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熬夜”背后,是“用健康换自由”的无奈

廊坊传媒网讯3月21日是第十九个“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将今年的睡眠日主题定为——“健康睡眠、益智护脑”。当中老年人在讨论“怎样睡个好觉”时,“报复性熬夜”一词风靡网络,激起很多人的共鸣。如今,有不少年轻人明知熬夜危害,却依旧熬夜,伤害身体。

何为“报复性熬夜”?“报复性熬夜”到底在报复什么?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数字背后,是年轻人对熬夜的忽视

因为有工作或学习任务,不得不晚睡,这被人们称为“被迫式熬夜”,已经习惯了晚睡的行为叫“习惯式熬夜”。“报复性熬夜”是指白天过得不好或者过得不满足,便想在夜晚找到心理补偿,明知熬夜的危害,却“无法睡觉”“不甘心睡觉”“舍不得睡觉”。

一组组数字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熬夜当成了习惯。有媒体报道,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睡眠疾病发生率很高,有各类睡眠障碍者约占人群的38%,高于世界27%的平均水平。在人们的印象里,老年人是被睡眠问题困扰的主要群体。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显示,62.9%的青少年儿童睡眠不足8小时,而初高中生中这一比例达到81.2%。《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指出,八成被调查者受睡眠问题困扰。84%的“90后”存在睡眠困扰,他们也被称为最“缺觉”的一代。

3月21日上午,在市医院门诊一楼大厅,神经内科举办义诊活动,医护人员为市民免费测血压、发放健康宣传资料,并着重介绍了睡眠质量的好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提升睡眠质量。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前来咨询的大多是老年人,几乎很少见到年轻人。“在日常的接诊中,年轻患者也不多,他们很少关注自己的睡眠问题。”主治医师于奇说。

在义诊现场,今年45岁的田淑敏替儿子向医生咨询了很多问题。“他总熬夜玩乐、喝酒,很晚才回家。我发现他的黑眼圈一天比一天重,人也越来越没精神。”老人告诉记者,通过咨询,她了解到,睡眠不足也是病。回家后,她一定要做通儿子的工作,带他来医院看病。

“只有熬夜时,才是真正的自己”

“报复性熬夜”在很大程度为人们带来幸福感、自由感。在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有人提了个问题:熬夜快感的本质是什么?点赞最高的回答是这样的:“有人穷久了,突然一夜乍富,就会报复性消费;我也一样,白天时间被别人占的多了,晚上就报复性熬夜。”

记者了解到,很多年轻人都有晚睡的习惯,他们并不是没有时间睡,而是不甘心睡。

小蔡今年28岁,在他看来,晚上12点前睡觉是不存在的。小蔡在一家私企里上班,每天工作8小时,周六日双休。看似作息正常,他却每天都要玩游戏到凌晨,父母很是不解。

“早晨7点去上班,晚上6点左右到家,一整天都在工作,没有自己的时间。我感觉,只有到了晚上,这一天才是真正的开始,只有熬夜时,才是真正的自己。”小蔡解释说。

到了夜间,明明身体已经在抗议了,小蔡还是强打起精神。这个习惯从上大学起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八年多。他表示:“我身边大部分是男性朋友,他们跟我一样,都在凌晨1点左右睡觉。在北京上班的朋友,每天下班晚,凌晨两三点睡觉都是常事。上学的时候我也熬夜,现在更改不了了。我知道自己的身体极限,保证不会累垮自己,因为第二天还要上班。”

“你有没有想过改变这个生活方式?”记者问。小蔡却表示,除非白天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否则暂时不会考虑早睡。因为对他来说,熬夜是一种解压方式,这对自己非常重要。

“我去睡觉了,晚安!”晚上十点半,高二学生吴子涵对微信好友发了一条信息。然而,关掉微信后,她又忍不住刷起了微博。“下次一定要早睡。”看到时针指向了12点,她后悔万分。可到了第二天晚上,她依旧不愿意早睡。采访中,小吴无奈地说,她曾和班上的几个同学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希望督促大家早睡早起。一开始,同学们比较响应,可渐渐地,这个群就成了闲聊群,到最后,有些人干脆退出了群聊。如今,她也不再强迫自己早睡了。

熬夜,用健康换取自由

这段时间,“27岁妈妈深夜猝死”引发许多人的热议。新闻称,每天晚上,两个孩子睡着后,董女士就熬夜玩手机。一天早上,婆婆发现董女士侧卧着,眼睛盯着手机,身体却早已没了温度。经法医鉴定,董女士是通宵玩手机引起的过度疲劳,突发心源性疾病猝死。

“这个故事虽然吓人,却道出了很多女性的无奈。我们熬的不是夜,是自由。”家住安次区汇源名居小区的汪思思苦笑着说。她有一个四口之家,每天下班后,她和老公就像行军打仗一样,照顾孩子吃饭、洗漱、睡觉。等孩子们都睡着后,她再收拾家务,洗洗涮涮。等忙完这一切,已经是半夜11点以后,她终于有了自由时间。想倒头大睡,但又不甘心,于是,汪思思忍着困意玩起了手机。网购、追剧、看小说……直到凌晨一两点钟,她才肯睡去。第二天,精力充沛的孩子们叫醒了她,她头痛欲裂,却不得不起身为他们穿衣、做饭。

