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之道|“医学侦探”杨惠林:生命中枢“动刀”攀登脊柱外科“珠穆朗玛峰”

视频加载中...

博导档案

杨惠林,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大外科主任,苏州大学临床医学研究院院长、骨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骨科学分会常委、微创外科学组组长;苏州市医学会骨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看病一定要细心,就像是破案,每一个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

——杨惠林

我如此深爱着,

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

就像爱生命。

“超能力”骨科医生,

人体脊梁的“修复大师”。

杨惠林

把看病当成“破案”,

把手术当成“作战”,

在神圣的岗位上创造传奇:

他突破手术禁区,成为苏州首个

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临床的医学专家;

他成功研制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

让无数患者挺直了自己的脊梁;

他学识渊博、贡献卓越,

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还是ISASS学会的理事会理事,

全球仅7人,

也是成员中唯一的中国人

……

01

“叛逆少年”的航天情怀

建国11年,也就是1960年,

杨惠林出生于江南水乡的

一个普通家庭。

作为家中的男孩,

他的童年是幸福和有些叛逆的。

“调皮的,苏州是水乡,

大夏天一头扎进水里摸鱼摸虾;

骑着自行车撒欢,

还能把自行车倒立起来。”

虽然是父母眼中的“头疼孩子”,

但天资聪颖的他数理化极好。

小时候,杨惠林的偶像是

数学家陈景润,

梦想是做一名航天员

“1970年4月24日,那时我10岁,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还记得大家围着收音机收听‘东方红一号’播发的《东方红》音乐。”

因为那动人的乐曲,

少年的心中便种下了“航天梦”。

时常,少年会仰望星空,

想象地球外的宇宙世界,

希冀着坐着宇宙飞船去

探索神秘的太空。

然而,在“青年上山下乡”

的时代浪潮下,

少年的航天梦碎。

初中毕业,杨惠林去了乡下插队,

什么都干,农活也干,

缝纫机做衣服我也会。

在农村插队的日子里,

苦活累活都要体验,但他从不抱怨,

而是用书籍来慰藉自己。

1977年,高考恢复的第一年,

那一年17岁的杨惠林毅然走进考场。

人生有很多路,

不能成为航天员,

那就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

1981年3月开始担任苏大附一院骨科医师,1988年于苏州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骨科资深专家唐天驷教授;199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01年1月至2002年8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高访学习,师从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执行主席、国际脊柱外科著名专家HansenA.Yuan教授和国际著名关节外科专家DavidC.Ayers教授。

02

突破生命中枢“禁忌区”

“这世界上,

总有人不相信一见钟情,

而它确实存在。”

医学,在杨惠林的眼里,

就是自己的亲密恋人。

最初的航天梦碎,转角遇到医学,

干一行爱一行,工作以后,

杨惠林发现学医让他更懂得生命的意义:治好每一个患者,让所有的病人都能挺起脊梁,都能健康。

杨惠林和导师唐天驷教授

1983年,23岁的杨惠林初出茅庐。

那一年他前往青岛为一名十个手指被截断的患者进行再植手术。从业38年,这是杨惠林记忆里最长的手术,长达36小时。

术后,他记得患者给了他一个灿烂的笑容。

患者笑脸是我坚持的最大动力,静下心来,为病人着想,就不会觉得累,身体里似乎有一股劲支撑着我把这些事情做完。”因为一个笑容,让杨惠林更加坚定自己的从医之路。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从早期的断指再植领域,

杨惠林开始探索人体的生命中枢——“脊椎”。

脊柱稳定性重建是脊柱疾病手术治疗的关键。

上世纪常用的经椎板、

棘突内固定技术,

脱钩、断棒并发症多,

无法有效重建稳定性,

众多患者只能放弃治疗。

自1986年起,杨惠林教授与导师唐天驷教授一起对脊柱解剖和生物力学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包括“钉杆角”理论、克氏针手感探测技术、螺钉侧块自锁技术等,开创了我国脊柱疾病治疗的新方法,被陈中伟院士、党耕町教授等誉为“脊柱外科的一大里程碑”。

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ASS)主席

Garfin教授评价椎弓根技术为

“a great improvement”。

作为一名医者,他勇于创新,

敢于尝试新兴科技,

打破医疗“禁忌区”,

他是苏州第一个将人工智能技术

用于临床的医学专家。

“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后,医生就像拥有了‘超能力’:CT建起的三维立体结构,让医生拥有了穿透皮肤、肌肉的超级‘视力’;导航系统为医生精准定位,只要看屏幕,就知道器械在人体确切位置;根据医生预设的路径,机器人‘手臂’可以往骨头里打‘钉子’,精准在1毫米以内。”

说起人工智能,这位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医学界首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心情激动、两眼放光。

为解释说明,

杨惠林从口袋里掏自己的钥匙,

原来,他的钥匙扣上就挂着

一个骨科用的钉子。

“这个螺钉可不一般,

它是钛合金做的,

是专门打在脊柱椎骨上的螺钉。”

杨惠林介绍,人体的脊柱就像

一幢可以活动的“摩天大楼”,

只要其中有一层楼面出问题,

整个大楼就面临危机,要修复,

就要固定。

而脊柱被韧带、血管、神经包裹,

手术稍有偏差就会出现大问题。

为了能以人体最小损伤,

在脊柱上打上最有效的螺钉,

杨惠林和他的导师唐天驷教授,

以及该院骨科团队倾注了心血和汗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他们找到了用螺钉固定脊柱“楼面”最好方法

——脊柱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

这也成为我国脊柱外科一次技术跨越。

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拥有手术机器人,

则是脊柱外科的又一次跨越。

03

让脊柱外科挺起“中国脊梁”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

一个“隐形的杀手”在向老年人走来。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

悄无声息的实施着“蓄谋已久的阴谋”。

仅我国每年新增的就有181万患者,

预计2020年将达5000万

很多老人因为无法承受传统的手术,

最终选择“保守治疗”。

为什么不能手术?

