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懂京剧?那不如来听听诙谐幽默的锡剧

“一不好:稀毛瘌痢发不好,日后难戴乌纱帽;二不好:雨淋小麦面不好,厚颜无耻少管教;三不好:踏破脚炉眼不好,正眼不看你横眼瞟,你穷心未脱掉,贼心将要交;四不好:偷粪老鼠耳不好,一听坏话就要跳;五不好:茶壶倒不出嘴不好,到处吹牛胡乱道;六不好:猢狲爬树手不好,祖上的家产你守不牢……”

这段锡剧《珍珠塔》“十不好”的唱词,靖江市上了岁数的人都会哼那么几句,即使不会唱,仅凭听,也能知道它出自什么戏、哪一段。《珍珠塔》全名《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来自于民间传说,在中国很多地方广泛流传,锡剧、弹词、越剧、滑稽戏、京剧、川剧、徽剧、黄梅戏、秦腔、花鼓戏等众多剧种都曾演绎过这个剧目,甚至在江苏一带还流传着“拔不尽的兰花,赠不完的珠塔”的谚语。故事讲述了落魄书生方卿向姑母借贷不成,反而受尽冷嘲热讽,在愤然离去时,却赢得表姐芳心,私赠价值连城的古玩——珍珠塔,几经折磨后,终于高中荣归,乔装唱道情以羞姑母,并奉旨完婚。这个才子佳人的故事,是锡剧的传统代表剧目之一。

摄影:黄彬彬

在随锡剧来到靖江的60 余年后,当舞台上的锡剧演员唱到“方卿你若有高官做……”的时候,台下绝大部分观众也跟着唱起来。一段又一段,长长的戏本,观众们竟然熟知唱词,熟悉声调,他们感情如初次观看时一样饱满,一样热情。锡剧舞台上这段才子佳人演绎的人间真情,让台下靖江人朴实的道德情怀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锡剧被叶圣陶先生誉为“太湖红梅”,是江苏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曾被视为华东地区三大剧种——锡剧、越剧、黄梅戏之首,有“锡老大”之称。它并不是靖江土生土长的剧种,从这儿越江往南,不过百十里路,到了无锡、常州一带,那里才是锡剧的发源地——锡剧的“锡”字便是缘于无锡的“锡”字。其前身是诞生并成长于长三角地区的戏曲表演艺术——滩簧,由农民自唱自乐的民歌演变而成。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吸收弹词、昆曲等众多剧种特色,清道光(1821—1850)以后,逐渐成长为地方剧种,广受群众欢迎。

图片来自:靖江市锡剧团

最早期的“滩簧”以“对子戏”的形式演出,多二人一档在农村中活动。节目中只有一旦、一生或一旦、一丑两个角色,当时没有女演员也没有伴奏,旦角均由男演员反串。“对子戏”时期以“老式簧调”为主要唱腔,唱腔和旋律都比较简单,但高低起伏较大,演唱的内容多以生活气息浓厚的农村日常生活故事为主,既有反抗封建婚姻礼教的,也有讽刺地主阶级的……随着在农村越来越受老百姓的喜爱,滩簧渐渐发展为由三四个演员同台演唱的“小同场戏”表演形式。在这一时期,滩簧中开始有了女旦,唱腔也发生了变化,曲调更加婉转细腻。又因为男女音高上存在差异,慢慢地在表演过程中男女开始分腔,这一时期也成为锡剧男女唱腔同弦异腔的起点。

相较于京剧等剧种,锡剧的演绎生活气息更浓,唱词诙谐幽默,通俗易懂,这可能与其源自于江南农民田间耕作或农闲时创作的山歌小调有关。像锡剧《双推磨》,以农村寡妇苏小娥与长工何宜度为主角,讲述二人渐生情愫的故事,整场戏中边唱边演,生动喜庆,有生活,有劳动,也有爱情。相比越剧,它的唱腔洒脱、清亮。女声娇而不弱,大珠小珠落玉盘,圆滑亮丽;男声刚而不裂,表达角色饱满情绪时高低婉转,清声唱尽古今情。

摄影:黄彬彬

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在锡剧来到靖江之前,这里一直没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本土剧种,锡剧既贴近生活,演唱的方言又相通,再加上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与精神文化的需求,靖江可以迅速接受并成为锡剧的第二故乡,仿佛是件顺理成章的事。

锡剧唱腔,饱含江南水乡民间音乐特色,曲调柔和抒情,清快悦耳。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这种板腔体式,可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近似朗诵),并有男、女同弦异腔的显著特点。

摄影:黄彬彬

在锡剧流传到靖江的头两年里,靖江的锡剧仍以《狸猫换太子》《樊梨花》等传统幕表戏为主,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剧本戏。随着锡剧越来越为本地人所喜闻乐见,一股唱锡剧、排演锡剧的热潮在靖江乡村蔓延开来。不仅是专业的剧团,就连乡里的宣传队都排演、创作起了锡剧大戏,一批反映靖江现代生活的剧目应运而生。

靖江一代代锡剧人,走过无数荆棘,流过多少汗水,终于让锡剧在靖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蔚然生秀;让今天的靖江人,聆听到了梨园春天的旋律。

文字根据线上传播方式对原作有部分删改。

撰文:仲一晴。内容来自:《风物中国志.靖江》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