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纯手工打造的电影,豆瓣高达8.9分,看完之后泪流满面

遇到一部好电影,就像遇到一位挚友,在烂片和佳片的大浪淘沙里,遇见真好。

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部个人超喜欢的100%纯手工黏土动画电影,它几乎是根据导演自身的经历改编而来,还获得了豆瓣8.9的超高评分,目前豆瓣排名NO93。

导演曾是奥斯卡得主,但这部电影,没拿到小金人真的有点可惜。

一起来看——《玛丽和马克思》!

先来说个故事:

玛丽是个8岁的澳大利亚赫尔本小女孩,她一出生额头上就有一大块黑色的胎记,加上走路像只鸭子,从小就被同龄人耻笑和欺负。

更加让她感到不幸的是,外界的冷眼相待,家里依然不温暖。

因为对于妈妈来说,玛丽的出生就是个意外。

于是乎,父母看起来没什么感情,一家人几乎不一起吃饭,也没什么交流。

她的妈妈是个酒鬼,整天喝得烂醉如泥。

而爸爸,玛丽多么希望他能陪她玩,但爸爸在茶叶包装厂工作,平时只喜欢给每只死掉的鸟做标本,整天一个人关在黑屋子里。

玛丽多孤独呀,在学校不能被同学们喜欢,邻居的小孩也不爱和她玩,甚至常常欺负她,比如在她的午餐里撒尿,老师有时候也会厌恶的用黑板擦打她。

她有一个患上广场恐惧症(恐旷症),常年躲在屋子里不肯出来。

原本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充满彩色泡泡的童年,但玛丽的童年生活,似乎一直都是黑白色的。

她渴望能有个说话的朋友,但现实中,大概没有人会愿意透过她不堪的皮囊与她做朋友吧。

于是玛丽某天从邮局的电话簿上随机给一个叫马克思的人写了封信,地址是纽约。

她述说了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并附带了一张自己画的自画像,她表示自己很想有个笔友,希望得到对方的回信,并寄去了自己喜欢的食物。

而马克思,是个患有亚斯伯格症的44岁犹太人。

他居住在纽约,不仅精神上备受折磨,他还因肥胖饱受煎熬,走起路来像头大象,需要随时去看心理医生和减肥辅导。

他的工作是捡垃圾,所以他十分讨厌纽约居民们随地乱扔垃圾,乱甩烟头的陋习(这段黑得很深刻)。

他没有家庭,没有爱人,多年的独居生活,他有些麻木,只有一只猫咪陪伴他,对了,还有一个他幻想出来的虚拟人物。

他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也常常感到孤独。

他有一本标识表情的册子,每天靠着这个,做出一个勉强的微笑面对生活。

收到玛丽的信,一开始马克思陷入了交流,他一焦虑就会用手把自己的眼睛、嘴巴撑得老大。

在想好怎么回复后,马克思疯狂的开始码字,他在信中也述说了自己的经历,包括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世,包括他一直以来做过的很多份工作.......