因为传统开放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特别是内固定易松动导致手术失败,这就像是在朽木上打钉子,钉子会在疏松的朽木里松动、退出,因此被列为相对禁忌症、脊柱外科的“珠穆朗玛峰”。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

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

“越难越要啃硬骨头,人要有一点吃苦精神。”

为此,杨惠林和导师以及十几位骨科专家组成的项目组,历时十余年,围绕OVCF微创治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骨不愈合概念和诊断标准,建立温度梯度灌注和骨水泥-骨锚合等关键技术,解决了这类病人的诊治难题。

OVCF微创治疗体系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骨水泥渗漏率由国际上的7%-14%降至2%,无一例发生穿刺、复位、灌注导致的瘫痪甚至死亡等灾难性并发症。

凭借此项技术,2018年1月8日,

杨惠林再次站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

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个医学上的难题被攻克!来自苏州团队建立的OVCF微创治疗体系,让苏州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最先获得手术机会,远离了死亡威胁,并逐渐惠及全国及世界各地患者。

美国脊柱外科顶级专家Gupta教授

曾专程给杨惠林发了一封邮件:

“杨教授率先提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的诊断依据……他耐心指导我,我在回国后应用在了我的病人身上。”

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

苏州的骨科医生在

突破中挺起了中国脊梁。

面对荣誉和赞誉,

这位从医38年的老医生谦虚地摆摆手,

“我们只是在唐天驷、董天华老师等

前辈铺好的道路上,又拓宽了一些。

他们的研究是我们成功的基础。”

杨惠林告诉记者,在苏州市政府的支持下,苏大附一院骨科与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院士团队将强强联手,要在未来五年内引进或自主研发全新的骨科微创手术系统、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等,实现骨科手术精确化、标准化。

2018年11月,

苏州市健康市民“531”倍增计划

骨质疏松防治项目正式启动,

16家试点社区将为居民进行

早期筛查和长期管理等。

作为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

“超前留意”的骨科专家,

杨惠林说,倍增计划是一场“及时雨”,

关注“寂静的杀手”——骨质疏松是刻不容缓。

配合“531”倍增计划,杨惠林和团队在市老年大学和苏大附一院老院分别筹建了一个苏州市骨质疏松防治科普中心的场馆,“希望能让越来越多老百姓懂得预防骨质疏松,而不是骨折了再来找我看。”

04

人生导师,心里一定要装着病人

“动手术的事记不得,心态放好病才好得快。我们再看看,有些病不是做手术就好,放宽心阿好?”

苏大附一院骨科住院部,

每次查房,杨惠林都会

换上清洁的白大褂,

步履矫健地带领学生穿梭在病房之间,

温柔、耐心地询问病情。

在他看来,医生不能包治百病,

与患者良好的沟通尤为重要。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

被杨惠林看作是“行医生涯”最贴切的概括。

从医30余年,病人是杨惠林生活与工作的重心,“杨教授心里装的、脑子想的都是病人。”采访时,他的一位博士生告诉记者,每位患者的手术方案他都要和我们一起仔细商讨后制定,有时候在外出差也让我们把患者资料和病情及时传达给他。”

自1996年,杨惠林开始带研究生,

他先后培养硕士生127位,博士生40位。

他们学有所成,挑起大梁。

对学生,杨惠林常说的一句话是:

看病一定要细心,就像是破案,

每一个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

在医院,很多医生护士和学生都“不怕”他,

但都很敬畏、佩服他,

“导师医术是五星级的,

服务是‘三心级’的。”

“三心”指的是杨惠林对患者的原则,

即热心接待、耐心倾听、细心诊断。

“作为一名导师,传道授业只是基本,

更重要的是要导出学生们的创造力,

这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导师,

杨惠林一直视学生为“自己的老师”,

他说,三人行必有师,

学生在某些方面就是他的老师。

三十八年来,

杨惠林守护了无数的生命,

带出很多优秀的学生,

也获得多项荣誉。

至今为止,杨惠林主持29项国家或省部级项目,包括863、国家卫生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授权发明专利23项;主编或主译专著11部。

这些得来不易的研究成果、敢为天下先所取得的医学贡献,无不凝聚着杨惠林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钻研和艰辛付出。

学生评价:

张林林,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医生,师从杨惠林教授。

成为杨惠林主任的学生是学医之路的一种幸运。跟随他学习11年,受益匪浅。

我的导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每年全国有数千骨科疑难疾病患者因此而慕名就医。他常比喻看病就像破案,任何蛛丝马迹都不放过,杨老师因此被誉为“医学界的侦探名家”,经手治愈的疑难疾患达数万例。

他学识渊博、贡献卓越,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首创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和脊柱骨折微创诊治体系推动了脊柱外科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他的时代工匠精神真正诠释了大医精诚的内涵。

记者手记

满柜子的专业书籍、患者赠送的“书法锦旗”、一沓厚厚的荣誉证书……走进杨惠林的办公室,未见其人,却已被屋子里的东西震惊。

“不好意思,久等了。”见到记者,他露出了笑容,并幽默风趣地和我们介绍起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水泥。

他不仅是骨科专家,还是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获得者,却没有半点架子。

在长达3小时的专访中,59岁的他始终充满激情,和我们讲诉着他的从医故事、医学的发展和对未来的期望。

问及作为医生,有何养生秘笈?

“患者康复、健康,就是我快乐的源泉。比较忙,也没有什么秘方,一定要说的话,散步和练书法吧。”

举报
评论 0