“熬夜就是用健康换取自由。”汪思思告诉记者,由于长期熬夜,她总是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内分泌失调,抵抗力越来越差。一年前,她患上了荨麻疹,发作时,皮肤奇痒难忍,特别是每天半夜,皮肤发痒的症状更加严重。医生说,这和她熬夜、疲劳有一定关系。这段时间以来,她不敢再熬夜,收拾完家务后,就赶紧吃药,躺在床上,生怕再起荨麻疹。

“我知道熬夜不对,但就是控制不住。只要一躺在床上,焦虑情绪就涌上心头,我只能用熬夜的方式来抵抗它。”从事平面设计行业的张斌说。张斌白天工作压力大,下班回家后还要和妻子照顾孩子。长此以往,他有了焦虑情绪,熬夜玩手机游戏就成了缓解焦虑的方式。

张斌告诉记者,其实,玩游戏时他并不快乐,甚至还有些“赌气”。但他找不到其他方法来纾解心里的压力,只能陷入熬夜的循环中。在这个循环中,熬夜又加重了他的焦虑感。

“报复性熬夜”到底在报复什么?

熬夜伤身体,这个后果有谁不知道呢?奇怪的是,明明什么都懂,许多人为啥总是乐此不疲在“报复性熬夜”?对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密关系咨询师宁凌昀。

“说到这个网络新词,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最近,我和丈夫迷上了几部电视剧,晚上闲下来后就一集一集,不间断地看。等时间过了凌晨后,我这才意识到,这种方式太影响睡眠质量了,便控制自己晚上11点前休息。但是,丈夫还会继续看1个小时左右,而且他是一边浏览手机一边看剧。其实,这种行为就是对信息的屯积,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宁凌昀说。

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坦斯曾说,信息传播中,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快的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宁凌昀解释,年轻人之所以不断地熬夜,很大程度上说,就是被大数据筛选的、符合自己又能愉悦自己的信息、娱乐所俘获,从而沉溺其中,与网络成瘾、手机成瘾一样。人们长期沉溺于不切实际的信息中,会导致对现实生活的误判,出现对现实生活的种种不满。与其说白天工作压力过大,熬夜是对压力的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放任和不自律。

对于如何解决现状,宁凌昀提出了建议。“用另一种更积极、更健康、更愉快的行为替代熬夜上瘾状态。年轻人可以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多接触大自然,多读书,多一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她表示,无论电子产品智能化到何种程度,也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接。如果工作上出现能力不济、家庭出现不和谐等因素,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而不是去自暴自弃地熬夜。从社会层面来说,建议完备文化体系,提升年轻人的参与度,满足其审美需求。从个人精神层面上讲,要改变错误认知,学会多元思考、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医生建议: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

“人体正常的睡眠时间为5到10小时,成年人平均每晚睡7.5小时。但是,大多数人在多数时间里,睡眠质量达不到自身的实际需要。”于奇告诉记者。关于睡眠过程,他介绍,正常成年人在睡眠开始先进入NREM(非快眼动睡眠,下同),由浅入深,大概经过60至90分钟后,转成REM(快眼动睡眠,下同),持续时间只有10至15分钟左右,然后又转成NREM,就这样,周期性地交替出现NREM和REM,一夜出现4至6次,直到清醒为止。

古语云:“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于奇说,研究表明,人类处于睡眠剥夺状态时,一些主要认知功能会减退,包括记忆、判断、决策等。睡眠不足会导致毒素累积、大脑损伤。睡眠问题还与精神分裂、肾疾病、癌症等有关。

“很多年轻人总认为自己底子好,晚睡一会没问题,长此以往下去,身体就会出现问题。因此,一定要自觉、自律,戒掉不良的生活习惯。”于奇建议,要养成每天按时起床和睡觉的生活规律。晚饭后不要喝咖啡、茶以及含酒精的饮料,不要吸烟。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里避免强光、噪音,温度适宜,不放闹钟。入睡前可做些放松活动,如散步、听音乐、喝一小杯牛奶等。有条件的,可以洗个热水澡或用热水泡脚,做瑜伽等。如果1至2小时还睡不着,可以在安静的房间里看会书,或听音乐,等困倦了再回到床上休息。一次不行,可重复2至3次,直到睡着为止。失眠的病人最好不午睡,否则可能会影响夜间睡眠。如果有午休的习惯,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最多半个小时。失眠后,千万不要采用加长睡眠时间的方法来补救,如果第二天还是睡不着,可能会产生焦虑的情绪。正确的做法是按原来的作息休息。出现睡眠障碍后,如果基层医院没有专病门诊,可以到神经内科就诊。

(记者武香君 赵雪编辑王静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