还顺带寄去了自己喜欢的巧克力棒,以及自己的照片。

信件穿越两个大洲,终于寄到了玛丽家,但信提前被她的妈妈看到了,她痛恨这样的老男人居然想和自己的女儿做朋友,便将信件扔进了垃圾桶,玛丽差点没看到。

还好,玛丽还是看到了马克思的回信,第一次收获了兴奋和喜悦。

她疯狂的给马克思回信,来来往往,两人成为彼此的好朋友。

很俗气的一句话,放在别的地方可能听起来像句客套话,虚情假意的,但唯独放在这两人身上,会让人感到独有的珍贵与真实。

因为他们太孤独,都是不被大众认可的边缘人。

玛丽和马克思通信长达20年,玛丽从8岁的小女孩,到嫁为人妻成为母亲,因为玛丽的陪伴,马克思也度过了自己的晚年,将生命走到终点。

而这20年间,玛丽经历了父母离世、整容、大学、结婚、丈夫出柜、生孩子等等事情。

而马克思,也在经历误会差点被抓、甚至是晕倒住院差点死掉、唯一陪伴他的猫咪死掉等等。

两人也因为玛丽写的一本书闹了矛盾,所幸马克思原谅的玛丽。

在玛丽打算自 杀时,马克思的饶恕让她重新生下孩子,一年后她去纽约见马克思,可惜,这个20年的老友没有等到她,早一步离世。

而在他的房间里,墙上贴满了这么多年来玛丽给他写的信。

我喜欢这样的友谊,爱情固然值得期许,但“好朋友”这种关系,多么纯碎。

我真的很多年没提到这个词,小时候总喜欢拉着自己喜欢的小伙伴说“这是我最好的朋友”。

但长大了,闺蜜、死党......唯独没有了好朋友,更没有最好的朋友这种说法。

因为长大了,反而害怕被人看出自己的在乎,更害怕这种在乎不被珍惜,反而被利用,被践踏。

所以这部电影,很触动我,不管是玛丽的童年遭遇,还是马克思的焦虑,不合群的怪物,也是我身上的标签!

这部电影被看作导演的半自传体,因为电影里主角的遭遇以及相遇,与导演的亲身经历何其相似?

导演也有一些生理缺陷,比如手总是不受控的颤抖,有时会影响他的工作。

与影片中的两个主人公一样,他们都是残缺不完整的人。

导演艾略特也不爱与人交流,却喜欢吧自己锁在房间里画画、做一些小玩意。

他也有一个犹太人笔友,和马克思一样体型肥胖,还患有自闭症,并与这个笔友交流20多年却从未见面,该片的灵感就是来源于此。

我非常喜欢导演艾略特说的一段话:

就像玛丽,她将父亲离世留给她的钱拿去整容了,做掉了额头上的胎记,但之后她说自己浪费了去看马克思的钱,做了件不值得的事情。

本质上,她还是讨厌自己的胎记,讨厌与别人的不一样。

有时候看到一些从小美到大,家境又好,又聪明又多才多艺的人,我承认我的内心充满了嫉妒,因为回头看看平凡还有点不堪的自己,会抱怨命运安排的不公。

但看这部电影,我觉得很治愈,尽管很多人对它晦暗的画风感到不适,讨厌第三人称的讲述方式,广播剧一样的旁白,简陋的粘土人.......

但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却是至今第一次,唯一的一部被圣丹斯电影节选中,并用来当开幕的澳大利亚动画片。

导演为了这部电影做了1026张嘴、394个瞳孔、132480张独立画面、6台佳能数码相机拍摄静止画面、133个场景、212个粘土人物、475个微缩道具才完成,达到100%纯手工黏土电影。

黏土动画是目前世界上最昂贵的艺术形式之一,这部电影花了5年才登上银幕。

明明可以用CG技术代替,成本还低,特效还更丰富,但他却独爱黏土和定格动画这种传统手工模式。

用导演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是一堆数字的产物,橡皮泥捏成的人物,让他感到真实,就像自己难产的孩子,力求完美。

艾略特不是一个高产的导演,但他的自述三部曲却在300多个电影节上获得超过50多项大奖。

其中,《裸体哈维闯人生》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之后他收到了一些好莱坞的橄榄枝,希望他导演动画版“罗密欧”,但学习一段时间后,他连剧本都没看就回了老家。

他说这个工作可能会让他获利,但不适合他,他的想法一点也不好莱坞,更欧洲。

所以这是个迄今依然很穷的导演,他说自己有一柜子的奖杯,却还是和一开始做动画的时候一样拮据。

自己的电影没有所有权,钱都揣进了投资人的腰包里。

他是个控制卡,很多事喜欢亲力亲为,比如《玛丽与马克思》这部电影。

从剧本、导演到绘制故事,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

他说这也是他没法被好莱坞“收编”的原因,他不愿意执导别人写的故事,只想制作属于自己的电影。

而对于电影的票房之类的,他只说:

不知道为何,莫名的被这个导演圈粉,他可能不是最会赚钱,票房最高的导演,甚至他导演的作品很冷门,但我喜欢他作品的风格,喜欢他做人的随性和一点孤冷。

而对于《玛丽与马克思》这部作品,个人也是喜欢到不行,虽然很多人不喜欢甚至对这种风格感到不适,但我喜欢它黑白里夹杂着彩色。

玛丽开心时候变成红色的戒指和发卡,马克思给玛丽回信开心时,鲜红的帽子.....

人生有很多不幸,但在不幸中,也许有一天能看出彩色的花来。

丑陋与孤独不可怕,愿每个凡人都有所寄托,两个孤独的人相遇,两颗孤独的灵魂能够相互取暖。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