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连载】儿时的游戏——编花篮

编花篮

乾州蕞娃

编花篮也是女孩子的游戏,在网上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我的耳边就浮现出她们顺时针一只脚搭在一起,单脚跳着,边跳边拍手唱歌的情景,那歌我还依稀记得“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九五六九十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我也不知道这个儿歌的由来。只是知道编花篮的游戏,需要人多了才好玩。大家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圈,起头的一个抬起一只脚腕搭在两手之间,膝盖处自然弯曲成V字形,另一个将同样一只脚搭在前一个人的腿腕之间,以此类推,最后一个人搭完后,将最初一个人的脚抬起放在自己的脚腕处。花篮编好后,花篮中的每个人都用一只脚支撑地面,另一只脚搭成花篮,大家一起边跳一边唱。需要说明的是,所有孩子用腿必须一致,要是左腿全部左腿,要是右腿全部右腿,不能相反,否则不行。


这个游戏除了能够锻炼孩子们的单腿跳跃的能力外,还能够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精神。也许会有人体力不支,使得花篮坍塌,但是大家彼此并没有抱怨,有的只是欢笑。在这环环相扣的游戏之中,大伙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了!

可能看到标题的人进来以后,希望看到的是河南民歌《编花篮》:“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南山开满红牡丹,朵朵花儿开得艳。银个丹丹嘿银牡丹,银牡丹那个哪哈依呀嗨。摘,摘,摘牡丹,三朵两朵摘一篮。花儿开得多娇艳,姑娘见了好喜欢,哎嗨哎嗨好喜欢,齐争艳那个哪哈依呀嗨 ,祖国春色没个边。


说到这首民歌,其实中间还是有一段故事的,新中国成立后,郭复善先到省歌舞剧院担任指挥,后转到省文联任曲艺编辑。1958年,郭复善在当时的一份报纸上看到了河南省文联干事钟庭润的歌谣《编花篮》,顿时这激起了郭老的创作灵感,仅两个小时就为这首童谣谱了曲。1959年,北京《歌曲》半月刊第3期首发了《编花篮》。196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歌曲《编花篮》,1986年经女歌手俞淑琴重新配器演绎,流行全国。但是,1988年郭复善在郑州二七广场周围再次听到了这首《编花篮》,旋律没有变,但歌词却被篡改,原本歌词是“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南山有块棉花田,朵朵开得像牡丹……”,却被改成了“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南山开满红牡丹……”没有了词曲作者,而且被冠名为“民歌”。也就是如今社会上流行的为我们所熟知的河南民歌《编花篮》。这个也是我们当年曾经学习过的为数不多的歌曲之一。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个游戏在当时广为流传,很多地区的孩子都在玩,活动形式和基本要求是大同小异,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文中所引用的儿歌也只是乾县当时儿歌中作者能记起来的那部分,不代表儿歌的全部内容。有兴趣的可以一起来探讨补充完善。

乾州蕞娃(刘立军,关中平原、女皇脚下、城乡结合部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热爱教育事业中年男子。性木讷,爱文学,常著文章以自娱。俯仰天地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我心)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我还是原来那个乾州碎娃,只不过把“碎”换成了“蕞”(乾县人读作suì)。写文化散文,让散文具有生活化气息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是乾州蕞娃一直的追求。希望你在读乾州蕞娃文章的时候,既可以陶冶性情,又可以增长知识。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