母关注孩子很重要。

我们对孩子的生活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却常常忽略孩子内心的真正渴求!这是孩子托卡夫卡发出的心灵信号,它提醒我们,“习以为常”使我們往往忽略了身边最亲近的人。不要让孩子的内心世界一片饥荒,孩子需要爱,需要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关注!

故事的最后,卡夫卡之所以变回自己,正是缘于爸爸妈妈的接纳、关注和爱。那小男孩卡夫卡呢?他会不会从变回男孩的那天起便再也不搞怪,不撒谎说自己是宇航员或超人了呢?

《卡夫卡变虫记》恰恰表现了孩子在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注之下所发生的“变形”:卡夫卡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超级大甲虫。这是孩子托卡夫卡发出的心灵信号,孩子需要爱,需要被重视,请更多的妈妈,从今天开始,重视孩子的内心需求。

好在这个世界还有爱与真情,只是被世事的烦扰遮住了眼睛。终于卡夫卡的家人看出了他的麻烦,并坚定地给予了他毫无保留的爱。就像一个生病硬抗着的人,终于有人发现了他的虚弱,接过了他沉重的行囊,那种突如其来的温暖感觉,让读者也如释重负。第二天清晨醒来,甲虫不见了,卡夫卡又变回了小男孩。

每个爸爸妈妈都会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成长发育、学习成绩,以及好习惯的养成等等,但可能我们对孩子内心情感需求的关注还有很多盲点。我们太少放慢脚步去等等他跟上来,单膝着地去听听他说什么,安安静静地和他聊聊他为什么不开心,所以有可能很多时候,孩子明明生活在父母的爱与保护之中,精神上却会陷入“卡夫卡变虫”式的孤立无援的困境。

忽视父母的孩子占了所有父母的几成呢?我一直以为是少数吧。不过转念一想,真正了解并理解孩子的恐怕又是少数。

【封&底】



解析:

卡夫卡变成甲虫是真事还是想像?为何就只有他的同学迈克尔配合?其他人包括老师、其他同学、校车司机、食堂阿姨,乃至最亲爱的爸妈及妹妹都没看出来?但这里不只说明了孩子的游戏心理,更表达了孩子孤独的心理。

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有多忙碌,我们都不应该忽视孩子的存在,让我们的孩子不要像这只孤独的虫子挂在天花板上,多么可怜的卡夫卡啊!

作者用如此夸张的手法告诉家长不应该忽略自己的孩子。这还是一个“友情万岁”的故事,只有卡夫卡最好的朋友看出他变成了甲虫。郝广才说“这还是一个"爱能战胜一切"的故事,因为卡夫卡的父母不嫌弃他,有了父母无条件的爱,卡夫卡变回了人。”郝广才的书里还提到“这个故事真正的主轴,就是反映孩子的不安,怕被人忽略。”

其实只有我们成人能看出这么多的道理和名堂,而5岁左右的孩子呢,最最着迷的一定是卡夫卡变成一只超级大甲虫的游戏,和卡夫卡一同走进那个梦一样的故事里。不过我相信大多数的孩子都会觉得卡夫卡变成甲虫后又变回人类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孩子读这本绘本能收获些什么?我想应该是一个扩大了的情感内核:人需要真正的关注和关爱,否则内心会荒芜得如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一只虫子,自我感觉被漠视、孤独而荒诞。

四、作者信息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